2 我爱这土地
教学设计 ●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品味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3.体味恋土深情,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爱国深情。
2.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教师导入】“中国现代诗坛泰斗”艾青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新诗——《我爱这土地》,虽仅110字,但时隔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捧读它时,内心依然会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是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入文本探个究竟吧。
(设计意图:以情字切入,开宗明义,直奔主题,避免了拖泥带水,追求的是一种简明犀利而又能迅速激起阅读期待的艺术效果。)
二、吟诵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吟诵这首诗,三分钟后任选下面一个话题交流。
【投影显示】反复吟诵这首诗,可任选下面一个话题:
话题一:哪些诗句让你迷惑不解?
话题二:哪些诗句让你怦然心动?
【指名吟诵】(师生共评)……
【学生吟诵】……
【教师小结】这是一首自由体新诗。新诗解除了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以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对字数、停顿、押韵等都没有严格的要求。朗读新诗,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一般来说,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等,都应该重读。请同学们参考屏幕上的停顿和重音标示再朗读一遍这首诗。
【投影显示】如何读好新诗?
①把握好节奏和停顿
②把握好重音(中心语、修饰语等)
【投影显示】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学生齐读】……
三、对话
【教师引导】我们先来谈谈第一个话题:哪些诗句让你迷惑不解?
【投影显示】话题一:哪些诗句让你迷惑不解?
【学生质疑】怎样理解“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学生质疑】怎样理解“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学生质疑】怎样理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教师引导】要想真正地理解诗歌,就要了解产生诗歌的特定生活情境。
【投影显示】背景资料
本诗写于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杀掠,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正如他所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学生回答】“土地”象征着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掠夺。
【学生回答】土地上的“河流”、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和顽强意志;“悲愤”“激怒”表现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和仇恨。
【学生回答】“黎明”象征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教师引导】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第二个话题:哪些诗句让你怦然心动?并说说这些诗句让你心动的原因。
【投影显示】话题二:哪些诗句让你怦然心动?
【学生回答】“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表达了“鸟儿”义无反顾的精神品质——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也不会停止对大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祖国的爱的表达;如果用“清脆”或“嘹亮”来修饰,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会减弱对大地的挚诚感情。
【学生回答】“——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祖国的英雄,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也不忘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象征性地表达了自己的决心——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教师引导】这是诗人为了把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而做出的郑重庄严的抉择,从中我们更能感受到诗人对土地的爱是如此执着、坚贞和顽强。这种献身精神可以作这样的诠释:
【投影显示】
“我”来自土地而最终归于土地,这样,爱才能得以升华,得以永恒。巴金曾有“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的情思,诗人李广田也有过“我愿安息在这土地上,在这人类的田野里生长,生长又死亡”的心愿。这是多么超凡脱俗、悲壮高尚的土地情结啊!
【学生回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了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诗人心中的痛苦就愈强烈。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精华,也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的内心深处,更是对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诗人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投影明确】作者简介:
艾青,是一位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一生都无法割舍的眷恋。
在诗歌《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冬天的池沼》中,都汇集着他对土地、对祖国诚挚的爱。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正是诗人对土地的炽烈情感的最好诠释。
【教师引导】请看屏幕上的诗歌,说说画线部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投影显示】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第一、二行的“假如”“也应该”强调的是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即使是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鸟也要不遗余力地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会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种寓情感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了空吟无所依。
【学生回答】第三行的“着”强调的是“正在经受”,正是因为这样才使诗人忧心如焚、义无反顾。
【学生回答】第四、五行的“永远”“无止息地”强调的是人民的反抗前仆后继、百折不挠。
【学生回答】第六行的“无比”强调了对光明和自由的强烈渴望和向往。
【学生回答】第八行的“连”“也”强调的是鸟儿至死不渝、毫无保留的献身精神。
【学生回答】第九行的“常”强调的是悲愤痛苦的情感一直萦绕于“我”的心中,而不是一时的冲动。
【学生回答】第十行的省略号强调的是感情的绵长、持久、深沉,因为“深沉”一词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对应的表达强度,于是,诗人便在其后紧跟了六个沉重的省略点,这样便会更为沉重地叩击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教师小结】诗人曾说:“我的悲哀比别人的深些,因而我的声音更凄切。”下面,我们就用这种“凄切”的声音再一次深情地吟诵一遍这首诗。
【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关键处析深解透,防止蜻蜓点水、虚晃一枪;引导学生把感悟还原为朗读,扎扎实实地与文本展开深度对话。)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最深沉的爱,这是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作业
【投影显示】作业:
请联系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假如我是一只鸟”为开头,仿照课文的形式,尝试着写一首诗。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鸟——土地的歌者——我
土地——祖国
教学反思
在教学《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由于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理解诗歌又需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所以,我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只要想法合乎情理,我就不会予以否定。所以,在本堂课中我设计了两个大环节——质疑和赏析,让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解决疑惑后更好地理解这首小诗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