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我的叔叔于勒》主问题设计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口述能力,培养学生语感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和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4、理解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2、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主问题设计(甲):
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说明于勒处境不同便有不同的评价。
明确:贫: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
富:正直、有良心、好心、有办法的人、全家唯一的希望
贫:小子、讨饭的、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
2、学生讨论探究:请同学按时间顺序说说菲利普夫妇对于勒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
于勒占用了父亲的(财产)钱—————赶
于勒来信说赚了钱,而且要赔偿损失——盼
发现衣衫褴褛年迈的老水手于勒————怕
船长证实卖牡蛎的水手叫于勒—————躲
3、讨论:理清小说情节
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4、请小组讨论,给下面一副对联拟横批,以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
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明确:参考横批:人不如钱/金钱至上/世态炎凉
5、小组讨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明确:对于小说主人公的判断,关键是看谁是揭示主题的人物。本文要揭示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腐败现象,而文中最能揭示这一主题的是菲利普夫妇,而“我”是见证人;于勒则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现在。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事件上,集中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的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的性格特征,揭示全文的主题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6、“我”在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形象:我是一个涉世未深,还未被资本主义社会腐蚀的、比较善良、纯真、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对于勒“恐怖”、“愤怒”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用: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线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为,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这个尚未受到腐蚀的孩子身上,作者寄托着自己的褒贬、爱憎、希望和理想。全文均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的,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者说是线索性的人物。
7、小组人物形象分析:(可引导学生分析其中1至2人,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关于菲利普:
“突然……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心里骤然紧张,想躲开穷水手的眼睛,怕于勒认出来;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怕他们发现这个秘密;“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多年的美梦破灭了,心中充满了恐惧,怕穷弟弟又成为他的负担,而这一切给他的打击确是太突然、太沉重了。
“他低声”对妻子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么像于勒?”——虽“像”但仅仅是猜疑,还没有确定“是”于勒,但菲利普夫妇已经被吓得失魂落魄了。
小结:动作、语言的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使我们看到菲利普是个虚伪、势利、自私、冷酷、只认金钱不认人的势利者。
关于菲利普之妻克拉丽丝:
和菲利普一样,美梦刚破灭时,她内心惊恐,神态异常,语无伦次。当她亲眼看到那个卖牡蛎的正是于勒后,哆嗦着说:“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这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她对于远游归来的于勒是多么厌恶啊!可正是她昨天还在不停的赞赏:“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由此看来,她对丈夫的亲弟弟于勒的态度前后是截然不同的,不难看出:在她心目中于勒是好是坏,完全取决于他是否有钱!正是人物自己的语言,使读者看出了她唯利是图、自私、冷酷、精明、泼辣的性格特征。
关于于勒:
于勒成为穷水手,不外乎挥霍无度或竞争失败,既出乎人们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他从小“行为不正,糟蹋钱”,沾染了资产阶级的恶习,很容易挥霍浪费、入不敷出;而竞争失败,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个受害者和失败者。他是推动情节发展变化的人物,他的命运决定了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8、探究文章的主题。
小说主题: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形象地表现了他们嫌贫爱富、虚荣自私的灵魂,从而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见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
主问题设计(乙)
1、小组讨论,说说文中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理解小说情节构思精巧的特点。
明确:小说虽然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但对于勒的直接叙写却很少,而着重写菲利普一家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过程。
作者把这段围绕于勒的情节从开端到高潮到结局写得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在于勒未出场前,全家日夜盼望。于勒的两次来信,使全家处于兴奋状态,母亲拼命夸赞他。但12年后,穷困潦倒的亲弟弟于勒突然出现在菲利普夫妇的面前,把这对庸俗、虚荣心极强的夫妇从幸福的巅峰抛下现实的悲苦深渊。全家为躲避于勒改乘海轮回家。
2、小组探究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靠摆摊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他又重新成为哥哥、嫂子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3、讨论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明确: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菲利普一家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变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4、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5、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你认为最生动的人物是谁?自行圈点勾画,画出表现人物言行、神态、心理状态的重点词语,然后用一句话评价,并说出理由。
说话形式:如:菲利普(或克拉丽丝、或“我”)是一个 的人。(要求:横线上填上形容词)理是 。
明确:填写的词语可能有:自私、虚荣、唯利是图、冷酷等。
6、“我”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作品中其他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出的。对人物、事件的感受、评论,都是从“我”的角度说出来的。“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
7、小组讨论: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明确: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形象地表现了他们嫌贫爱富、虚荣自私的灵魂,从而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见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