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6 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20 09:29:4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爱 莲 说》教 学 设 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阅读这些课文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爱莲说》是第16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它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名篇,本文语言优美,骈散结合,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对连高洁的形象的铺陈描绘,后一部分则揭示了莲的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经过一年的文言学习,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文言学习基础,通过朗读他们能很快发现短文的独特之处,进而得到阅读的快感激发学习的乐趣。而对“莲”这种事物,主要是从图画、文学、影视中看到的,因此,对“莲”的外在形象的把握不是很难,但是对莲的内在形象的分析会有一些难度。所以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完成主旨的探究。
教学目标:
1.注释、工具书及有关资料疏通文意,把握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4. 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莲
1. 导入: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莲花图片(多媒体展示荷花的图片)
莲,又名荷花,芙蓉,菡萏。她,美丽可目,清香可鼻,莲藕可食,莲子可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同学们,你能说出哪些有关“莲”的诗句吗?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2. 同学交流搜集的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3. 学生积累有关荷花的名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西洲曲》
古人把“莲”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其中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他人品高洁,胸襟坦荡,是宋代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爱莲说》,和作者一同分享莲之美。(教师板书:爱莲说 周敦颐)
4.体裁点击,了解文本

二、读莲
1.教师范读:注意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2.检测听读效果。学生读准下列字音(屏显)

3.学生放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4.指名试读。
5.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教师适当作出点评
读懂文意
1.译读。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大意。逐段进行,边读边译,圈点勾画。结合课下注释译读课文,划出不会译的疑难词句。
(1)小组合作,讨论疑点
(2)全班交流,答疑解惑。
(3)检测译读效果
2.重点实词检测(屏显)
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陶后鲜有闻
教师点拨,字字句句落到实处。
大屏幕显示译文。(齐读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诗人大多喜欢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的越远,就越清芬;它笔直洁净的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读出味道(屏显)
指导朗读,读出文言味道
下列句子中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注意停顿拖音。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4.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三.赏莲
读出韵律美(屏显)

学生自由读大屏幕上的文字,找出语句特点,学生齐读读出韵律美。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句式长短句相间,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蕃、丹、染、焉”韵母都是“an”,读起来有韵律之美。
1.通过刚才的探讨,大家对文意了然于胸了,那么同学们,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指名学生回答,“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3.作者笔下的莲花确实很美,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周敦颐笔下的莲花之美。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4.学生描述莲花之美
5.读出爱莲深意。朗读指导:请用朗读来传达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要读得有层次,有感情。
“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要轻读以下三层,要读出层次感,前两层亦可用描写语调读,有审美感情,读后作稍长停顿,再出末句,以突出莲的品格。
6.学生带着赞美的语气齐读
四、咏莲
1.作者称莲为“花之君子”,像作者这样把自己的情感志向寄托在某一物品上的写法,我们把它叫做什么?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那些美好品德?
明确托物言志的写法。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 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
2.通过大家刚才精彩的分析,老师看到一朵朵纯洁的莲花,更看到一位位高洁的君子!而这位君子就是周敦颐啊,他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洁身自爱。正所谓“君子如莲,莲如君子”啊!
3.仿照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爱------ ,因为它------”的句式造句。
(1)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2)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
教师对学生的仿写作出鼓励性的评价。
五、议莲
1.既然标题是“爱莲说”,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篇幅写到“菊”和“牡丹”?它对写莲有何作用呢?
明确: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这又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相似。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的。
2.指导诵读第二段。“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要读出肯定语气,且后一分句应重一些。“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分别读出惋惜、遗憾与轻蔑之情。
3.学生朗读第二段
4.能够洁身自好固然可嘉,但逃避现实于社会无益。而像莲花一样具有道德理想的追求,这才是周敦颐认可的君子之道啊!就让我们带着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对周敦颐的敬爱之情,一起再次投入到对文章的朗读背诵当中,去感受这至真至纯的美吧!(师生一起背诵课文。)
5.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让我们的生命化作那朵莲花,让莲花洁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都能成为一个翩翩君子,一个如莲花般的君子吧!
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
2.关于莲花的知识还有很多,如莲花的历史、品种;莲叶的防水技能,与莲有关的诗词、歌曲、谜语,著名的赏荷胜地,莲与佛教的关系等,共同构成了丰富的莲文化,课后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做一期“莲”专刊,进行班级展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准备《爱莲说》的过程中,广泛的接触了《爱莲说》一课的课例、教案、课堂实录、课件等,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古代高洁之士的经典之作,笔墨凝练生动,寥寥百余字,将菊花、牡丹和莲花相对比,突出了莲花的高洁的特点,表达了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心理,追求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操。基于此我对此文设计了引莲、读莲、赏莲、咏莲、议莲五个部分。
引莲部分由学生欣赏有关莲的图片,交流有关莲花的诗句导入,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完成读莲。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走进文本,为赏莲和咏莲上做好铺垫,赏莲环节,抓重点语句,体会周敦颐笔下的莲花之美,并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莲花之美,咏莲环节让学生明确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进行理解运用,议莲环节突破教学难点,对牡丹、菊花的对表达作中心的作用深入理解,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但是,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 文言文就是“天书”,许多学生望而生畏。,这堂课我注重了读,读贯穿教学始终。读准字音,读懂文意,读出味道,读出韵律,这几个环节让学生逐步进入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多种形式的读让课堂有了生气,书声朗朗的课堂让孩子们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跃,特别是课堂结束时全体同学起立齐诵《爱莲说》,将这节课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教学也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有些目标没有达成,例如译读环节有些实词没有落实到位;学生对主旨的探究过程给的时间较少,教师解读的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