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4节自然灾害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4节自然灾害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1-20 20:2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自然灾害》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将《自然灾害》一课的学习设计为博物馆参观的流程和情境,使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通过对放映大厅、知识馆、中国馆、模拟馆的参观学习,让学生掌握教学知识点和一些基本的防灾减灾的方法。最终立足点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的地理国情,同时也懂得珍爱生命,在面临突发灾害时,能沉着冷静,积极思考,用有效的方法为自己赢得逃生自救的时间,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掌握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分类。
(2)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认识到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的频发国。
(3)掌握防灾避险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文资料和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总结归纳出自然灾害的内涵。
(2)通过对已学地理教学用图的选取和分析,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
(3)利用模拟场景,尝试让学生身临其境,讨论常用的一些逃生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特点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具有天堂美誉的宜居城市苏州,激发学生珍爱当下生活的情感。
(2)灾难无情,生命可贵,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生活、生存”对自己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分类。
2、主要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分布地区和成因探究。
3、学会应对常见自然灾害的基本措施和技能。
【教学难点】
1、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地区及其成因分析。
2、通过对自然灾害特点的学习,理解我国是自然灾害的频发国。
【教学策略】
1、利用生动的图文声像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2、创设与生活接近的情景,便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提供各种教学用图,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从中选择有用的地图,来解决问题。
【课时分配】 1课时
【学情分析】
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自然灾害有一定的认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局限于现象,对我国整体灾害的状况没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学习能力方面:单张地图的阅读有一定的基础,多图的选择和联系,以及图文分析能力还不够强。
【教学脉络】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以苏州博物馆和上海自然博物馆为话题,勾起博物馆参观的话题。设计参观场景,从第一站“放映大厅”开始,向学生展示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时和发生后的场景,配以文字总结,让学生身临其境,以引出新课。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立足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引起对自然灾害的共鸣。)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馆:自然灾害知多少
1、情景判断→内涵总结
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六种情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判断哪些情景属于自然灾害。从而由学生归纳得出自然灾害的内涵:由自然环境发生异常变化引起,会造成生命、财产、社会等方面的灾情。
2、图片景观→分类归纳
展示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景观图片,学生能轻松认识,从而提示学生将这些灾害进行分类,一些与“天”有关,一些与“地”有关,然后归纳得出我国常见灾害的分类: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3、经历交流→结合生活
请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见过或经历过哪些自然灾害,有什么感受。在交流中,感受自然灾害带来的破坏性。
(设计意图:从情境和图片入手,易于学生理解,再通过比较分析,对内涵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掌握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总结、归纳、分类的能力。)
(二)中国馆:立足中国说灾害
这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尤其是对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广的认识更是重中之重,教学中对每个特点的学习采用详略结合、各有侧重的方式和方法。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1)种类多:在前面内容铺垫的基础上,略讲。
(2)分布广:该特点是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在教材中所占篇幅较多,因此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和活动也作了精心设计和材料准备。
(3)频次高:通过搜集当年我国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依次分类展示在我国的地图上,学生感受到我国灾害的多发性。
(4)危害大:在频次高的基础上引出,略讲。
其中,第二个特点“分布广”是分析的重难点,教学思路和活动如下:
4、探究活动: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过程:教师范例→学生选图→组内探究→分析整理)
首先教师利用教材中的已有答案——台风和干旱在我国的分布和成因,利用相关地图向学生进行讲解和分析,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路上的示范。
其次,学生在分组的基础上,展开组内讨论和思维碰撞。每组都有一个资料袋,其中装有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多张教学用图,学生需要针对某种自然灾害从中选出有用的地图,在选对地图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成因的分析和分布地区的归纳。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我国寒潮、地震、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的集中分布区及其原因。
通过四个特点的学习,教师总结我国的地质国情: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的频发国。学生对此也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最后,以“祸不单行”一词入手,深入推进一下学生的思考,简单介绍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很多灾害的发生都具有关联性这一特点。
(设计意图:1、详略结合避免课堂教学的累赘感,同时可以突出教学的重难点。2、资料袋中选取的多张教学用图,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以拓宽学生的地图视野;同时并非所有提供的地图都与本课内容有关,需要学生根据问题先进行讨论筛选,选择正确的地图才能正确解决对应的问题。)
(能力培养: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语言,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讨论归纳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先选择有用的地图是第一步,这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在选择正确的基础上才能很好的解决后面的问题,课堂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去主动思考、大胆选择,学生的解释有时会超出教师的预设,只要是正确的,就是学生思维的亮点。)
(三)模拟馆:防灾避险有策略
正因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的频发国,带着对祖国的深深忧思,我们更应积极应对。
一方面,向学生简单介绍我国在灾前、灾后的应对策略,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
另一方面,作为中学生,面对突发灾害,应有基本的自救常识,积极应对,学会生存技能,珍爱自己的生命。由此,设计活动:
5、小组讨论:场景模拟—_____灾害来临时,我该如何逃生?→防灾避险有策略
立足四个场景:地震、泥石流、雷电、台风灾害的来临,请学生在各组的A4小报上写出各种行之有效的逃生技能和注意事项,并和全班同学进行分享。看一看,哪一组的办法多,技能全,能最有效的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同学之间还可以进行相互的评价。
(设计意图:1、模拟场景中选择的四种灾害,前两种是教材安排,但对生活在苏州的学生来说基本不会遭遇到,所以补充了后两种在生活中很可能出现的情况,让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2、学生相互讨论和相互评价,积极思考逃生技能都是对其生存能力的教育和指导。)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树立自救意识,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
三、全课回顾
通过“自然灾害博物馆”一游,回归活动主线,让学生回顾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找到自己知识的增长点,并养成反思、总结和梳理的习惯,
【板书设计】
2.4 自然灾害
一、自然灾害知多少
二、立足中国说灾害
三、防灾避险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