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1、 设计思想
1设计理念
近日在网上看到了福建泉州籍的清华大学学生跳楼自杀的消息,我很震惊,也很难过并且为他感到婉惜。应该是面临巨大的压力时,他选择了错误的方法吧,他没有选择勇敢的面对,而是选择了逃避。现在的中学生也是如此,有一点的挫折,就灰心失望,甚至绝望,我觉得,生活会遇到很多遇到困难,那么,学生该怎么面对呢?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义务、有责任告诉学生,要敢于直面和挑战生命中的压力和困难, 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2设计亮点
采用了多媒体课件直观容易吸引学生的优势,运用了很多相关的图片,,展现了贝多芬、霍金、千手观音舞者的坚强;并且配乐朗诵了课文中的重点段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观赏中学会遇到困难要勇于面对,对生命负责。
3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刚开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我被作者那种面对命运无情的打击而始终不放弃的精神打动了,被那愿为儿子做一切的母亲打动了,我想把这种心里的震撼带给学生。但刚开始设计时,仅仅是简单的介绍了史铁生残疾的事迹,仅仅是靠读课文来分析人物不对命运屈服的坚强。后来我发现,这样做有些肤浅。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我终于确定,我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史铁生的坚强,我还要让学生知道,很多身残志坚的名人的事例,更要让学生深入其中,去思考,去探索,去获得生命的意义!
4教学后的效果
在上这堂课时,平时不太用功的学生都瞪大了眼睛,看着贝多芬、霍金、千手观音舞者的图片;平时沉静的课堂,响起了学生纷纷抢答的声音;平时看起来对一切都无谓的学生,随着课堂内容的进一步展开,似乎若有所思………..很多的同学在听作者残疾后的心理经历那段时,都流泪了(不仅是女生,还有好多调皮的男同学)。我感到,我的学生从这里,学会了像作者一样坚强地面对挫折,理解了生命的珍贵,感受到了天下所有母亲对儿子的深情。
我想,学生在今后漫长的人生之路上一定会遇到挫折,当他们遇到挫折时,能多想想今天的感受和收获,从而振作起来坚强面对,那么,这将是我作为老师最大的欣慰!
二 教学目的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的:1 了解作者,在预习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全文,研习第一部分,扫清字词障碍。
2 体味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学习作者顽强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景物与情感融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播法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认识屏幕上出现的人物。
第一幅是谁?(出示投影)
学生:贝多芬。(多数同学都能答出)
教师:对,贝多芬是位伟大的音乐家,他双耳失聪,却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九部交响曲。“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是他的名言。
第二幅图是谁?(出示投影)
学生:霍金。(有的摇头,不知道)
教师:霍金全身瘫痪,只有俩个手指能动,但他依靠自己顽强的毅力成为了继牛顿、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第三幅图是谁?(出示投影)
学生:是“千手观音”的舞者!(学生高呼)
教师:对,这些年轻的姑娘们听不到音乐,感受不到音乐的节奏,但她们靠着多年的苦练,用曼妙的舞姿感动了全世界。
教师:这三幅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他们都是残疾人,但是他们都活的很精彩,都有成就。
教师:对,他们都身残志坚,有所作为。(出示投影)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同样是残疾人的作家-----史铁生。
2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为腿疾住进医院,从此再没有 站起来。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走上文坛。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专业作家。代表作有《合欢树》《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出示投影)
“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我的两条腿一动不能动,却是体育迷。其实我是第二喜欢足球,第三喜欢文学,第一喜欢田径。我最喜欢并且羡慕的人就是刘易斯。他身高一米八八,肩宽腿长,像一头黑色的猎豹,随便一跑就是十秒以内,随便一跳就在八米开外”。
教师: 从他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热爱田径、热爱生命。
(出示投影)
这是世界田径项目冠军刘易斯赠送跑鞋给作者的画面。双腿残废的史铁生热爱田径说明什么?
学生:说明他的态度积极乐观,不放希望。
教师:是的,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是他多年磨练之后的收获, 他在21岁时由一个健全人突然变为残疾人之后,也曾经失落绝望过。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对生命 的理解。
3 研习本文第一部分
通过预习大家知道了本文分为两 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地坛与我,第二部分介绍母亲与我。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部分,现在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并结合学案第一题来读。教师朗读第三段,然后请同学回答第一题。
一、作者残疾后对生活是什么态度?(出示投影)
答:作者并非刚开始就坚强,起初选择了逃避。
二、地坛古园中哪些景物给了作者强烈的感受?(出示投影)
答:(1)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祭坛四周老柏树愈见苍幽.(荒芜的景物)
(2)蜂儿 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
蚂蚁 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
瓢虫 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
露水 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 (有生机的景物)
总结,古园荒芜但并不衰败。
三、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引发了作者怎样思考?思考的结果怎样?(出示投影)
答: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一共三个问题。
(1) 人为什么要出生?
(2) 该不该去死?
(3) 怎样活下去?
思考的结果是:(1)一个人出生了,这 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2)上帝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 了他的结果,所以死是年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3)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 瞬间就能完全想 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他多久了,就象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学生能够较容易地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总结:作者十五年来经常徘徊于地坛中,地坛与作者有什么相通之处呢?(出示投影)
地坛 与 我
荒芜-------------------------------------------------------残疾
并不衰败------------------------------------------------坚持活下去
教师:作者从地坛的景物特点中得到启发,人生态度由绝望逃避转为勇敢的活下去。当我们象作者一样遭遇到生活的磨难时,当我们面对各种挫折时,我们也应该象史铁生一样坚强的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教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同样类型的人和事?
学生:司马迁,他受了宫刑却能忍辱负重完成《史记》。
学生:象张海迪、保尔柯察金等。可是我还知道很多反面的事例,如:,某大三学生以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甚至在清华、北大这样的高校也频频发生学生跳楼的事件。(学生惊讶)
教师:是的,生活中很多的学生遇到困难,会选逃避,甚至选择结束生命。同学们,生命不是单调 的,有悲有喜,有苦有乐, 有红色的激情与成功,有灰色的沉郁与走低白色的痛苦 与挫败,有 绿色成长 与希望……但是,鲜血的红色,决不是生,有命的本色!我们要敢于直面和挑战生命中的压力和困难, 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本课小结:作者从地坛的景物特点中得到启发,人生态度由绝望逃避转为勇敢的活下去,“怎样活下去”这个问题的答案将会在课文的第二部分得到。我 们下节课讨论。
4 作业
1 学案上的字词注音。
2 课下搜集整理古今中外身残志坚的人的事例,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