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

文档属性

名称 杨修之死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2-01 14:11:0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张扬不张狂,独立不特立——《杨修之死》课堂教学实录
浙江省金华第四中学 张震雷
师:昨天,通过你们的老师已经布置了《杨修之死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这篇课文的预习。老师呢专门画了一幅“杨修绑赴刑场”的漫画。请看屏幕:
师:杨修行将就刑,围观有一大群人,有的扼腕叹息:“哎……”,也有的幸灾乐祸:“哼!……”假如你是围观群众的一员,面对着此情此景,你会说点什么?请用这样的句式:
【幻灯片展示】
( http: / / photo. / showpic.html" \l "blogid=60a937290100eab7&url=http: / / static1. / orignal / 60a93729h6e17dae9df20&690" \t "_blank )
唉(嗨,哼……),杨修你太———!
生1:唉,杨修你太冤了!
师:哦,你是伸张正义,为杨修伸冤呐。
生2:唉,杨修你太自大了!你太恃才放旷了!
师:这位同学不错,将本文出现的一个成语也用上了,你能否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生2:依仗才华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生3:唉,杨修你太倒霉了!
师:你为什么这样说?
生3:杨修那么有才华,却被曹操所杀。
师:噢!你是说“贤才未遇明君”。
生4:嗨,杨修你太有才了!
师:哈哈,你把宋丹丹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在春晚的经典台词也用上了。
师:刚才同学们畅所欲言,针对漫画纷纷谈了自己的感受。确实杨修才华横溢,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请找出来——
生5: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5:你真了解魏王的内心啊!
师:你能带着佩服的口吻读一下吗?
生5读——
师:请同桌评价一下,生5读得怎么样?
生6:还好,就是重音应落在“真知”上。
师:你也来读一遍。
生6读——
师: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像生6一般饱含深情、带着佩服读一遍这句话。
生齐读——
【幻灯片展示】
真知……
师:那么杨修的“真知”从文中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来?
生7: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杨修便知道是花园修得太阔了。
师:曹操在门上写“活”字,别人知道意思吗?
生7:不知道。
师:从文中的哪个句子可以看出?
生7:人皆不晓其意。
师:喔,众人皆迷,惟修独知啊。
生8:曹操在酥盒上写了“一合酥”,杨修就明白丞相的意思是“一人一口酥”。
生9:曹操“梦中杀人”的真相被杨修看出来了。
师:嗯,曹操“梦中杀人”的真相被杨修参透,那么其他人知道吗?请用文中的语句加以印证。
生9: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
师:别人都信以为真,只有杨修像医院的X光、CT那样将曹操的五脏六腑照得一清二楚。
生10:杨修知道门吏阻止曹植出城,是操在测试儿子的才干,所以杨修教他“竟斩之可也”。
师:“竟斩之可也”可以看出杨修怎样的个性?
生10:处事果敢。
生11:第9段,曹操以“军国大事”试探两个儿子,杨修为曹植选好答案,做“答教十余条”。
师:嗯,老师看到一则材料,说的是杨修把曹操提问的顺序都料到了。真是“料事——
生凑和:“如神”
生12:关于鸡肋的问题,杨修是“见传‘鸡肋’二字”就知道丞相意欲退兵。
师:鸡肋和退兵有关系吗?
生12:把攻打的地方比作“鸡肋”,“鸡肋”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现在是“进不能胜,退恐人笑”,简直与“鸡肋”无异。
师:杨修是了解曹操的心事,你呢又悟透了杨修的心理,你真不简单!现在请让我们看大屏幕:
【幻灯片展示】
破解门中“活”
破解一合酥
破解“鸡肋”口令
破译操梦中杀人真相
破译操试子才干
破译操问军国大事
师:杨修的“真知”体现在善于破解、破译上。杨修既能猜心事,又有洞悉才,处事果敢,料问如神。所以后人有诗赞曰:
【幻灯片展示】
笔下龙蛇走 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 捷对冠群英
师:难怪夏侯惇感慨——
生:“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师:“公真知魏王肺腑也”!然“公真知魏王肺腑”吗?
【幻灯片展示】
真知?
生13:杨修对曹操对他的忌讳一点也不知道。
师:何以见得?
生13:文中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师:“数”字应读“shuo”音,“多次、屡次”的意思。请同学们一起将这句话读一遍。
生齐读——
师:文中的哪些字眼可以看出杨修的“恃才放旷“呢?
生14:课文第2段开头第一句:“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这里的“便”字,可以看出。
师:“便”什么意思?
生14:“便”的意思是“就”,体现了杨修擅作主张。
生15:第5段,“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中的“竟”字。
生16:第7段,“修知其事,径来告操”中的“径”字。
师:“径”作何解?“其事”指的是什么事?
生16:“径”就是“直接”,“其事”是指“曹丕用大簏装吴质进内府”之事。“径”可以看出杨修做事草率,根本不考虑后果。
生17:第6段,“惟修知其意,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句中“指而叹”。
师:很好,我们读书要善于从字缝中去读,确实,刚才同学们所谈到的“便、竟、径、指而叹” 这些字眼体现了杨修的放旷。同时,我们读书还要从不经意处去读。文中杨修的语言共出现了5次。罗贯中老先生在写作时注意到了用词的简练,做到“惜墨如金”,把杨修说话时的神情动作都省略了。请看屏幕……
【幻灯片展示】
……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
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
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_________ 曰:
“‘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
丞相嫌园门阔耳。”……
师:现在我们想把文章拍成电视小剧,如果让你当导演,请你给杨修的扮演者指导一下说话时的神情动作,来体现杨修的“放旷”。
师:你姓什么?
生18:我姓张。
师:张导,你将如何指导你的“演员”?
生18:让杨修的扮演者两手背腰,矫首昂视,捋捋胡子,大笑曰……这样就更能体现杨修的恃才放旷。
生19:杨修的扮演者应该迈着方步,环顾四周,在其他人面前来回地踱。
师:老师想献丑一下,将这段文字读一读。请大家体会杨修的“放旷”(师读)。
师:咱们班谁的表演才能最好?
生:李某。
师:李某请,请你和老师PK一下。声情并茂并加上动作来朗读这段文字,好吗?
生20读——
师:你读得真好,今后当演员肯定很棒,大家给他来个热烈的掌声。
师:正当杨修洋洋自得,被旁人誉为“真知魏王肺腑”之时,想不到死神却悄悄地向他走来,请看屏幕:
【幻灯片展示】
杨修的表现 曹操的态度
破解门内“活”
分食“合”中酥
道破梦中杀人真相
密告簏里藏人事件
教授曹植斩杀门吏
预设答条蒙欺孟德
破解口令,擅自行动
师:杨修的恃才放旷招来曹操怎样的态度?我们用开火车的方式来完成表格:
生21:破解门内“活”——心甚忌之。
生22:分食“合”中酥——而心恶之。
生23:道破梦中杀人——愈恶之。
生24:密告簏里藏人事件——愈恶之。
生25:教授曹植斩杀门吏——大怒,亦不喜植。
生26:预设答条蒙欺孟德——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生27:破解口令,擅自行动——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师:杨修曾慨叹曹操的近侍是“梦中人”,想不到他自己也成了“梦中人”。表面上杨修是“真知魏王肺腑也”,实际上是“真不知魏王肺腑也”。恃才放旷的杨修碰到阴险狡诈的曹操,等待他的只有断头台。关于杨修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请看屏幕:
【幻灯片展示】
“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
——明 李贽
“太祖(曹操)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绍)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 陈寿《三国志》
“祢衡之死,是因为他太不了解人;杨修之死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则因为他太了解人。而且,他们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 —— 易中天《品人录》
师:假如你是才华横溢的杨修,如何与曹操相处,才能做到相安无事,真正体现“大智慧”
【幻灯片展示】
真知!
生28:对自己的言行收敛一点。
生29:要学会拍马屁。
师:你可要小心哦,当心马屁拍到马蹄上。当然我们千万不能把尊敬师长混同为拍马屁,“尊重”与“拍马屁”是两码事。
生30:做人要谦逊一些,不要太张扬。
师:这不是和我们现在的“张扬个性”相矛盾吗?
生30:我说的是在曹操这样的上司面前不能太张扬,因为曹操生性多疑忌才。
师:老师很喜欢你刚才所说的“太”字。不要“太”张扬,因为张扬过了头就成了“张——”
部分学生激动地喊:张狂!
(师板书:张扬不张狂!)
师:老师前两天就此写过一篇启示小短文,挂在我的博客上,下面我想链接我的博客,请咱们班的朗读高手来朗读这段文字。
【博文展示】
张 扬 但 不 张 狂
——《杨修之死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给予的启示
张震雷
读罢《杨修之死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心情很是凝重——满腹才华的杨修因为个性张狂而招致杀身之祸。
假如当初杨修内敛一点,也许命运就将改变。
确实,我们需要个性张扬!张扬,是内心激情火焰的喷发,是智慧灵动的舒张,……没有张扬,就感受不到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豪迈气概,就欣赏不到关羽单刀赴会的超人胆识。人又不能太张扬!张扬过了头就成了张狂。张狂是要有代价的。杨修之死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正应验了“丧身二字傻与狂”。所以,我们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必须控制好尺度—— 张扬而不张狂。
张扬引导成功,张狂导致失败。个性要张扬,做人不张狂!
生31朗读该段文字。
师:这位同学的朗读水平真高,读得真好。你的朗读使老师的小文章增色不少,谢谢你。老师将文章挂上博客后已有许多跟帖,其中有位博友的跟帖我很欣赏(滚动博友跟帖内容):张扬不张狂,独立不特立。是啊,我们做人应该张扬个性,但不能张狂;人格应该独立,但不能特立独行。
(师板书:独立不特立)
师:假如杨修身边有刚才发言的那几位同学做他的朋友,有张老师做他的朋友,经常在他的身边提醒,也许杨修就不至于才活到34岁就命丧九泉。可怜、可悲、可叹啊!他死后葬在华山脚下的河湾村附近,请看屏幕:
师:华山脚下仅存墓碑一块,墓碑上刻的内容也只有:“汉主簿杨修之墓”七个字。千古风流人物,死后葬身荒山野岭凄凉地,古今行人少问津,不免让我们产生无限的伤感。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自选角度在杨修的墓碑上写点东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可以是墓志铭,可以是挽联,还可以是打油诗……
(学生为墓碑写文字)
生32:可怜可怜……可悲可悲……可叹可叹……
师:你是一咏三叹。
生33:才华横溢做主薄,恃才放旷保命难。
师:你有杨修之才,短短时间就拟了一幅对联,而且包含了两个成语。
生34:假如看透不说透,怎会无端断了头?
师:不错不错,启迪后人要多用眼少用嘴。
生35:为人不可恃才放旷,做事定须三思后行。
师:你从为人和做事两个方面警戒后人,很有哲理啊。
师:这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但老师心情很是凝重,我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常情不能自已。思考了很多,比如“假如宽容和谦逊握手那该有多好”,比如“杨修遇到刘备又会如何 ”……老师把在备课中的思索感悟形成了文字,并作了配乐朗诵。现在我想把她献给同学们——
【幻灯片展示】(一段已经配好音乐的朗读文字随朗读的速度自动缓缓上移)
曾经的风流才子,当年的刀下冤魂,小说中的杨修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索……
厚重的书卷一页一页地翻过去,鲜活的人物一个一个地走过场,是非功过、善恶得失、进退荣辱,成败臧否,聚讼纷纭,我们为杨修恃才放旷遭身死而扼腕,为曹操奸诈狡猾灭人才而悲愤。
杨修悲剧性的命运,昭示了性格即命运的真知,斯人已逝,作为生者,我们可以选择才华毕露、放旷直言的张扬个性,我们也不应该回避韬光养晦的处世哲学,看着那些渐行渐远的先人们,我们不妨让“才”与“智”握手,让我们的生命更行更远,成为重持久又重进取的大写的“人”。
音乐声止,宣布下课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杨修之死》教学实录
执教、整理:卢佐兴


《杨修之死》是一篇自读课文,从语言来看,带有文言的性质,但理解上并不难,我准备用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让学生读读课文,扫清字音和理解上的障碍,然后讲讲故事。定位于让学生基本读懂文章写了些什么事。第二课时定位于深度探讨:探求杨修的死因,从杨修之死中获得的启迪,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有何认识。这是我的教学取向,下面看一看我是怎样引导学来学的。每一课时之后,我将写一个反思,从中找找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课时 理解基本内容

师: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杨修之死》。(板书课题、作者)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既然是“小说”,那就说明写的事情的不具备真实性。比如大家待会会发现文章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的性格会有一些出入,《三国演义》中对曹操基本上是持贬抑的态度的。也就是作者罗贯中的态度,他为什么会持这种态度呢?因为他是站在封建正统的立场上的,他认为曹操是在篡汉朝的位,是汉贼,所以整个《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反面人物,是一个“奸雄”。但这是不是历史,我们不能把它当成历史的真实,我们只能把它当成小说,学习这篇课文就是从小说的叙述中去感知人物形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师:大家先把第1到3自然齐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师引导学生注了两个字的音:“”、“簿”。)
师:哪位同学来把这段故事跟大家讲一下。
(一生讲这段故事,老师在其中就细节的东西进行插入性的说话。)
师:他把整个故事把握得不错,但是要注意细节,故事的生动之处就在于把细节讲活,讲得真切,不要让听者产生含混的感受。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用“鸡肋事件”来概括,那么,在这个事件中,杨修是用因为什么罪名被杀的呢?
生:惑乱军心。
师:杨修只不过叫人收拾行装,怎么就会“惑乱军心”呢?有这么严重吗?
生:是曹操小题大做。
生:我认为有这么严重,因为士兵们都去收拾行装,就会归心似箭,就无心打仗了,所以曹操才会说他是“惑乱军心”。
师:在没有读完课文前,我只能说都有道理。预习过课文后的同学一定知道,其实曹操与杨修之间的心结已久,要不然课文就不会往后写了,那我们来看一看他们之间有什么心结。
师:我们来齐读第4自然段。
(生齐读,师安排一个同学讲述个故事,一生讲故事。)
师:这件事如果从杨修的角度来概括,怎样概括?
生:改门。
师:对。改建花园大门。(板书)那么曹操有什么反应呢?
生:表面上称赞杨修,但是心里却很记恨他。
师:对,看来已经怀恨在心了。(板书:心甚恨之)再来齐读下一段。
(生齐读)
师:这一段的故事很简单明了,怎么概括?
生:让人分吃酥饼。
师:好。(板书:与众分食塞北酥饼)杨修猜中曹操的心思了吗?
生:(齐)猜中了。
师:那曹操有什么反应?
生:心里很讨厌他。
师:对。课本上说“心恶之”。(板书:心恶之)杨修只是猜中了他的心思啊,曹操怎么会讨厌他呢?
生:说明曹操这个人不喜欢别人猜中他的心思。
生:曹操这个人嫉贤妒能,心胸狭隘。
师:(板书:嫉贤妒能,心胸狂隘。)我提醒同学们,这只是小说,小说中我们是这样理解出来的,但是不要把它等同于历史,历史不是这样的,曹操是很爱才的一个人。再齐读下一段。
(生齐读。)
师:这一段怎么概括呢?
生:梦中杀人。
师:这是从曹操的角度来概括的,如果从杨修的角度概括呢?我们前面都是从杨修的角度来概括的。
生:揭穿曹操的梦中杀人。
师:很好。(板书学生的话)曹操为什么要“梦中杀人”?
生:怕别人趁他在梦中谋害他。
师:嗯。那曹操是不是真的“梦中杀人”?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到证据?
生:我从“操跃起拔剑杀之,复上床睡”看出,他根本不是在梦中,而是很清醒。
生:还有“佯惊”一个词也可看出曹操是假装。
师:那曹操为什么要装呢?
生:防止别人谋害他。
师:是的。曹操的意思就是说:我梦中都很清醒,很敏锐,你们是害不了我的。是不是这样?(生点头认同。)那揭穿之后曹操有什么反应?
生:愈恶之。
师:我想可能恨得咬牙切齿了。再来齐读下一段。
(生齐读,师请一位同学们讲故事,讲不出来,又请了一生,讲得比较完整。)
师:这段怎么概括呢?
生:杨修告密。
师:还有结果呢?也要概括进去。
生:杨修告密反被害。
师:很准确。朝歌长吴质在文中只露了一手,我们就发现此人不俗,果然有才。杨修是告密者,但是反被其害。曹操的反应如何?
生:愈恶之。
师:为什么会厌恶他呢?他做的很正确啊?
生:被吴质设一个计害了,让曹操以为他要诬陷自己的儿子。
师:这可能就是曹操真正厌恶他的原因。再读一下段。
(生齐读下一段)
师:这段的故事不难。怎么概括较好?
生:教曹植杀门吏。
师:概括得好。(板书学生的话)曹操有何反应?
生:大怒。
师:看来是相当生气,但是大家评评理,杨修做得并不错啊,曹操凭什么要大怒啊?
生:因为他想看两个儿子谁聪明,而杨修却教曹植杀门吏,让曹操看不出两个儿子的真本事。更何况曹植还杀了人。
师:很有道理。这也许是曹植后来不被曹操所喜欢的原因吧。再齐读下一段。
(生齐读下一段)
生:“答教”是什么意思?
师:可以这样看吧,就是曹操经常会用一些军国大事的问题来考考两个儿子,看谁聪明,杨修就猜出曹操会有哪些问题来问,这把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做出来,让曹植会背下来,所以曹操问的时候,曹植都能对答如流。没想到被曹丕买通了曹植左右,弄到了这些“标准答案”,曹操知道了,这不就测不出两个儿子的真实水平了,你说他怎能不愤怒呢?这不是欺骗他吗?那这段怎么概括?
生:为曹操做答教。
师:你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板书学生话)那曹操的反应呢?
生:大怒。
师:不仅如此,还骂人了,已经恼火得不得了了,只差找个借口来杀他的。找到借口了吗?
生:找到了。就是鸡肋事件。
师:由此我们可知,杀杨修不仅是鸡肋事件,原来后面还藏着这么多原因啊。那杨修把曹操的心思体会准了吗?我们一起来齐读课文最后三段。
(生齐读最后三段)
师:怎么样?杨修把曹操的心思摸准了吗?
生:(齐)摸准了。
师:怎么看出来?
生:他第二天进兵,不仅没有取得胜利,自己还掉了两颗门牙。
师:这说明出兵已经很不利于他了,退兵是正确的。那曹操为什么还要进兵呢?这样的结果不是他预料之中的吗?
生:或许是掩人耳目吧,让人觉得他杀杨修是杀得正确的。
师:既然进兵这样不利,还进兵吗?(生齐说“不进了”)那退回去又怎么下台阶呢?
生:厚葬杨修。
师:对,这又是掩人耳目,厚待杨修,说明自己的反悔之意,厚葬杨修。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晚上的作业把课本后面的第3题的翻译写在书本上。

附课堂板书——
杨修之死(罗贯中)
最早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鸡肋事件——惑乱军心
杨修 曹操反应
改建花园大门 —— 心甚忌之
与众分食塞北酥饼—— 心恶之
揭穿曹操梦中杀人—— 愈恶之
杨修告密反被害 —— 愈恶之
教曹植斩门吏 —— 大怒
给曹植做答教 —— 大怒,大骂

【教后反思】
这是学习的第一课时,在备课时我就在想,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有没有必要去一段一段地梳理,是不是设计大开大放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比如在学生读书后直接把“杨修为什么被杀”的大问题拉出来,让学生去研讨,再牵引到课文中去。后来一想,还是不行,这是篇文言文,对文章的理解肯定会有一定难度,所以还是用第一课时来梳理一下,权当作第二课时研讨的铺垫吧,第一课就这样读读课文,让学生讲讲故事,然后学会精炼概括。也算是基本达到教学目的了吧。如果是人来听课的话,可能就会有如坐针毡的感觉了。是不是太平易了。上完课后一想,这样的担心或许是没有必要的,教学中还是平易些为好,不可能是每节课都那么精彩的,有深度的。我觉得这节课中有几个对课文内容理解的细节性的问题还是处理得不错的。请读者诸君多指正吧。

第二课时 死因、启迪

(课前到两组巡视了一下,布置课本上的翻译作业基本上都完成了。)
师:今天咱们接着来学习这篇课文,进行一些深入的探讨。在探讨之前,咱们还是一起来把课文朗读一遍,回顾回顾。一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
师:读得很整齐,很有力量,看出大家读书的气度不错。昨天布置的作业我们先来讨论一下。
(请四位同学各自翻译一句,师就他们翻译中个别词语的处理问题及时加以纠正。)
师:同学们翻译得很不错。这其实就跟文言文的翻译一样,把古代汉语译成现代汉语,在翻译中首要是注意什么问题呢?老师觉得就是直译,所谓直译就是直接翻译,也就是原句的词在翻译出来的内容中要有着落。下面我们来深入研讨这篇课文。
师:题目叫“杨修之死”,那么杨修死于谁之手?
生:曹操。
师:其实是可以说是军法,或者说是制度。但执法的人是曹操。那么,杨修为什么被杀呢?我希望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展开深入的研讨。
生:他倚仗自己有才能,对自己的行为不加检点,触犯了军法。
师: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呢?
生:恃才放旷。
师:对。你的观点是说问题是出在自己性格弱点上。还有其它观点吗?
生:我认为问题出在曹操身上。因为杨修太有才干了,曹操嫉贤妒能。从文中看,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这都是些生活中的小事,但却遭到曹操的记恨。说明曹操心胸狭隘。
师:你说得有理有据,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曹操身边该有多少有才干的人啊,他根本不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
师:既然是这样,那杨修为什么会被杀呢?
生:我觉得是曹操不希望自己的内心世界被人知道。
生:曹操觉得杨修太危险了,他口不择言,直接威胁到曹操的权威,像他揭穿曹操梦中杀人一件事,我们就可以看到曹操的老底被揭穿了,他心里很不高兴。
师:威胁到曹操的权威。这个观点很新颖。还有不同的观点吗?
生:我觉得是曹操有意要杀他。
师:为什么是“有意”?有什么“意”?
生:我看了资料,上面说实际上是杨修卷入到了曹氏接班人的斗争中了,让曹操很恼火,比如文中曹操想检验两个兄弟谁有才能,但是他掺合到其中,帮曹植作弊,这让曹操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师:很有道理。这个资料我也看过,从历史上看,这个原因更为可靠,曹操刚开始是喜欢曹植的,准备把他当作接班人,但是曹植这个人很任性,而且饮酒不加节制,后来因为杨修的掺合,就让他开始讨厌曹植了,杨修在其中还起了反面作用。后来曹操把接班人定为曹丕,那他就要为曹丕的继位扫清障碍,而曹丕继位最大的障碍就是曹植一伙,当然曹操是“虎毒不食子”,他不会去杀自己的儿子,但是他可以杀掉儿子周围对曹丕将来的接位带来威胁的人,那杨修就是其中之一了。咱们来把这些原因来归结一下,如果单纯从文本中看,杨修自身性格的弱点与曹操的嫉贤妒能可能是一个主要原因。而从历史上看,原因可能就是他卷入到了曹氏接班人的政治斗争之中了。同学们可以就自己的观点再深入研究一下,今天的分析就到这里。那么接下来我们从杨修的身上来进行一个反思,我们从杨修身上可以汲取到什么教训呢?
生:做人不要自以为是,要保持谦虚。
生:个人要懂得约束自己,不要为所欲为。
生:不要过分显示自己的才能。
师:你“过份”这个词用得好。但是在现代社会,该展示才华的时候不展示行吗?
生:(齐)不行。
师:还有什么启示呢?
生:不要逞一时的口舌之快,给别人带来难堪。
生:沉默是金。
生:不要揭穿别人的隐私。(生笑)
师:你这个谈得很有现代意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了。
生:我觉得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上看,杨修有心理障碍,没有健全的人格。所以我们要去培养健全的人格。
师:观点新颖,但我们交流一下,他的心理障碍表现在哪里?
生:他有才,但是他喜欢显示自己的才华,不顾别人的感受,而且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
师:有道理。有才不是错,错就错在运用的方式不当上。但是在现代社会里,该出手时就要出手啊。
师:好。同学们受到的启示很丰富,都有一定的道理,希望这些启示能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把握好自己的才干的人。最后思考一个问题,本文在讲述故事的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运用了插叙。
师:怎么插叙的?
生:在写完鸡肋事件之后,让读者产生了疑惑,杨修就因为这件事而死的吗?然后作者插叙了杨修与曹操之间的六件小事,把矛盾写出来,写出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
师:说得很好。表面原因或者说直接原因是正叙,真正的原因是发生在过去的,所以插叙进来。这种叙述方式好不好呢?
生:好。
师:好在哪里?
(生答不出)
师:可不可以这样看,他可以使行文的笔墨更加集中,如果按时间顺序写的话会是什么效果?是不是会显得很拖沓?(生说“是的”)插叙是一种,还有吗?
生:结尾三段是补叙。
师:是的,这个补叙有什么作用呢?
生:交待了杨修的聪明,说明他是完全猜准了曹操的心思,曹操没有退兵,反而为了自己的面子而进兵,结果损兵折将,自己也掉了两颗门牙,险些丧命。
师:我看是说明杨修死得很冤枉,也说明曹操因鸡肋事件杀他只是寻找一个借口而已,鸡肋件事是表面原因,真实的原因在于他们过去的矛盾上面。课文内容就学到这里,下面咱们一起来讨论一下课后问题的第二题。
(师生讨论,体会到“佯怒”是曹操假装公平,其实不是真杀爱将,做做样子,显示自己的公平罢了,可以看出他的虚伪奸诈的性格。体会到“将修尸收回厚葬”是曹操有悔改之心,向别人表明自己承认了错误,进攻已经不行了,要退兵了,所以顺便借此而退兵,这样就达到了收买人心的目的。第二个小题老师跟学生翻译了一遍,但留下一个问题,曹操为什么要追求匈奴的使者。)

【教后反思】
毫无疑问,第二课时的问题比较集中,集中为三个“杨修为什么被杀”、“从杨修身上获得做人的启迪”、“本文手法认识”,从课中进行的情况,师生展开的对话比较放得开,而且学生的思路很活,使课文中展示了许多美妙的才情与思想,上完后还是比较满意的。但上完后又有一种隐忧,再看实录,再思课堂,心中总有一点不满意之处,没有畅快之情,这不知是什么原因,我自己也在寻找。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0张PPT)
《三国演义》片头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他广泛搜集相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创作了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一)、给红字注音
庖官
夏侯惇
恃才放旷
曹操之忌
一合酥
与众分食讫
心恶之
近侍
páo
dūn
shì


  qì
 wù
shì
(二)、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恃才放旷
数犯曹操之忌
不置褒贬
适逢,正遇到
依仗(自己的)才能而不拘礼俗
忌讳
评论好坏
(三)、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愈恶之
植然其言
但操有问
叱退
麾军
高阜
讨厌
认为……对
只要
呵斥
指挥
土山
(四)将下面的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3.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4.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文本研读:
 1、杨修为什么事被杀?
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
的哪几件事?曹操分别有什么
心理反应?
道破“鸡肋”含义,“造言乱军”
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1、杨修为什么事被杀? 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
曹操分别有什么心理反应?
1、改建花园大门
2、分食塞北酥饼
心甚忌之
心恶之
3、点破“梦中杀人”
愈恶之
4、告发曹丕阴事
愈恶之
5、教曹植斩门吏
大怒,亦不喜植
6、为曹植作“答教”
大怒,杀修之心
生活小事
宫廷斗争
二、插叙(4—9)
一、杨修被杀(1-3)
三、失利葬修(10-12)
……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_________ 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
现在我们想把文章拍成电视小剧,如果让你当导演,请你给杨修的扮演者指导一下说话时的神情动作,来体现杨修的“放旷”。
试一试,导一导:
  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

我认为杨修之死,过错主要在
______(曹操\杨修),因为____
_______________
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
   --明·李贽
  若你是杨修,你怎样与曹操相处?若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杨修?如果不会,你怎么安排这锋芒毕露 的人物?
悟一悟,辨一辨:阅读材料,比较 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你更欣赏哪一种做法?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杨修深深卷入到了曹丕和曹植的争夺
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权力之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要杀他。  
这表明曹操杀杨修在他自汉中退兵之后三四个月,即公元219年秋,操病重之际。
 公元217年,操立曹丕为魏太子。
我从______中看出曹操\杨修是个什么样人?(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析)
杨修:
曹操: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 ”陈宫默然。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虚伪奸诈
嫉贤妒能
杨修:
曹操:
才思敏捷
恃才放旷
曹操其人: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赏 析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年,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 析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 。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的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
因此对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虚构的。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
似伪,状诸葛亮之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
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正确区分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
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
《三国演义》片尾曲
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
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你带不走
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啊
盛衰岂无凭啊
一页风云散啊
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哪
离合总关情啊
担当生前事啊
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
长江有情起歌声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
在驰骋纵横
试一试:
1. 给曹操一个公道,还历史一个真实。结合所学知识,查找有关史料,以《曹操其人》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给大家介绍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2. 联系自己或者同学的性格,找找身上有无类 似小说中杨修或曹操的性格弱点,想想怎么 矫正。
课外推荐阅读:
1.罗贯中《三国演义》
2.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
3.韩唐 《三国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