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4课柳永词两首《雨霖铃》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4课柳永词两首《雨霖铃》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19 10:1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课题:雨霖铃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主备人:康世梅
姓名: 班级: 小组:
教师寄语:我们的课堂,我们来做主。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及词牌名的由来。
2.以读带析,品味重点词句,来解读本词的意境、情感。
3.初步感知作品的艺术手法。
【学习重难点】
以读带析,品味重点词句,来解读本词的意境、情感。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学习过程】
一、大脑想一想
本词学习目标
二、感官总动员
(一)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难以割舍的离情。
2.词牌溯源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二)诵读感悟
1.听读、跟读
2.明确诵读要求
(1) (2) (3)
3.小组合作展示读

(三)重点探究
1.这首词最能集中体现作者与恋人离别心情的句子是什么?


2.词的上片最能体现作者离别情绪的“情语”是什么?并对这个句子描述的画面、表达的情感来作赏析。










3.词的下片最能体现作者离别情绪的“景语”是什么?并对这个句子描述的画面、表达的情感来作赏析。











(四)方法归纳
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请说一说。
三、金口说一说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对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

【相关链接】
一、《?雨霖铃》仿写
????
课堂内外,激烈讨论,思量无限。独自莫要彷徨,你怎知,同学能量。交流更胜独思,看我们榜样。想问题,曾经消瘦,无边学海我荡舟。
??人生能有几回搏,叹如今烦恼尽解决!今后如有问题?请到讨论中来。且学且论,应是问题解决之时。便纵有万千问题,我们齐解决。

二、《?雨霖铃》意象
1.【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本诗开篇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2.【长亭】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长亭也就是离别之所,带有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
3.【兰舟】
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之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4.【暮霭】
一种黄昏意象.。柳永的《雨霖铃》是写江湖流落的代表作,写离愁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烟波千里,暮蔼楚天——是诗人别后茫然若失心境的物化再现。主人公暗淡的心情给天空水色染上灰色的色彩,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为离别词的千古绝唱。
5.【杨柳】
在中国文学史上,柳是一个很早就被咏唱的对象。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离别的伤感之情。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大概是因为一者“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二来柳树易生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又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6.【酒】
可用消忧,可递友情,可寄豪情。但事实往往是“举杯消愁愁更愁”,“醉不成欢惨将别”。于是,酒到酣处人寂寞,酒香飘处别情浓。
7.【月】
诗人笔下的月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弯残月,引起了词人太多的离愁别绪。

【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