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18 23:4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时代背景及“序”的文体知识。
2.掌握“修、期、次、致、临”等实词的多义性,积累文中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3.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学习重难点】
积累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本文融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抒情为一体的写作技法。
【知识衔接】
1、关于序: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书序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书法上也称《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2、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人(现山东省临沂县)。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世家大族,性情耿直,严守操节。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在会稽任内适逢灾荒,开仓赈济百姓。因与上司扬州刺史王述失和,遂称病辞职,从此优游林下,寄情山水,专攻书法。
王羲之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创造了雄逸流动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具艺术魅力,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
3、时代背景: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4、名句积累(有关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导学过程】
第一学时
1、 涵咏诵读,整体感知。
(1) 诵读正音,涵咏气韵。
癸( )丑    会稽(  )? 修楔(  )事也   激湍( ?)  流觞( )曲水?? 管弦( )?游目骋怀( ) 形骸( ) 感慨系之( ) 嗟悼( ) 齐彭殇( )为妄作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试从每段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在此基础上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乐——痛——悲
第一部分(1、2) 叙兰亭盛会
第二部分(3)抒生死之慨
第三部分(4) 明作序缘由
2、 披文入情,文本研读。
▲研读第一部分(一)文言知识积累。
1、重点实词
1)群贤(形作名,贤士)毕(副词,全,都 )至 2) 少长(形作名,年轻的人和年长的人 )咸( 副词,全,都 )集 3)茂林修(高)竹 4)映带(名作动,围绕 )左右 5)流(使。。。。。。。流)觞(酒杯)曲水 6)列坐其次(古义,它的旁边)7)一觞(名作动,喝酒)一咏8)是(这,此)日也 9)所以(古义,表凭借,用来,依靠来 )游(使。。。。。。放纵 )目骋( 使。。。。。。敞开)怀10)足以极(动词,穷尽)视听(动作名,视觉和听觉)之娱 11)信(副词, 实在)可乐也
2、重点虚词
之 暮春之初(助词,的 ) 仰观宇宙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
以 引以为流觞曲水(介词,把 ) 亦足以畅叙幽情(介词,用)
3、文言句式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介宾结构后置 ) 2)修褉事也。 ( 判断句) 3)引以为流觞曲水 (省略句 ) 4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 )
4、重点句翻译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 抬头仰望广阔的宇宙,低头察看繁多的自然万物,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够用来穷尽视觉和听觉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二)研习第一部分,探究作者因何而“乐”。
1、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在这一段中作者说“信可乐也”,那么作者到底乐什么? 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分析一下。
明确: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人贤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景美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事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辰良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心赏
【小结】:第一部分主要记叙了兰亭宴会的盛况,称得上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表达了自己快乐的心情。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王羲之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心情一下子转入痛中来。
三、作业:背诵第一、二段。

第二学时
1、 披文入情,文本研读
▲研读第二部分(一)文言知识积累
1、重点实词
1)夫人(古义,夫,句首语气词)之相与(动词,交往 )2)或(有的人 )取诸( 兼词,之于 )怀抱(古义,胸怀抱负 )3)悟(通“晤”,面对面 )言一室之内4)放浪(放纵 )形骸之外5)虽趣(通“取”,趋向,取向)舍万殊 6)情随事迁(改变),感慨系(附着 )之矣7)向(过去,以前)之所欣 8)犹不能不以之兴( 使。。。。。。兴起 )怀9)况修(长 )短随化(自然,造化 ),终期( 至,及)于尽10)死生亦大(形作名,大事)矣
2、重点虚词
之 夫人之相与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 悟言一室之内 (助词,的 ) 不知老之将至(主谓之间 )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往,到达 ) 感慨系之矣 (代词,代这种情况 )
以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介词,因 )
于 当其欣于所遇 ( 介词,对 ) 暂得于己(介词,对 ) 终期于尽(介词,引出对象 )
3、文言句式
1)悟言一室之内(省略句) 2)放浪形骸之外 (省略句 ) 3)当其欣于所遇 (介宾结构后置) 4)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
4、重点句翻译
1)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译: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灭。
(2) 研读第二部分,探究作者为何而“痛”
1、探究:在第三段找出最能概括议论中心的句子,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痛”的。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死生亦大矣”。作者由上部分游山玩水,饮酒赋诗的“乐”联想到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可无论哪种生存状态,当人快乐时,不知不觉时光流逝,时过境迁,往日的美好成为旧迹。又联想到人生短暂、修短随化自然转为“痛”的感觉。
(作者由眼前的兰亭相聚的欢乐,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处的情境: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情随事迁,喜欢的会不再喜欢,拥有的会不再拥有,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进而想到生命短暂,深切感悟到,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终究会曲终人散,面对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由生离到死别,自然乐极而生悲,令人痛心。)
2、请同学们在第三段中找出能体现作者“痛”的语句来体会作者内心的痛。(学生找谈感受老师点拨)
明确: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人生短暂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
所之既倦,感慨系之————欲望永不能满足(世事无常)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世事变化之快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命终归于毁灭。
痛 —————— 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小结】:作者由兰亭盛会的乐转入到人生的短暂,世事的无常之“痛”中来。是不是只有王羲之一人有“死生亦大矣”的痛惜呢?看看第四段,找出相关的语句思考这一问题。
▲研读第三部分
(一)文言知识积累
1、重点实词
1)若合一契( 相合) 2)未尝不临(面对 )文嗟悼(悲伤)3)不能喻(明白 )之于怀 4)固(本来)知一(数作动,把。。。。。。看作一样)死生为虚诞,齐(形意动,把。。。。。。看做等同 )彭殇为妄作 5)所以(古义,表原因,。。。。。。的原因 )兴( 使。。。。。。兴起 )怀,其致(情致)一(等同 )也6)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篇文章 )
2、重点虚词
之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的 ) 不能喻之于怀 (代词,带“若合一契”的情况 ) 后之视今 (主谓之间 ) 后之览者 ( 助词,的 )
于 不能喻之于怀 (介词,在 ) 亦将有感于斯文(介词,对 )
3、文言句式
1)不能喻之于怀 介宾结构后置 2)亦将有感于斯文 介宾结构后置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判断句
4、重点句翻译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的说法是妄造的。
(3) 研读第三部分,探究作者缘何而悲
1、学生朗诵第四自然段。
2、思考: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说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明确: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
(介绍背景:王羲之所生活的东晋是政治极为严酷的时代,杀伐严重,社会动荡,因此人大多崇尚老庄,谈玄悟道,思想虚无,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提倡及时行乐。)
3、对于作者的人生观,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
明确:昔人、时人 、 后人, 同痛“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二、拓展探究:对待生死(生命)的态度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古今中外的哲人对此都做出了探索。下面列举出几种观点,你赞成哪一种?或者,你还有什么别的看法?
A 积善行德,死后升入天堂。(基督教)
B 吃斋念佛,死后上西天极乐世界。(佛教)
C 追求长生不死,崇尚无为(道家)
D追求不朽,有所作为(立德立功立言)(儒家)
E把握好今天,诗意地栖居(现代哲学家 海德格尔)
F及时行乐,潇洒走一回(享乐主义)
G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H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I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
三、小结: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深沉的感慨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对生命对人生有思考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论老之将至》
“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
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
▲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生命的短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儒家: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体生命面对死亡时所应有的态度。西汉以后,经过统治阶级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士大夫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也是儒家那种视而不见的风范。
  道家: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生死存亡为一体”(《庄子·大宗师》)
道家的庄子对死亡则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谈特谈死,“死生”一词在《庄子》一书中至少出现过24次。他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与生的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底层。与儒家对死亡的视而不见不同,庄子创立了“至人”、“真人”、“神人”的“游”的境界来作为他的人生理想,最终用虚幻的理想境界掩盖了现实人生的苦难,也掩盖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感。所以庄子说“生死存亡为一体”,他以自然天命作为生死的本体,主张将个体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状态,让人在混沌的世界中听从天命,取消生死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过来掩盖了他哲学中死亡意识的光芒。
  魏晋士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时至魏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整个社会都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上。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个时代,魏晋时代的人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这种感受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旧的虚幻的群体社会彻底解体了,昔日士大夫们赖以生存的儒家权威思想全面崩溃了。“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士大夫的内心充满对时光易逝和生命飘忽的无限感慨,死亡是令他们感到恐惧和哀伤的幽魂,驱之不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他们将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飘忽的轻烟,充满对生之无常和死之无奈的感慨。
  此时,玄学兴起,玄学家致力于“援道入儒”,力图把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建立在道家自然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之上。一般是在哲学上讲自然本体论,在政治上调和儒道,在人生方面追求玄远、超绝,成为魏晋士大夫的精神寄托。以“竹林七贤”为例,三国魏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为当时名士,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晋书·刘伶传》)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阮籍传》)
  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与山巨源绝交书》)
  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尤其是前者,对死亡意识的表现已达极至。
总之,魏晋人的死生意识是从个体的生命出发的对死的恐惧及对生的焦虑,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观照和思考,是对儒家生死观的反叛和对道家生死观的深化。它不凭仁义道德,也不凭自然万物来消解人的个体存在,从而消解死亡意识,而是直接面对死亡思考,因此,魏晋时代是文化观念充分开放的时代,不再单纯拘泥于儒或道。正如李泽厚所说,是“人的觉醒”的时代(李泽厚《美的历程》)。正是在人的觉醒的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