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设计● (设计者:苗文芝,本设计获全国
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有改动)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积累重点词句。
2.理解小说内容,把握作者感情。
3.品味小说语言,学习通过神态、语言、动作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小说内容,把握作者感情。
2.品味小说语言,学习通过神态、语言、动作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教师导入】左拉曾经这样评价一个人:“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小的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的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笑或是哭,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他所说的这个人就是本文的作者莫泊桑。请看屏幕。
【投影展示】作者简介: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曾拜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板书课题、作者)
【教师引导】现在推荐两名同学在黑板上板书字词、文学常识,并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和作者情况。
二、明确目标,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有两个学习任务,一起来明确一下。请齐读屏幕显示的学习目标。
【教师引导】小说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那么围绕于勒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带着这个疑问大家快速默读文章。
【教师引导】现在请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主要写了什么故事。
【学生概括】这篇文章主要写“我”一家人,对于叔叔于勒败家后,变富又变穷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重视金钱、淡漠亲情的现实。
【投影明确】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板书故事情节:盼——赞——遇——躲)
三、品味语言,深入探究
【教师引导】小说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人物?
【学生回答】我对于勒比较感兴趣,对他的经历、他的内心……都充满了好奇。
【教师引导】既然大家对于勒如此感兴趣,我们就先看看于勒是一个怎样的人吧。现在请同学们跳读文章,找出有关于勒的描写,说说你对他的看法。
【投影展示】我看于勒。
【教师点拨】于勒有其不幸、可怜、令人同情的一面,也有其不争气的一面。
【学生回答】于勒是一个挥霍无度,但还有些才能和良心的人。他去美洲赚了钱,想要还菲利普夫妇的钱,并且要回来和他们一起生活。但同时也是一个命运悲惨的人,生活在一个只有金钱没有亲情的社会,并且最终还是因为贫穷,遭到家人的唾弃。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这样说,于勒是可怜之人,但也有可恨之处。
(板书:可怜、可恨)
【投影展示】可怜之人也有可恨之处。
【教师点拨】从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于勒的出场并不多,很多地方是间接描写,小说着墨更多的是菲利普夫妇。当面对这样一个弟弟的时候,菲利普夫妇又是如何表现的呢?这一次阅读,我们采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进行。什么是圈点批注呢?老师给大家做了两个示例。
【投影展示】
批注示例:
1.原文: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
批注: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父亲紧张、恐慌以至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
2.原文: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批注:“吞吞吐吐”这一词表现了母亲不愿面对现实的恐惧心理。
【教师引导】这两段批注是有区别的,第一个例子是针对整个句子进行批注,第二个例子是针对一个词进行批注。你们批注时既可以针对语段,也可以是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
【教师引导】大家批注得很认真,也很得法。允许有不同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菲利普夫妇是什么样的人。
【投影展示】我看菲利普夫妇。
【学生展示】第31段中“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从这段语言描写可以看出,母亲担心于勒的出现会再次给家庭带来不幸,所以很紧张,也看出母亲的自私冷酷。第46段中“‘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从这段中既能看出母亲的吝啬无情,也能看出她的虚荣心:怕女婿看出其中的秘密。综合起来看,母亲是一个自私、冷酷、吝啬、爱慕虚荣的人。
【学生展示】于勒叔叔“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所以才把他送走,所以我觉得菲利普夫妇是爱憎分明的。
【教师点拨】一部分同学看到于勒糟蹋钱对整个家庭造成的危害,使整个家庭生活更加艰难了,所以认为菲利普夫妇的做法情有可原。可能还有一部分同学觉得不好理解,那么假如你是菲利普夫妇之中的一个,你有这样一个弟弟,你会怎么样呢?
【学生回答】我会接纳他,因为他毕竟是我的亲弟弟。
【学生回答】我不会见他,怕他再次成为我们的累赘。
【学生回答】我也会和菲利普夫妇一样,因为我的家庭太贫穷了。
【教师小结】可见菲利普夫妇不见于勒这个弟弟,是有许多原因,太多的无奈,所以可恨之人也有无奈之处。
【投影展示】可恨之人也有无奈之处。
(板书:无奈)
【教师引导】大家已经意识到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大量地运用了语言描写,老师选取了其中几句打在了屏幕上,请你试着赏析一下这些极富个性化的语言。
【投影展示】语言描写:
(1)“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2)“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3)“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4)“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5)“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展示看法】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
【教师小结】语言描写要与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相结合,还应该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这才能更好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师引导】我们分角色高声朗读小说的高潮部分“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至“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教师引导】你觉得小说塑造若瑟夫这个人物有哪些用意呢?请小组展开讨论,看有哪些发现。
【投影展示】若瑟夫其人
【学生回答】若瑟夫是一个比较天真单纯、涉世未深的孩子。他的良知和重情与其自私冷酷的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希望与理想。
【教师点拨】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小说塑造人物时运用第一人称的好处。
【学生小结】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让人读起来更加有兴趣,更加亲切。
【教师总结】运用第一人称可以更好地突出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更好地突出“我”内心对叔叔的同情,从而使文章更具真实性。
四、学以致用,想象写作
【教师引导】小说运用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手法,成功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请你利用这些方法,按照所给的提示,发挥想象,接着下面的话写一个片段:“两年后,百万富翁于勒敲响了我家的门……”
【学生展示】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两年过去了,我们家的生活依然拮据。直到有一天,咚咚的敲门声打破了我家的寂静。站在我面前的就是曾经让我们又怕又想的于勒叔叔。母亲生气地讽刺道:“你不是发达了吗?你是来还债的吧?”“您说对了。我就是来还债的。自从花了哥哥嫂子的钱后,我一直过意不去。我这两年做买卖赚了点钱,现在有能力偿还你们了。我刚买了一栋大别墅,特意来接你们一起过去住。”母亲快速给我使了一个眼色,我飞速冲出了门。我看到大街上一列豪华的车队。我赶紧跑回来悄悄告诉了母亲。母亲张大了嘴巴,不过马上就反应过来:“我就知道你会有出息的。等一下,我们收拾收拾,马上随你到别墅去。”就这样,父母热切盼望的新生活开始了!
【教师评点】虽然只是一个片段,却也讲究波澜起伏,母亲前后变化迅速,“我”对母亲眼色的心领神会,和母亲配合异常默契。不仅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还学到了莫泊桑巧设悬念的写作技巧。
【教师总结】我们从于勒身上,从菲利普夫妇身上,看到了人性的一些弱点,我们也从若瑟夫身上看到了未来和希望,愿我们把人的朴素、真诚、爱和同情保留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盼→赞→遇→躲
可怜→可恨→无奈
教学反思
此次讲授《我的叔叔于勒》,从备课到上课经历了一次历练,在这个过程中有了新的收获。刚开始的设计是:个人悲剧——家庭悲剧——社会悲剧。但试讲时却状况百出。后来经过思考,豁然开朗:原先的设计都是从教师的想法入手,没有考虑学生的立场、角度和兴趣。明白了其中道理,重新调整思路,推倒重来。首先假定自己是一个学生,会如何思考问题,然后到没有上过这篇文章的班级里做调查。当调查资料拿到手里时,我终于茅塞顿开,于是一个新的思路跃入脑海中。
阅读源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就本文而言,学生自己的解读可能会导致对人物的片面认识。我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看菲利普夫妇,解读出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无奈:于勒是他们灰色生活唯一的、全部的希望,是他们对美好生活无限向往的一个梦。梦的破灭,自然会让梦中人风度全失,暴跳如雷。菲利普夫妇身上所体现的人性弱点有需要批判之处,更有需要同情之处,这正是我确定的解读菲利普夫妇的观点:可恨之人也有无奈之处。这样的认识能引导学生辩证地、客观地认识生活、体察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