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二单元 《春江花月夜》课件(共8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二单元 《春江花月夜》课件(共8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19 15:2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5张PPT)
置身诗境 : (P22)
指读者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沉浸在想象世界中,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P22)
指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第二单元
诗歌鉴赏的方法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 反复吟诵,发挥想象,把握诗境。

2、赏析意象,由景生情,体会诗情。
如何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
温故知新
旅夜书怀 杜甫 (见课本P36)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
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例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孤弱的细草
在无边的风
里飘摇不定


孤寂
草:

——孤弱
风:

——轻风 虽轻却不断
岸:
(阔大的)江岸
樯:

——高 孤立突兀
夜:
(凄冷的)夜晚
舟:

——孤舟
孤立突兀的
危樯和孤独
的小舟对抗
着漫漫长夜
凄清

意象的 特点 意境
细草 、微风、岸、危樯、舟 、星 、平野、月、 江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星:
平野:
月:
江流:
——低垂

——辽阔无边

明朗的月光
汹涌澎湃
星空低垂愈显
原野辽阔无边
明朗的月空下
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三两星盏衬托着
无边荒凉的平野
月似乎不堪滚滚东流的大江的压逼而一下子涌了出来
意象的 特点 意境
壮丽
雄阔
手法:以雄阔之景反衬自身的孤苦伶仃
以乐景写哀情
孤 独 漂泊 老无所依之情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抒怀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1、写了哪些夜景?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意境),具有 怎样的特点?
2、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表达:诗歌描写了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的画面(景),营造了既凄清、孤寂又雄阔、壮丽的意境(境),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孤 独 漂泊 老无所依的悲哀(情)。



导入语: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仇,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 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春 江 花 月 夜 张若虚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从赏析典型的意象入手来把握诗歌意境的赏析方法。 品味该诗画意、哲理、诗情融为一体的诗境。
2、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朗读, 合作探究,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和深邃的哲理。
4、文化理解与传承:理解诗歌意象“月亮”的丰富内涵,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学习重点:
掌握从赏析典型意象入手来把握诗歌意境的赏析方法。
学习难点:
品味该诗画意、哲理、诗情融为一体的诗境。
第一课时
一、走近作者——张若虚(预习稿一、1)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靠一首《春江花月夜》而成就美名,《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奠定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等赞誉。闻一多评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二、背景提示: (预习稿一、2)

唐朝,特别是盛唐,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诗人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
《春江花月夜》中雄伟阔大的景象和“哀而不伤”的情绪,正是源于张若虚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奏响的是青春、热情的盛唐之音。
1、春 2、江 3、花
4、月 5、夜


三、解题:《春江花月夜》这个标题有何特点?
五个名词,五个意象,五幅画面

春尽花未发,川回路难穷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梦里。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 残阳寂寞东城去,惆怅春风落尽花。
——爱春、惜春、伤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论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辛弃疾《南乡子》
人类的渺小——浩渺宇宙(空间)
人生短暂——历史长河 (时间)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 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年光流转
红颜易老
生命无常

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无题》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整体感知】
1、欣赏录音朗读
正音:
滟滟 皆似霰 纤尘
扁舟 捣衣砧 碣石
yàn
xiàn
xiān
piān
dǎo zhēn
jié
四、课文分析:置身诗境 整体感受



2、感知全诗,划分层次(预习稿二、1)
春江花月夜
月下之景
(1-8句)
月色无垠
月色纯净
画意
月下之思
(9-16句)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哲理
月下之情
(17-36句)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诗情



3、合作探究,品味意境:
这首诗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在前八句诗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预习稿二、2)
置身诗境、品味意境
【意境:景----情(理)----意境氛围

空阔纯净 清幽柔美 朦胧恬静
春江月夜图
美景
明确:诗人以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为意象,描绘出一幅恬静优美、空明澄澈的水墨彩图。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升起,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到哪里,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它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光皎洁,使得空中的飞霜不能察觉了。在皎洁的月光下,江滩的白沙也分辨不清了。
第一部分:景物美
布置作业:
1、解决预习稿、三、T1---4

2、完成练习稿 一
第二课时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一、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完成1-2题。(练习稿一)
望月怀远 ? ?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 对下列诗句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前句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后句即景生情,写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同望着一轮明月。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紧扣诗题,丝毫不露痕迹。
B颔联直接抒发思念之情。“怨”, 因“思”生“怨”, “情人”相思之深、相思之极、因而埋怨“远方的人”不常回家看看;“竟夕”, 通宵都在思念,极言相思之强烈。

C.颈联通过动作和细节描写传达感情,具体描绘了诗人彻夜难眠的情形。灭烛”,吹灭灯烛,因为满屋的月光,柔柔的、静静的,使人怜爱,催人联想,逗起了相思之情;“披衣”,到庭院走走,时间一久,不觉露水打湿了衣裳,而相思之情更为浓重。
D.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意思是月光虽美,可无法捧在手中送给远方思念的人,还不如回屋睡觉,在梦里与思念的人团聚。寄希望于梦中,足见思念之切。

(“怨”, 因“思”生“怨”, “情人”相思之深、相思之极、因而埋怨“远方的人”不常回家看看;应理解为:“怨”字,诗中指“怨”长夜漫漫,夜不能寐。)
B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




? 这首诗通过写两地情人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2分),表达了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悠悠不尽的相思之情(2分)。
第二部分:哲理美
如此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怎样的遐想?请找出相关的诗句并作简要分析作者感情。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惆怅:人生短暂,宇宙永恒
欣慰:人类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大意: 江天一色,天空连一丝尘埃都没有。只有那一轮明亮的孤月高悬中天。江边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早照耀人间?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大意: 人生代代无穷无尽,江月永恒却年年相似。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个体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宇宙无穷,人类生生不息。所以“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只相似”的江月得以共存。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这正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哀而不伤
哲理
拓展:与以上感慨相似的其他诗句: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李白: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第三部分:情感美
诗中除了写景说理,还有没有写人的情感?请找出相关的诗句,并分析蕴含其中的情感。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思念之情。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大意: 天上白云一片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在离别的青枫口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异乡漂泊呢?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思念漂泊异乡的游子
此四句总写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两地思念。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大意: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闺房中的门帘卷不走月光,捣衣砧上拂去了月光但它又已回来。
赏析“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
(1)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
(2)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3)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但此种做法却惹得思妇更为思念。
诗歌是如何表达思妇怀远之情?(预习稿三、2)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大意: 这时相互凝望着月亮却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追随月光流去照耀着游子。送信的鸿雁能够飞翔很远但也无法飞渡月光到达你的身边,送信的鱼龙游的很远但也无法游到你的身边而只能在水面上卷起阵阵波纹。
诗中写“鱼龙”、“鸿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预习稿三、3)
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思妇怀远,相思无着落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大意:昨天晚上梦见花落在幽静的水潭,可怜春天已过了一半却还不能回家。江水流走了,春光随着水流逝,水潭上落下的月亮如今又正向西倾斜。 斜月慢慢下沉,继而藏进海雾之中,北方的碣石山与南方的潇湘江水路程无限遥远。不知浪迹天涯的游子中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即将西沉的残月余辉伴随着缭乱不宁的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本段文字如何表达游子思归的感情?
(1)在梦中也想归家,心理描写。
(2)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情。
(3)以 “无限路”表达其有家却难归的无奈。
(4) “落月”、“海雾”等衬托其无限的思念。
布置作业:
1、预习稿三T5 、四
2、练习稿二
第三课时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二、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完成1题。(练习稿二)
月圆①【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1、这首诗签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这首诗的前六句描绘了;(1)孤月当空,清辉满楼;(2)月映寒江,影动柴扉; (3)月洒江波,浮光跃金; (4)月照绮席,光彩交融; (5)月挂空山,万籁俱寂;(6)月明中天,疏星寥落。(每点1分)
意象——“月亮”的内涵
【 合作探究】
结构上,以“月升——月照——月斜——月落”为外在线索 ,呈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诗境。 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慨、抒写情思的依托,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月”是此诗的灵魂,是全诗结构的纽带,也是情景兼融之物。

有人认为,“月”是全诗的灵魂,谈谈你的理解。
贯穿全文的是一“月”字,在诗中,月已不再是月,而成了一种情感的载体,这就是中国文人的一种明月情结。
春江月夜的美景
江畔月下的沉思
因月而起的情思
1、思乡怀亲之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清幽雅致之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凄清孤苦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时空永恒之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月亮内涵:
句节 “月亮”的内涵 景\情\理 全诗意境








1-8
清幽、柔美
景:春、江、
花、月、夜

9-16
永恒
理:短暂--永恒
17-36
相思、思乡
情:游子思妇的 相思之情
小组合作探讨:这首诗中哪些句节运用了“月亮”的哪一种内涵,透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和哲理思考。完成下面的表格。预习稿三、T5
清幽静谧




1、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月圆而人没能团圆。
(相思、思乡之愁)
2、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月亮似乎永远高悬于天空。
(永 恒)

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月光皎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
(清幽、柔美)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悬挂苍穹,不能同饮。
(凄清、孤苦)

“赏月”——说说下列诗句中“月亮”的含义
(预习稿四)



融为一体
(月升-月照-月落)
月亮
思考:
本诗中写景、说理和抒情的关系是怎样的?
(春江花月)
(宇宙人生)
(思妇游子)


主旨:诗人通过对春江花月夜幽美景色的描写,面对浩荡壮丽的自然、宇宙,探讨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并展示了现实人生中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表现了对人生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青春年华的珍惜。
特色:
①以“月”统摄群像,展开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水墨长卷。
②画意、诗情、哲理的交融。
③语言优美自然,音韵和谐流畅。


【总结】
完成练习稿三(见课本P36)
积雨空林烟火迟, 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 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 海鸥何事更相疑?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1、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诗中那句最能体现出这点?请描 述画面。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田间,白鹭翩翩起飞;幽深茂密的树林中黄鹂互相唱和。(画面和谐)
②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色彩相宜)
③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1、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诗中那句最能体现出这点?请描述画面。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这首诗描写了恬静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自乐的农妇农夫 ,闲适脱俗的隐居诗人(意象),共同构成一种空阔清幽的画面(意境),表现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情感)。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分析。
四、(尖创班必做)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完成3题。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3.比较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与李白《把酒问月》两首诗在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认识上有何不同?
四、 李白诗在回环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总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但结句暗含及时行乐之意。
张若虚认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
美景欣赏
江流宛转绕芳甸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小结:明月初渐高的景象,境界开阔,富有气势。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小结:皓月当空,展开对宇宙与人生的遐想。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