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
2、合作探究,欣赏意境,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2、学习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地处江苏中部,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李白也有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几百年后,到南宋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到姜夔的《扬州慢》里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巩固知识
1、知人论世。抽查学生了解诗人创作背景及目的预习情况。
明确:(1)作者: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词人。一生漫游各地,到处依人作客。政治上困顿、失意,屡试不中,未能做官,最后在贫困交迫中死于杭州西湖之畔。一生好学、好客、好藏书。擅长诗词,精通音律,能自制新声,还工于书法,精于鉴赏,是个多才多艺之人。生前与很多文人学士有密切的往来,并以文学艺术受到大家的赞赏。其词多写景咏物,记述客游,是南宋后期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词尤负盛名。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2)背景介绍: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钟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3)解题: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2、学生自读,思考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小序中哪句话奠定了此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1)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一句“《黍离》之悲”深刻的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
(三)初品词作、诵听结合
1、酝酿情感,全班自由大声朗读。
2、抽同学朗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提示:这是一首慢词,慢词就是依照曲调舒缓的慢曲创制的词,我们读这样的词,吐字要慢,停顿要长,要读得沉着,荡气回肠。)
3、录音范读。
4、全班齐读。
(四)合作探究、整体鉴赏
1、本首词是诗人过扬州有感而写,上片中有一个词最能概括诗人眼前扬州城的特点,读一读,是哪个词?
——空城
诗人在全词中是通过哪些眼前所见意象来具体描写扬州这座空城的?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意境)?
明确:上片: 青青荠麦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荒凉残破
下片: 二十四桥 无声冷月 寂寞红药→凄清冷落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荒凉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2、下片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请你在词中找一个字来概括其感受)
明确:“惊”。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杜牧十分钟爱扬州,曾经在他的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PPT展示杜牧诗作)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3、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并在词中找出描写昔日扬州的意象,概括其特点。
明确:(1)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2)“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特点:繁华热闹。
小结: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4、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
明确:“胡马窥江去后”,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
5、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运用典故、虚实映衬、对比。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五)、自由鉴赏
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杜牧的《赠别》诗“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运用拟人手法,以无情之物言有情,这是诗歌常用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从表现手法上看,作者这里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在本词中有几处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废池乔木”,也是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池、木人格化,赋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落凄凉。“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运用了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这里的虚拟非常耐人寻味。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情跌荡浓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总结全文
许多年过去了,扬州城依旧固执的荒凉在那里,二十四桥也依旧绵延着久远的寂寞,桥下的河水清冷的流着,摇荡着旷古的哀愁,像一个久远的梦。只有桥边的红药,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像是在讲述着在河水中流淌的那遥远而感伤的梦
六、作业布置
背诵《扬州慢》
七、板书设计:
扬州慢
姜夔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感情基调:悲切感伤,黍离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