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文档属性

名称 故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2-01 14:2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五《故乡》主问题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对比塑造人物、描写景物、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的意义。
3、小说中议论语句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4、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预习准备:
1、布置学生查资料,介绍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由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住宅,于11月21日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12月1日,鲁迅离开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乡绍兴,在家停留至本月24日,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卖掉故宅后,鲁迅将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都处理了。4月24日下午,鲁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于29日回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运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运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运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朴实的农民形象。
2、复习小说的有关知识。①小说的三要素是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②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有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主问题设计
1、小组讨论: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故事情节的?请用1—2句话概括出课文内容。
明确: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
明确:小说以“我”回故乡迁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着重描写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遇与精神痛苦,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小组探究:作者在描写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除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外,还运用了对比描写方法突出闰土的形象,请找出相关描写的句子进行对比,说说运用对比的作用。
明确:(1)外貌描写前后的对比。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爱可亲。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的折磨,使人怅然。
(2)动作、语态描写的对比。
少年闰土:巧于雪地罩捕鸟雀,敢于月夜叉刺狡猹;“我”简短的一问,甚至 “我”没有问,闰土便说出了许多“天下的新鲜事”,将心中的话尽情倾吐。——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欢喜——凄凉——恭敬;共说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况;说话后的神态,“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3)对“我”的态度的对比。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所牢牢束缚。
(4)对生活态度的对比。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绝望,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总结:在上述描写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少年——天真活泼,健康勇敢,无忧无虑。
中年——麻木迟钝,悲哀痛苦。
运用这种对比方法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对照,揭示的是: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挣扎,当牛做马,遭受着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使他们的命运越来越悲惨。
3、小组用分析闰土的方法(对比)分析“杨二嫂”或者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
年轻的杨二嫂和中年的杨二嫂的对比。
年轻时:年轻美丽,人称“豆腐西施”,因她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中年时:“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自私、尖刻、贪婪、势力,爱搬弄是非。
对比突出了杨二嫂的可悲、可怜、可气、可恨,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明确:家乡景物的对比。
小说中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的对比。
眼前的故乡是一幅荒村图:天气是阴晦的,冷风呜呜地响,仓皇的天底下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这幅荒村图生动地显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也衬托了“我”的悲凉心境。
以前的故乡是那样美丽:“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样描写倾注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生活、对少年闰土的无比深厚的感情。
运用对比的作用:
故乡景物的对比,深刻揭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趋势,也为少年闰土转变成老年闰土揭示了原因。
4、怎样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的意义。
明确:通过对闰土和杨二嫂的描写,尤其是他们前后不同的对比,充分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使旧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广大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总根源。这就是鲁迅描写闰土、杨二嫂形象变化所揭示出来的深刻社会意义。
5、引导学生小组探究课文最后两段的深层含义,特别是下面语句的含义。
明确:(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为什么害怕?
明确:“我”怕的是:希望不能实现;实现希望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实现希望要做出牺牲;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实际就被粉碎。
(2)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吗?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偶像”、“切近”、“茫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的愿望茫远”?
明确:“手制的偶像”是:①亲手用木头或泥土做成的神像;②比喻让后代过上新生活的主观愿望。③比喻用来自我安慰的一种幻想。“我的愿望茫远”的原因是:①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②当时大多数人还不想去实现这种愿望;③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也不知何时才能实现;④不如求神拜佛那样能给人带来好处。
6、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这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段话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7、探究小说的主题
明确:小说以“我”回故乡迁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着重描写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遇与精神痛苦, 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