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敬业与乐业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敬业与乐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18 11:5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单元分析

本单元有文化巨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有雨果对侵略者的痛骂,有利哈乔夫对教养的解读,有毕淑敏为自己的精神修建的三间小屋。细细品读,将使学生对事业、对爱国、对教养、对精神生活等问题有较深入的领悟与思考。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演讲与书信的特点,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词。文章开头援引古籍提出中心论点,阐明“敬业与乐业”的主旨;接着从敬业和乐业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收束全文。学习本文,应引导学生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内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累经典语句、格言,提高语言感悟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一封书信。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
《论教养》这篇议论文,通过列举生活中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事例,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
《精神的三间小屋》这是一篇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抒情,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重难点分析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毕竟只有十四五岁,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还非常有限,社会经验也谈不上,所以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既要注重拓展学生的视野,又应尽量和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同时,对于文章中的某些观点,还可以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大胆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尤其是敢于向权威和经典问难的勇气。
课时安排
6 《敬业与乐业》 1课时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课时
8* 《论教养》 1课时
9* 《精神的三间小屋》 1课时
6 敬业与乐业
教学设计 ● (设计者:孙玲玲,有改动)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理清文章的思路。
2.积累经典语句、格言,学习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的写法。
3.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辩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认识上面的人物吗?(课件展示)
教师介绍:时传祥,李素丽。
时传祥是掏粪工人,李素丽是公交车售票员。
他们并不是科学家,也不是政治家,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干的只是普普通通的工作,但是他们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人们的楷模,毛主席还曾经接见过时传祥。为什么他们能有这么大的知名度呢?因为他们都是爱岗敬业的人,他们专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力去做好每一件事,他们的工作是平凡的,但他们也是可敬的。
这节课我们就听听梁启超先生的演讲——《敬业与乐业》,深刻地理解爱岗敬业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用图片导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意在引导学生从平凡人物的身上感受爱岗敬业的精神,再来反思自我,学生的思想会有所触动,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得到升华。)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件展示】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令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并加以体会。
【教师提问】现在请同学们谈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感受最深的就是“‘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教师点拨】敬业、乐业对人生非常重要。
【学生回答】“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我认为一个人的财富,应用双手去创造,不应该投机取巧。
【教师点拨】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用双手创造美丽人生。
【教师提问】假如让你从中选择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句呢?
【学生回答】“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我上课有时走神,我觉得这句对我来说很宝贵。
【教师点拨】干好一件事,就要全神贯注。
【学生回答】“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我不够开朗,总是怨天尤人,我认为应该用这句话鼓励自己。
【教师点拨】一个人要是做到内心不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常常快乐,那已经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自我的同时,把自己的座右铭与学生共勉,并能体味“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乐趣,寄语学生勤奋学习并以学习为乐。)
【课件展示】请大家速读课文,具体说说作者谈了哪几个问题,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谈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敬业与乐业。
【教师提问】还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回答】中心论点应是: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教师总结】你的回答有根有据,很有说服力。另外,议论文的论点最好用一个完整的句子回答,这样可以更清楚地表达作者的观点。
【学生回答】还谈了敬业(第6~7段)。
【学生回答】还有乐业(第8段)。
【教师提问】那么课文的第2~5段谈了什么内容呢?
【学生回答】有业。
【教师总结】对。文章围绕论点,先是谈了有业,然后是敬业,最后是乐业。
【提出问题】你认为这几个问题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敬业才能乐业。
【学生回答】但有一个前提是“有业”。
【教师总结】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是最高境界。
(设计意图:议论文讲究严密的逻辑思维,这几个问题的设计能帮助学生理清议论文的思路。)
三、慧眼识珠,寻找依据
【课件展示】现在我们开展一个小组赛,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文中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分别说说其作用。看看哪个小组找得多,找得快。
【教师提示】小组竞赛现在开始。首先找理论依据。
【学生回答】“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学生回答】“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学生回答】“主一无适便是敬。”“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学生回答】“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
【学生回答】“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教师提示】各个小组齐心协力,发言积极,回答精彩。找道理论据竞赛到此结束,下面开始找事实论据竞赛。
【学生回答】“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
【学生回答】“《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
【教师总结】同学们才思敏捷,回答问题积极踊跃。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的作用各是什么。
【学生回答】道理论据,使文章精练、典雅,增加文采;事实论据,增强说服力。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养成搜集名言、积累名言、引用名言的习惯,并能恰当地论证论点;教会学生运用典型事例论证论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四、质疑问难,你问我答
【课件展示】请同学们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切磋,解答不出的老师再请其他同学来帮忙解决。
【学生提问】“业”仅仅指职业吗?
【学生回答】“业”并不仅仅指职业。因为“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所以,“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仅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仅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包括我们的学习,这些都可以称之为“业”。
【教师总结】回答非常精彩、透彻,并且回答问题有理有据,对“业”有很透彻的理解。
【学生提问】作者为什么要提出“敬业”的精神?
【学生回答】改变人们对职业的态度,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所做的工作要有积极的态度。
【教师总结】中国人传统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是“学而优则仕”,人们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梁启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人们这种错误的职业观,提出要“敬业乐业”,就是希望大家能正确对待每一种职业。
【学生提问】“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这句话在现代社会还适合吗?
【学生回答】我认为不太适合。
【学生回答】我的观点是:人也应该休闲,不能只劳动。就像我们学习后,还要适当地休息一样。
【教师总结】你认为人的生活,并不是只有“劳作”,“休闲”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的确,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还会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享受,正如“人不是为吃饭而生活”一样,人也不是“为劳动而生活”。
同学们都同意这种说法,看来社会的确是进步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变化,同学们的说法很有道理,值得学习。
【学生提问】我不同意“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这个说法。
【学生回答】我也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拿破仑有句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每个人都应该勇于追求,不能安于现状。
【课件展示】还有同意这个观点的吗?看来还有部分同学赞成,现在我们就这个问题开展一次辩论赛。同意作者观点的同学坐到右边,作为甲方;不同意的同学坐到左边,作为乙方。
【学生辩论】……
【教师总结】听完同学们的辩论,我也很受启发。的确,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们应该有进取心,但是不论做哪种职业,我们都要热爱本职工作,敬业乐业。
【教师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请同学们说说今后打算怎样过合理的生活。
【学生回答】我要端正学习态度,好好学习。
【学生回答】我要改掉懒惰的毛病,多读书,多思考,追求进步。
【学生回答】以前我看不起体力劳动者,从今天开始,我也会多干体力活,去体验他们的艰辛。
【教师总结】今后无论做什么工作,哪怕是很普通甚至是在常人眼里卑微的工作,都要全力以赴,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同学们说得很精彩,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说到做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质疑问难,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更好地理解职业的含义,正确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五、品味语言,分析特点
【课件展示】本文不仅是一篇议论文,更是一篇演讲稿。演讲稿的语言有何特点呢?现在请同学们做一个小练习。课件展示:你认为哪一项表达效果更好些?为什么?
A.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又不能逃过。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
B.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
【学生回答】B项表达效果好。A项“不愿意做又不能逃过”是一般陈述句,B项改成设问“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不但能吸引听众,启发思考,而且使语言表达生动活泼,更加有力。
【学生回答】A项“这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也是一般陈述句,B项改成反问句,表达了强烈的肯定意思,语气活泼而有变化,感染力比A项强。
(设计意图:两种表述方式放在一起比较,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语言的特色,这比教师直接对语言特点进行概括更让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
六、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这篇演讲稿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所学课文有更全面的把握,对“业”有更广泛的认识,并把所学知识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七、布置作业(课件展示)
1.收集本文的经典格言,整理在摘抄笔记上。
2.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两位敬业乐业的人物事迹,准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这项作业让学生巩固文本知识,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分类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板书设计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教会学生列提纲的方法,进而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并初步体会议论文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特点。)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以实践活动为板块,以体验感受为脉络,以对话交流为形式,以合作探究为手段,以拓展延伸为平台,希望能充分发挥课文“例子”的作用,和学生一起循序渐进地完成共同学习的目标。但是,这节课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指导不够到位,探究的问题深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