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整体把握思路层次,深入透析文章内容;
2、反复诵读,层层设疑引导启发;
3、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教学重点:
掌握由“整体感知”思路结构到“深入透析”文本内容的赏析序列。
教学难点:
总结由“整体感知”到“深入透析”鉴赏序列的常见标志与方法。
教学设想:
1、设疑引导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开始,可以先告诉学生传统观点认为散文“形散神聚”,散文不管它的“形”有多“散”,都会有特定的行文思路和结构。而议论说理类散文相比写景抒情类、写人叙事类散文,其结构和思路更具严密的逻辑性。所以学习本单元首先要弄清楚每篇文章的基本思路和结构。更要逐步总结出鉴赏议论说理类散文的赏析序列和步骤。然后以人物在思想文化史的地位自然引出第一课《拿来主义》)。可如下导课:
作为中国现代思想革命的先觉者和建设者,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反叛精神建筑了现代思想文化大厦,为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学贡献了最宝贵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品格的人是谁?
学生自然答出“鲁迅”,及时引出鲁迅思想最有力的载体是杂文,也属于议论性说理文。自然引出关于“杂文、鲁迅杂文集及特点、本文写作背景的介绍”。
重点介绍写作背景:针对文化遗产,当时社会上流行全盘继承和全盘否定论,也有人“不敢接触”“不敢择取”,而清醒的鲁迅先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精当而形象的正确做法“拿来主义”。
接下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的字词障碍当面扫除并强调,就进入“整体感知”的主环节了。
一、整体感知文章的思路结构(要从设置简单明晰又紧扣要害的问题入手,启发学生思考文章思路层次)。
1、课文第5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过渡)
2、结尾“总之”在结构上表示什么?(总结)
学生根据这两个问题,迅速浏览全文就能理清大层次——三层:谈送去主义/谈拿来主义/总结
然后接着设问:标题是“拿来主义”,却从“闭关主义”“送去主义”说起并否定排斥,后才给出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拿来主义”。那么,几到几段主要是批判“送去主义”,几到几段主要是阐明“拿来主义”。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回答问题,总结文章思路结构,教师评价鼓励并适当矫正)
强调:这种先“批”后“给”的写法就是先“破”后“立”的驳论文,板书展示——先“破”后“立”(驳论文)??
(1—4)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危害”
(5—9)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
(10)实行“拿来主义”的素质及目的(创新)
一方面,教师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解答问题中总结阅读鉴赏方法:议论说理类散文“整体感知”的方法就是:
(一)从标题入手把握写作重点和写作目的,由此入手找到主题段,再从主题段发散寻找、揣摩其他段落与主题段的关系;
(二)注意从具有明显“结构标志”的段落或词句入手把握大层次,比如起“过渡”作用的段落,表“总结”性的词语等等。
这样的模式反复尝试,不断强化,就会使学生逐步取得“鉴赏经验”,最终形成议论说理类散文鉴赏整体感知的知识、方法体系和心理机制。
二、深入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在引导学生学会整体感知大层次、大思路、大结构的基础上,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透析文章内容、内在逻辑及论证方法)
问题一:就全文看,作者提到了几个“主义”?学生浏览就会发现:
四个主义——闭关主义
? ? ? ? ? ? ? ???????送去主义
? ? ? ? ? ? ? ???????送来主义
? ? ? ? ? ? ? ???????拿来主义
问题二:本文作者是怎样先破后立,最后阐明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拿来主义”的?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就会找到:
先驳斥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抛给),再树立“拿来主义”。(这个问题立马引发出新的思考题)
问题三:分析“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实质、做法、后果以及作者所持态度。这样引导学生围绕“实质、做法、后果、态度”迅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
问题四:第7段说“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里用“所以”表明结果,那么前面1——6段是什么?学生很可能答出是“因为”,追问:“因为——所以”属于什么论证思路?学生就能答出“因果论证”。
问题五:分析“拿来主义”
——“大宅子”比喻什么?(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
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那几样?与“拿来主义”者的态度、方法有什么不同?
(主要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说,教师同步板书)
问题六:本段摆出“三种人”后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那么,“拿来主义”是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学生轻易筛选出“占有,挑选”。接问:如何挑选?
第9段列举了几种正确做法?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提示:鱼翅、鸦片、烟具、姨太太分别比喻什么?)学生在提示下便能答出“比喻论证”,关键是老师引导分析这些“喻体”对应的“本体”——
鱼翅——精华
鸦片——精华与糟粕并存
烟具——旧形式
姨太太——糟粕
问题七:第9段“总之”表明是总结,从那几个方面总结?具体问题可以分解为——
怎么办?——我们要拿来
怎么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拿来”意义——主人、宅子都“新”
“拿来主义”条件——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拿来”最终目的——创造“新人”“新文艺”(创新)
就这样,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启发,把学生一步一步引入散文鉴赏的更深层次——“深入透析抓精髓”的文本鉴赏。
三、回顾“整体感知、深入透析”的过程,引导学生总结议论说理类散文的鉴赏序列与模式。
1、先从标题入手掌握作者写作意图与写作重点,然后找到和标题内容对应的重点段;
2、弄清其他段落与重点段的关系,尤其注意抓住“过渡段”“逻辑关联词”“总结性”的标志词语,从而把握行文思路与结构;
3、最后从论证手法、论证结构入手,分析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态度,达到“透析”文章内容的鉴赏层面。
四、课堂小结。
五、同步测试。
思考课后练习题,并结合课文内容做分析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