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历史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素材、配套教案)(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七年级历史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素材、配套教案)(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18 12:48:52

文档简介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及说小结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各国的变法及兴修水利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适应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需要。反过来,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最终秦取得优势,统一全国。学习本课内容,首先要把握战国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变化的时代特征。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封建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取代旧贵族掌握国家政权,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各诸侯国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谋当一方霸主,而力图在各国中胜出,以统一天下,因而开展残酷的兼并战争,中国古代的一些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其中长平之战的规模和惨烈可见一斑。为适应封建经济发展、新兴地主掌权、兼并战争取胜的需要,各国厉行变法,力度也较春秋时期更大,在废旧立新方面的举措更激进。其中以秦国商鞅变法更为彻底,商鞅以改革家的胆略和气魄,克服重重阻力,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取得巨大成效,使秦国成为七雄中最强大的诸侯国,为其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通过变法,各诸侯国先后确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科学布局、精心设计,成就了名垂千古、功德千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为秦的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
二.说教学目标
学生观察图片、地图,结合课文内容,讲一讲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主要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结合图片,通过阅读和分析材料,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观看都江堰工程的相关视频,思考问题,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本课时出现的生词及表达方式,培养学习良好的听说习惯及提高学生的听说技巧。
2.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听出空缺的内容并能正确书写出来。
四.说教法
1.严格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设计;
2.直观演示法:利用音频,图片等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对话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
4.小组讨论法: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发挥。
五.说学法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图片、故事、视频等资料入手,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由于七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知识积累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科学引导,让他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说教学过程
先出示自主学习提纲,让学生先学。
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记录反馈老师。
任务1:比较春秋、战国形势图,说出战国地图的变化,识别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结合地图了解战国的著名战役有哪些,并尝试归纳这些战争的特点。结合都江堰示意图、教材内容,说出都江堰的修建者、修建时间、地点、功能。
任务2:结合地图、史料、教材内容,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说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归纳总结商鞅变法的意义。(重点)
任务3:通过商鞅变法的结果的分析,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历史事件。(难点)
接下来让学生反馈,教师认真听。依次让学生进行分享学习所得,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并从学生的回答中提炼出疑难,教师进行讲解或者留给学生探究。
教师针对学习情况进行讲解教师带领学生梳理知识,进行理解巩固。
出示合作探究任务,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1、教师与学生联合,由师生共建知识框架,学生合作补充框架知识。
探究2、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商鞅变法是否成功?理由是什么?
同学们你们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呢?请开动脑筋,试一试你能帮助小伙伴们设计一张简单的知识清单来明确所学,加强记忆吗?
当堂训练内容包括选择题和材料题两部分。紧紧围绕本课重点展开。
材料一: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材料二: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请回答:
上述材料从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那一次著名的变法?
根据材料结合你学习的知识,写出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了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
这次变法对秦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七.说小结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主动的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课堂实录
授课教师 整理教师
课题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科目 历史
教学时间 班级 教学资源 希沃、畅言教学
教学目标 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3、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
教学难点 商鞅变法
教学过程实录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屏幕中的一图一诗。它们共同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特征是什么?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从时间上看,东周的后期称为战国,一般是指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师:这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铜冰鉴。堪称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冰箱。从这件青铜文物,我们可以得知战国时期贵族过着怎样的生活? 师:对,奢侈的生活。正是随着这些诸侯实力不断地增长,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出示自主学习提纲 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记录反馈老师。 任务1:比较春秋、战国形势图,说出战国地图的变化,识别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结合地图了解战国的著名战役有哪些,并尝试归纳这些战争的特点。结合都江堰示意图、教材内容,说出都江堰的修建者、修建时间、地点、功能。 任务2:结合地图、史料、教材内容,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说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归纳总结商鞅变法的意义。(重点) 任务3:通过商鞅变法的结果的分析,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历史事件。(难点)师:政局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晋国在战国初期就被赵、魏、韩三家大夫给瓜分,而齐国也发生变化,由大夫田氏取代。这样就形成了七个势力较强的国家,他们是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师:与春秋时相比,战国诸侯国数目的减少说明了什么?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主要是为了争霸,而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主要发动的是兼并战争。为何用兼并这一词呢?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发动战争,力图把对方吞并,拓展疆域,从而统一中国。当时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如魏齐之间就发生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请同学讲一讲有关这些战争的典故。 生1:战国后期规模最大的战争就是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 生2:讲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 师:请大家想一想,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中的国家,怎样才能避免被消灭的厄运呢?生齐答:变法图强,发展自己。师: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请同学们说说商鞅铜方量有何作用? 生:3:统一度量衡对于加强秦国内部的联系,推动经济的发展,加快秦国强盛的步伐发挥了作用,更为此后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生4:铜方量还用铭文记载了孝公十八年,齐国派遣了由卿大夫多人组成的使团,到秦国商讨有关重大事项的外事活动。从铭文中,我们还可以得到哪些有关变法的信息?十二月乙酉告诉我们时间信息,大良造鞅告诉我们商鞅监制了标准铜量器。铭文还告诉我们铜方量的容积为十六寸又五分之一立方寸。重泉是当时秦国的一个县,这说明了商鞅变法在政治方面确立县制。师:请同学们再来看看秦兵马俑中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无论是士兵还是军官,秦军一律不戴头盔。他们不仅不戴头盔,身上穿的铠甲也很简洁,甲片减少到了很低的限度,有的身上甚至连一个甲片也没有。秦军在战场上为何如此不顾性命呢?专家们研究后得出的一个主要理由是过于沉重的头盔和护甲会妨碍秦军将士杀敌晋爵。追本溯源,这就跟商鞅变法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变法规定在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生: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师:正是如此,商鞅变法取得了成效,秦国的面貌为之大变。大家结合材料想一想:秦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5:改变了风俗教化,人口数量得以增加,国家得以繁荣富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变法深得人心,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师:再请同学们想一想,各国变法得以推行还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6: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使用的工具在不断改进。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各国统治者必然要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师: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还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合理利用自然条件,设计精心。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并结合课文内容,谈谈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是如何发挥分水、防洪、灌溉的作用的? 生:因为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既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也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为周边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师: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除了本课所学的商鞅变法外,你还知道这一时期哪些国家的变法改革活动,请同学们在课后找一找,并讲一讲这些变法的内容以及作用。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齐:起立,老师休息。 师:同学们休息。
行 家 点 评 优点: 1、教学设计符合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 2、本堂课对问题设计的不多,做了仔细的筛选,能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能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对学生及时的适当的点拨、启发,对文本加以引申。不足:3、对学生讨论交流中,精彩的发言,毫不吝惜语言,大加表扬鼓励。 4、重点知识点讲解不够清楚,草草带过,还需要深挖。 5、时间掌握不恰当,前松后紧,注意改进。 6、教师放手不够,引导过多,课堂气氛需加强。


课题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 科 历史 授课 教师 授课 班级 评课 教师
教学内容简介 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 学 评 价 优点 1、教学设计符合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 2、本堂课对问题设计的不多,做了仔细的筛选,能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能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对学生及时的适当的点拨、启发,对文本加以引申。
不足 1、对学生讨论交流中,精彩的发言,应加大表扬鼓励。2、时间掌握不恰当,前松后紧,注意改进。3、教师放手不够,引导过多,课堂气氛需加强。4、教师应多注意学情分析,用学生指导教学方法和内容。 5、练习量不够,学生手上资料没涉及。
教 学 反 思 ? 通过本次的达标课,我意识到要作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需要提高自己方方面面的知识和素养。 ??1.教学设计方面:各环节的目标活动设置的还有点单一。例如,对复习知识的巩固以及运用,并不能仅仅停留在背诵而已,要多给学生运用的机会。 ??2.教师的整体素质方面。教态的自然性,语言表达的流畅性以及板书的能力,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改进。板书的书写过于凌乱,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中进一步改进。
评课、教学反思

(共22张PPT)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回顾复习:上节我们学习了春秋时期的有关内容,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是?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秦穆公

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如何?
新知导入
学习目标
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以及识记都江堰的相关信息;
目标2、学会分析战国时期战争特点,归纳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目标3、认识变法的作用,学习商鞅的变法精神。
【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记录反馈老师。
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
任务1:比较春秋、战国形势图,说出战国地图的变化,识别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结合地图了解战国的著名战役有哪些,并尝试归纳这些战争的特点。结合都江堰示意图、教材内容,说出都江堰的修建者、修建时间、地点、功能。
任务2:结合地图、史料、教材内容,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说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归纳总结商鞅变法的意义。(重点)
任务3:通过商鞅变法的结果的分析,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历史事件。(难点)
【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将学习成果勾画在课本上,并将疑惑记录然后反馈老师。
问题:诸侯国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春秋争霸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新知讲解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东 南 西 北 在中间 上中下
战国七雄的方位:
主要的战役有哪些?让我们一起分享战役的相关小故事。








围魏救赵

减灶诱敌

纸上谈兵
桂陵之战:齐魏(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齐魏(减灶诱敌)
长平之战:秦赵(纸上谈兵)
列表梳理:
时期 主要
战役 交战
国家 典故 总参战兵力
约16万
约22万
约100余万
桂陵之战
战 国
魏、赵、齐
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魏、齐
减灶计
长平之战
秦、赵
纸上谈兵
思考: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有什么特点?
战争特点:
战争的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
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师生探究




睢阳

临淄

咸阳


























邯郸





大梁



中山
洛邑


































东周都城
诸侯国国都
诸侯国疆域







乐毅改革
胡服骑射改革
邹忌改革
李悝变法
商鞅变法
申不害变法
吴起变法

七 雄 与 战 国 时 期 的战 国 变 法
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
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商鞅变法
1、背景(原因):
①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②秦国落后挨打,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
2、目的: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取胜
新知讲解
3、时间:
公元前356年
4、支持者:
秦孝公
5、改革者:
商鞅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商 鞅 变 法
内容 意义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建立起官僚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内容 意义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商鞅铜方量
废除了旧制度,有利于地主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富国)
内容 意义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加强战斗力 (强兵)
1、商鞅的结果如何?
2、商鞅变法的结果成功还是失败?理由是什么?
3、结合商鞅变法得评价,怎么评价变法和改革呢?
(1)商鞅被诬陷,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
(2)成功了 。理由是……
(3)变革的成败与否,不是依据变法者的结局来评断,而是看变法结果是否顺应历史,是否促进社会进步国家发展。
集体小合作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时间:__ (朝代) 2.人物:秦国蜀郡太守______
3.地点:成都附近的_____ 4、功能
李冰
岷江
新知讲解
秦国
:防洪、灌溉、水运
课堂小结
开动脑筋,试一试你能帮助小伙伴们设计一张简单的知识清单来明确所学,加强记忆吗?
课堂巩固
【1】益阳市中小学校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 )
A.齐、楚、秦、燕、赵、魏、韩
B.楚、秦、赵、宋、魏、齐、韩
C.晋、楚、齐、韩、赵、燕、魏
D.吴、魏、燕、赵、楚、秦、韩
A
【2】战国时期的各国改革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为显著。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获得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D.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愿望
C
【3】闻名世界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作用是( )
A.防洪排水  
B.防洪蓄水
C.防洪灌溉  
D.蓄水防旱

C
材料一: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材料二: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从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那一次著名的变法?(2)根据材料结合你学习的知识,写出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 (3)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了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 (4)这次变法对秦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课后拓展
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和历史影响有什么不同?
(1)特点:①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胜负,强者通过召集会盟确立霸主地位,政治意味强烈,齐桓公称霸就是典型代表
②战国兼并战争,动辄几十万大军上阵,有时攻守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几十万人,战争的残酷性尽显。
(2)影响:①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家。
②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如秦国兼并东方六国的战争。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课题 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优化方案
目标 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以及识记都江堰的相关信息; 目标2、学会分析战国时期战争特点,归纳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目标3、认识变法的作用,学习商鞅的变法精神。
准备 PPT、教案、希沃白板软件、历史同步解析
设境 定向 导入: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提问1、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出现的春秋五霸分别是? 提问2、春秋时期的社会特点是什么?
组织探究 展示交流 点拨提升 【自主学习】 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记录反馈老师。 任务1:比较春秋、战国形势图,说出战国地图的变化,识别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结合地图了解战国的著名战役有哪些,并尝试归纳这些战争的特点。结合都江堰示意图、教材内容,说出都江堰的修建者、修建时间、地点、功能。 任务2:结合地图、史料、教材内容,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说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归纳总结商鞅变法的意义。(重点) 任务3:通过商鞅变法的结果的分析,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历史事件。(难点) 二、【学生反馈】 依次让学生进行分享学习所得,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并从学生的回答中提炼出疑难,教师进行讲解或者留给学生探究。 三、【教师新知讲解】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知识,进行理解巩固。 四、【合作探究】探究1、教师与学生联合,由师生共建知识框架,学生合作补充框架知识 探究2、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商鞅变法是否成功?理由是什么? 五、【知识小结】 提问:开动脑筋,试一试你能帮助小伙伴们设计一张简单的知识清单来明确所学,加强记忆吗? 六、【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内容包括选择题和材料题两部分。紧紧围绕本课重点展开。 材料一: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材料二: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请回答: 上述材料从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那一次著名的变法? 根据材料结合你学习的知识,写出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了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 这次变法对秦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教学设计 编写人: 编写日期: 2019.9.24 编号: 14



目标包括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准备包括预习要求与教学资源;教学心得不少于6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