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复习提问
1、东晋南朝时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特征:(1)世袭王权。
(2)奴隶制国家,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3)王权与族权密切结合。
(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东汉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程标准】
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的新成就。一、隋朝兴亡
1.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长安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南北长期分裂局面。
3.巩固统一措施:
广设仓库(长安 洛阳)
兴建洛阳城
开通大运河4.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开皇之治 开通大运河
隋炀帝于605-610开通,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结合课本皮日休的诗及教材,思考:1、大运河的开通有何影响?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隋因何而亡,具体表现是什么?隋的暴政隋炀帝时期大运河的开凿,过度役使民力,是导致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之一;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建立:618年,李渊,定都长安唐高祖李渊小组合作探究:唐朝是如何走向强盛的?为什么称为盛唐?从政治统治、经济发展、民族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思考1、政治统治
(1)唐太宗(贞观之治):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2)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唐玄宗(开元盛世):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
2、经济发展:曲辕犁,唐三彩3、民族关系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说明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突厥、回纥、吐蕃、靺鞨1、政治统治
(1)唐太宗(贞观之治):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2)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唐玄宗(开元盛世):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2、经济发展
3、民族关系
农业曲辕犁中国古代步犁基本定型手工业唐三彩突厥文成公主入藏;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碑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历史影响:1.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2.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3.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思考: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些?原因是什么?主要影响是?主要方式:1.通过战争,安定边疆。如打败东突厥。
2.设置机构,加强管理。如安西、北庭都护府和黑水、渤海都督府。
3.册封爵位,促进友谊。
4.实行“和亲”,永结盟好。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等。原因:唐朝制度先进;国力强盛;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影响:唐朝加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也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繁荣。1、唐代的民族政策,除了朝贡、和亲外,还设立羁縻都护府,任命当地部族领袖为都护府长官,都护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唐代的“羁縻政策”( )
A.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C.冲击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固化了“夷夏之辨”的观念A羁縻(jī mí)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①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
②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
③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④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世纪金榜P28)1.安史之乱:755—763
影响: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2.藩镇割据
3.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4.唐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
5.唐朝的灭亡:907年 朱温
6.五代十国品读唐朝诗人杜甫的两首诗,这一变化和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该历史事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
?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政治腐败1.安史之乱(2)过程
①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
②“安史之乱”于763年被唐平定。
(3)影响:①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从此,唐朝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②破坏了北方的经济。迫使大量北方民众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1.安史之乱(1)背景:“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增设节度使。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但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实为割据势力。
(2)表现: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
在经济上,拥有财权;
在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2.藩镇割据(3)影响:这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藩镇之间、藩镇与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严重削弱了唐朝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安史之乱”平定后,星罗棋布的藩镇宦官专权几乎贯穿了唐朝的中后期,一批批的宦官逼宫弑帝,专权横行,无恶不作。自号称“欺压皇上的老奴”李辅国始,继而有逼宫弑帝的俱文珍与王守澄、经历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称皇帝之“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时的权阉杨复恭、刘季述等人。这些人个个都是生前显赫无比,死后臭名昭著的大宦官。3、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死于宦官之手:顺宗、宪宗、敬宗
由宦官拥立的: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影响: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不同派别的争权斗争,史称“朋党之争”。唐穆宗时,朝廷大臣分化组合,形成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两党交替执政,相互攻伐,使腐败的朝廷更加混乱。唐武宗时,李德裕高居相位,将李宗闵贬斥流放封州;宣宗时,牛党得势,李党皆被罢斥,李德裕被贬死崖州。宣宗时牛僧孺病死,牛李党争才告结束。
唐文宗为此感慨:“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朋党之争(2)概况: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黄巢起义军的将领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他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黄巢起义,逐渐控制政权。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1)背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4、黄巢起义(1)五代: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
(2)十国: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9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5、五代十国5、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5、五代十国五代十国与藩镇割据的关系: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