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收了三五斗

文档属性

名称 多收了三五斗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2-01 15:3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多收了三五斗》主问题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主问题设计:
1,小说有三要素,分别是故事情节,人物和环境。自由朗读课文,明确三要素。
明确:人物:旧毡帽朋友,米店老板,伙计等。
环境:20世纪30年代多灾多难的江南农村
故事情节:旧毡帽朋友粜米、购物、会饮
2、这篇小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主要叙述了旧社会江南吴地农民在“丰收”以后的什么故事(丰收给农民带来了什么)?请概括成三个画面。
明确: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故事,以旧毡帽朋友的活动为线索写了三个场景: 一:米行粜米一交代环境和人物 二:街头购物一“丰收成灾” 三:船上议论一心底的仇恨与反抗
3、讨论主要人物一旧毡帽朋友:课文中的人物和我们常见的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作品对“众多”农民的称呼有什么特点?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旧毡帽朋友”代指江浙一带的农民。课文中用带有地域特征的外貌特点代指人,塑造了苏南一带的农民群像。
4、如果课文中不采用这种写法,而是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与现在的写法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
明确:这是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小说通过这一群像的塑造使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宽广。
5、感受丰收以后的民情。 再读课文 思考旧毡帽朋友粜米、购物、会饮时的心理或行为变化, 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其心情。(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明确:小说以旧毡帽朋友满怀希望前来占卜命运开始对话,得知米价后,“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希望变成了失望,话语中表现出了愤激的心理。-----失望多;接着“先生,能不能抬高一点儿?”又表现出了农民的哀求心理,彻底失望后只能贱卖-----哀求多;热闹的街道上,旧毡帽朋友的愤懑之情随着他们的话语奔涌而出;最后的船头议论体现出了自发的反抗意识-------愤恨多。
6、小说往往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缩影,本文所摄制的“缩影”里给人鲜明印象的是一个极不和谐的“多”字,比如农民粮食产量的多与所承受的税收的多矛盾,众多矛盾的多,为我们揭示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小组探究: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老百姓生活如此贫困,遭遇如此凄惨?根源在哪儿?)
明确:社会环境的黑暗:洋米洋面的倾销、地主剥削、投机米商的勾结压价、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层层盘剥。这些像一座座高山压得老百姓无法生存。(租债多、剥削多、压迫多、洋货多、失望多、节支多、发泄多、悲剧多)从对比,以及人物的对话中我们找出了农民“丰收成灾”的原因。
总结: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 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 体会 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7、小组讨论第一自然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明确: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横七竖八”说明粜米船只多,同时也体现了粜米者的急迫心情,来不及找一个停船的合适处就急着上岸了。“把船身压得很低”说明船身之重,而且似乎让人闻到了那一股特有的水腥味,从而看到了肮脏、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
8、“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仔细体味句中加点的词语,说说这句话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