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形象类分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诗歌鉴赏之形象类分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18 23:1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之形象类分析
易章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形象的分类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典型例题及训练题,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学会规范回答诗歌表述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落实新课标精神,实践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情趣。
●教学重点
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学会规范回答诗歌表述题。
●教学难点
学习诗歌形象鉴赏方法,培养理解与分析能力,知识运用与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与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鉴赏策略
一、准确解读文本。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二、熟悉诗歌题材。
三、积累鉴赏知识,掌握答题术语。
四、了解常见题型,掌握答题思路。

(一)知识回顾:
1.温习,给学生三分钟,让其复习诗歌意象的相关概念。
2.提问,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情况。
形象: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 “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诗歌的形象,包括三个方面: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我”
物:咏物诗中“人格化”的物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一)、人物形象类考察方式
【提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2、诗中所刻画的人物有何特点?
【鉴赏要点】
(1)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2)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3)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4)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答题步骤 】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概说);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个性等)。

(三)答题示例
1、分析下面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明确:本诗塑造了一个对意中人热烈追求,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人物形象)。她发誓要山为平地,江水枯竭,夏天天降大雪 ,天地合在一起,才和爱人分别(形象特征)。表现出人们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对忠贞不渝爱情的向往(形象的意义)。

(四)合作探究、实战演练
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明确: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人物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特征)。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抒发的感情)。

(五)常见人物形象举例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六)作业布置
3、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暮春即事 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明确:诗歌塑造了一个闲适自在,读书入神的读书人形象。成双成对的麻雀在瓦屋上跳动,点点杨花从窗户漂入砚池,诗歌中的主人公,悠闲自得,毫无压力,更无苦闷。读书读的连春去几时都不知。表现出诗人对这种闲适自由的读书生活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