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18 15:2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单元分析

议论文单元设置的意图是,力求让学生达到课程标准“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的要求。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从两个方面批驳对方论调:一方面,揭露“一部分人”,即国民党当局,“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另一方面,用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最后从立场观点上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怀疑与学问》这篇议论文谈的是治学方法,主要讲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中的重要性,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坚持积累、敢于质疑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谈创造性思维》从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以及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创造宣言》中,作者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意在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
重难点分析
重点是教给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基本方法。了解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难点是教会学生在阅读中概括文段的论点。找出文章采用的论据,分析文章怎样进行论证。尤其是以驳论为主的文章。
课时安排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课时
18 《怀疑与学问》 1课时
19* 《谈创造性思维》 1课时
20 《创造宣言》 1课时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设计 ● (设计者:唐行亭)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等词语的读音、含义,并学会运用。
2.认识和揣摩富于强烈感彩的语言,体会鲁迅的语言艺术。掌握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3.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2.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请列举进入新世纪的短短十几年间,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伟大国家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绩。【多媒体展示照片】
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祖国取得的成就导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起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作者情感的阅读兴趣。)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一)预习检查
【多媒体展示】
1.弄清字词读音。
2.解释下列词语。
(1)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2)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3)诓骗:用谎话骗人。
(4)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5)为民请命: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
(6)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设计意图:掌握好字词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夯实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3.走近作者。【多媒体展示】
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哪些作品?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展示。
(二)背景导读
【多媒体展示】写作背景
【师生互为补充】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其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虽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教师点拨】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三)议论文知识导航
【多媒体展示】
1.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可分为:
(1)立论——在论证过程中,通过论述逐渐确立自己观点的过程。
论证思路:摆观点——论证——重申观点。
(2)驳论——批驳别人错误观点的过程。
论证思路:摆敌观点——批驳——树自己观点——论证——重申观点(或得出结论、深化观点)。
2.驳论的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3.驳论文的思路:树靶子(摆敌论论点)、打靶子(驳敌论论据)、立观点(证明自己观点)。
(四)自主交流,整体把握
【多媒体展示】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问题1】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在文中画出标志性语句:本文作者批驳的错误论点是什么?作者树立的观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提出问题2】阅读课文第1~5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抓住对方论据不能推出论点来进行批驳的。
【多媒体展示】
【学生回答】对方错误论据:“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分析这些事实只能证明中国人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并不能证明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作者就是以此为突破口,证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点和论据之间并没有逻辑关系,通过驳论证来批驳了敌方的观点。
【提出问题3】阅读第7~8段,看看作者又是如何证明自己观点是正确的。
【学生回答】作者通过大力歌颂历史和现实中的“脊梁”——自信的中国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提出问题4】文章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状元宰相”和“地底下”分别指哪些人?
【多媒体展示】
【学生回答】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教师总结并板书】
【多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事实有时并不胜于雄辩。而对方罗列的事实却在为作者服务,这是极具讽刺效果的。通过思考,训练了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培养了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提出问题1】揣摩造语的新奇:“自欺力”和“他信力”。
【多媒体展示】
“自欺力”“他信力”是作者的新造词,用“自”和“他”、“欺”和“信”两组反义词造成,与“自信力”对照,具有极其深刻的讽刺意味。
【提出问题2】大声诵读文章的立论部分,并谈谈你认为自古至今哪些人可称作“中国的脊梁”?为什么称其为“中国的脊梁”?
【多媒体展示】
【学生回答1】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发明家,如毕昇、李时珍等。
【学生回答2】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西门豹、海瑞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真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这些人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因为他们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
【教师提问】你能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的感情吗?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总结】总之,鲁迅先生对民族败类充满了憎恨和嘲讽,对民族的脊梁充满了崇敬和赞扬。因为爱憎分明,所以讽刺赞扬泾渭分明,充满战斗的力量,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背景深入揣摩语句的深层含义,并学习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四、巩固检测,拓展提升
【师生归纳】本文以驳论证的方式逐层推进地批驳了“九一八”事变三年后,有些人慨叹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本质,肯定了脚踏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文章语言犀利,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如“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作者指出这是一种“自欺力”,揭露了蒋介石“坚决不抵抗”的卖国投降本质。
【教师评点】读罢此文,我们深感到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上下一片悲观,鲁迅先生洞悉先机,发出中国人应该自强自信的呐喊!“中国的脊梁”终于在1949年把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定格在历史的大舞台;“中国的脊梁”又把中国人的自信从20世纪带到了21世纪……
【提出问题】今天,离鲁迅先生书写此文已经80余年,假使你站在当今社会历史的高度,用具体事例来证明中国的自信力,你将选取哪几个事例?请用充满自信和赞扬的笔触,把它写下来。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写作。
【教师寄语】
同学们,当今的中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日益飙升,站在21世纪的舞台上,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是否感受到沉重的历史使命?让我们永远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做一个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播放歌曲】听歌曲《相信自己》,一起诵读。
多少次挥汗如雨,伤痛曾填满记忆,只因为始终相信,去拼搏才能胜利。总是在鼓舞自己,要成功就得努力,热血在赛场沸腾,巨人在东方升起。相信自己,你将赢得胜利,创造奇迹;相信自己,梦想在你手中,这是你的天地;相信自己,你将超越极限,超越自己;相信自己,当这一切过去,你们将是第一!
(设计意图:点拨主旨,让学生联系实际举例,并播放歌曲,体会作者的热情,激起爱国情感共鸣。)
五、布置作业
【多媒体展示】用所学方法来反驳以下观点:①中学生上网有百害无一利;②开卷有益。
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反思
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学生的预读兴趣并不大,因此激情导入非常关键。自主学习的几个问题,对一般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一边让学生自主思考,一边给予引导,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思路。合作学习的环节,朗读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通过示范作用来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鲁迅先生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