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孤独之旅
教学设计● (设计者:聂智,本设计获全国初中记叙文
教学研讨会优质课一等奖,有改动)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精彩语句的品析,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2.体会杜小康成长的感受,学习杜小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主题,感受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成长经历。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进入故事情境
【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有过这样的心理经历吗?当觉得父母唠叨时,我们希望早日长大;当看着网吧“18岁以下禁止入内”的告示时,我们盼望马上长大;当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时,我们渴望快点长大。可是,怎样才算真正的长大呢?成长旅途中的风风雨雨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曾经有这样一句歌词,可能会带给我们深深的思索。同学们齐读。
【投影展示】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教师引导】是啊,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今天就让我们从一位少年的成长历程中汲取心灵的养分——《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感受孤独之旅
【提出问题】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我们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考虑。
【学生回答】杜小康辍学跟随父亲到芦荡放鸭,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
【教师小结】就像同学们所概括的,课文讲述了少年杜小康跟随父亲到芦荡放鸭,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
三、品读课文,走进人物心灵
【教师引导】这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是在孤独的背景中展开的,人物语言并不多,请同学们在文中快速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
【投影展示】
1.“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2.“我要回家……”
3.“还是分头去找吧。”
4.“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杜小康的四句话。
【教师小结】每一句话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呢?我们赏析人物语言要联系相关内容,如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样的状况下说这些话的;还要做到言为心声,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关注说话的背景。
【提出问题】杜小康为什么要去放鸭?他对放鸭这件事持怎样的态度?
【学生回答】因为他家由富变穷了,“只好”写出了杜小康无奈的态度。
【教师小结】小说中这样写道——
【投影展示】
1.油麻地的孩子,念书都念到六年级了,都还没有一个有一条皮带的。他们只能用一条线绳来做裤带。杜小康才读一年级就有了一条皮带。棕色的,油汪汪的样子,很有韧性,抓住一头,往空中一甩一收,就听见叭的一声脆响。
2.油麻地一般人家的小孩,一年四季,实际上只勉强有两季的衣服:一套单衣,一套棉衣。中间没有过渡的衣服,春天天气已经非常暖和了,还只能将冬天的棉袄硬穿在身上。秋天,天气已经很凉了,只好将单衣硬穿在身上,缩着身子去抵抗凉意。杜小康却有一年四季的衣服……一年四季,完全可以根据天气的冷暖来增减衣服,来加以很好地调节。因此,一年四季的杜小康,身体都是很舒服的。
3.大约是在杜小康上四年级时,他变得更加与众不同了。因为,他有了一辆自行车。虽然这只不过是一辆旧自行车,但它毕竟是一辆自行车,并且是一辆很完整的自行车。当时的油麻地,几乎没有一辆自行车,即使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也没有一个有自行车的。
4.杜小康的成绩还特别好。因此,杜小康一直当班长。
【教师小结】家境富裕时的杜小康,往油麻地孩子群里一站,就像一簸箕黑芝麻中一粒富有光泽的白芝麻,就像秋天高远的天空中一只悠然盘旋于鸽群之上的黑色的鹰,父亲对他是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可是现如今他就要离开疼爱他的母亲,离开熟悉的校园,到陌生的遥远的芦荡去放鸭,他愿意去吗?于是他对父亲说了一句话,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看看从这句话里能看出一个怎样的杜小康?
【学生齐读】“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学生回答】他不愿意去。从这句话看出这是一个不能体谅父亲,只想着自己的杜小康;一个不懂事、任性、爱撒娇的杜小康;一个过惯了富裕日子、不能吃苦的杜小康。
【教师引导】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们读出了这么多内容,请自己赏析或同桌讨论其余三句话,用“一个 的杜小康”这样的句式,批注你的赏析结果。记住结论一定要能在文章中找到依据。?
【教师引导】从第二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
【学生回答】一个想家的杜小康,一个不懂事的杜小康。
【教师点拨】这是杜小康到达芦苇荡时所说的话。他是在什么心境下说的这句话?此时他的心情如何?
【学生回答】到达芦荡一段时间后的一天夜里,他感到孤独,非常想家,于是说了这句话。
【教师点拨】父亲就在身边,他为什么还会感到孤独呢?为什么还如此想家呢?请同学们采用改换人称的方式,将文中的“杜小康”改为“我”,自由朗读课文第29~30段。看看这一段中哪些词、句让你读出了杜小康的孤独?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教师点拨】此时的孤独比刚离家时要深百倍,浓千倍,它吞噬着年幼的杜小康,他终于在晚上,做梦看到母亲后说出了这句话。我们比较一下意思差不多的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他虽说想回家,但是不能说放弃自己的工作、责任。
【学生回答】他似乎不像第一次那样任性了。
【教师点拨】同学们的感觉很准确。不是似乎,而是的确如此,我们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在孤独中备受煎熬的杜小康一直在压抑着情感,控制着自己,而在睡梦中终于爆发,这句话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此时的杜小康和说第一句话时的杜小康一样吗?
【学生回答】不一样,是一个开始懂事的杜小康。
【学生回答】是一个在逐渐控制自己情绪的杜小康。
【学生回答】一个不再由着性子,知道要面对困难的杜小康。
【教师点拨】看来此时的杜小康虽然幼稚,但在逐渐成长。那么第三句话呢,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
【学生回答】一个成熟的杜小康,一个勇敢的、有责任感的杜小康,一个敢于面对困难的杜小康。
【教师点拨】课文第38段描绘了杜小康雨夜找鸭的情形,每每读到这一段,我脑海中就浮现出一幕幕画面。下面老师把这一段朗读给大家听,请你们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文中描写的画面。
【教师点拨】这就是我们的杜小康,头上是如万辆战车般滚动的雷声,耳畔是呼呼的风声,身上砸着歇斯底里般的雨点,脸上和脚上已伤痕累累,可他还要孤军奋战。如果老师把“吧”去掉,将句尾的句号换成问号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可以,换后是疑问语气,表现不出杜小康的勇敢、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教师点拨】文中其实还有好多细节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杜小康的成熟。请同学们找出刚到达芦荡,鸭群被刮散后杜小康父子的表现,特别是能表现父子之间关系的句子。
【学生回答】刚到芦荡时,杜小康“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学生回答】“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学生回答】“挨”说明杜小康心中害怕,而此时父亲是他唯一的依靠。“迟迟不能”,说明害怕程度之深。
【教师点拨】杜小康的父亲走南闯北,此时面对这样一个环境,尚且“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更何况一个孩子?那么,看到鸭群被刮散后父子俩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说明杜小康不再依赖父亲,他开始像一个大人一样承担责任,甚至此时比他父亲更像大人。
【教师点拨】是啊,在危急时刻,紧要关头,杜小康勇敢地担当了本属于父亲的责任,他真的长大了,成熟了。从刚才同学们找的这些细节,都能感受杜小康的勇敢、成熟。那么,第四句话,你们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
【学生回答】一个感受收获喜悦的杜小康,一个激动的杜小康。
【教师点拨】通过对这四句话的品析,我们发现,每句话都鲜明地表现了当时杜小康的性格。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练习演读这四句话,等会儿把自己认为读得最精彩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
四、再读课文,感悟人物成长
【教师点拨】短短的四句话就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了一个小男孩的成长历程。当我们陪着杜小康走完这段孤独之旅,结合杜小康的成长,你认为怎样算是长大了?
【学生回答】独立,遇事靠自己,不依赖别人;懂得父母的辛苦,能分担家庭的困难;能承担责任,有勇气,坚强。
【教师追问】那么是什么促使杜小康成长呢?
【学生回答】孤独。
【教师引导】是啊,家庭变故,年幼的杜小康饱尝了物质生活的单调、精神生活的痛苦,可他最终用稚嫩的双肩扛起了这一切。我们说孤独并不可怕,困难并不可怕,挫折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它们就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此时,再回读课文,我们可以说孤独之旅其实就是……
【学生回答】成长之旅。
【教师引导】作家曹文轩这样说——
【投影展示】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感动》
【教师引导】这一段孤独的旅程成了杜小康以后人生道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当遇到困难挫折,他都会想起。小说中写道——
【投影展示】那时,杜小康又想起了那次鸭被惊散了,还有最后十几只没有找到的情景,父亲说,算了找不到了,别找了。他却说,能找到的。结果真的找到了。
于是,这个昔日油麻地小学的骄子,能坦然地,甚至不带一丝卑微地在自己曾经辉煌过的油麻地小学的门口摆起了地摊,让油麻地小学的校长感慨道:“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
【教师小结】杜小康真的出息了吗?请课下从《草房子》中寻找答案吧。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曹文轩《青铜葵花》)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教学反思
结合这堂课的教学,简单地谈谈本课的设计理念。
一、让巧妙的突破口牵动全文。这是一篇有关少年生活的小说,寻找合适的突破口去感知人物形象是至关重要的。经过反复阅读思考,我最终选择了以人物的语言为突破口。因为我发现通过这个点就能把握全文的关键,它就像一个“十字路口”,可以往各个方向延伸,一句话就串联起了时空的网络。巧妙的切入点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的牵引力,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让真实的情感擦亮语言。我主要教给学生通过人物语言来感知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方法的传授有两种:一是先让学生去做,然后再总结方法;二是先告诉学生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在方法的指导下去做。这里我采用了第二种。教师以第一句话为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再通过师生交流实践结果,让方法进一步明晰。
整堂课,教学的落脚点始终在语言。在赏析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也就理解了文本为强化孤独之感而采用的细节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渲染等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