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形成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
3、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4、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过程与方法: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2、能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关注科学技术(人工降雨)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 学 重 点
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教 学 难 点
酒精灯的使用,有一定的危险性
教学准备
酒精灯、玻璃杯、玻璃片、试管夹、温水,火柴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师:唉,老师还没有上课怎么就这么口渴呀!出示一瓶水(啊,怎么漏出来了?是哪里裂开了?好像没有啊)反复寻找,谁来帮老师检查一下。
漏了吗?瓶子外面布满了什么?手摸瓶子感觉怎样? 师:原来这个瓶子没有裂呀,那我就放心了。那么,为什么冰过的瓶子外面有小水珠呢?
生交流:空气中有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当遇到冷的饮料瓶子后就会凝结成小水珠。
师:在平时你看见过这样相类似似的现象吗,谁与大家说说?
生交流:烧水时,锅盖的里面有小水珠;秋天早晨的树叶上有小水珠;冬天刚进暖屋子,我的眼镜片上有小水珠;我到浴池洗澡时,看到房顶上有小水珠…… 师: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有许许多多的小水珠从天而降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生交流:滴滴嗒嗒下雨的景象;沙沙沙下雨的景象;……
师:天空为什么有时晴朗有时下雨呢?雨是怎样形成的呢?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好不好?让我们一起走进第9课《雨的形成》。(板书课题:雨的形成)
二、引导探究:
1、猜想 师:这些从天而降的水珠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小科学家们开动你们善于思考的头脑,猜猜看吧!
生思考交流: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许许多多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2、设计实验 师:这位小科学家得猜想既有根据又合理,我们不能像孙悟空一样飞到天上去看究竟,我们就在实验室模拟一场雨怎么样? 师:我们的猜想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许许多多的小水珠,水珠落下来就形成了雨。那要得到水珠先得有什么呢?(水蒸气)水蒸气要怎样才能凝结成水珠?(遇冷)那好,我们要制造降雨得模拟试验,重点得考虑两个问题:(1)如何在短时间内得到足够多得水蒸气?(2)怎样使这些水蒸气遇冷?
生思考交流:(1)把水装在烧杯或试管中加热至沸腾,或直接在烧杯或量筒里加开水;(2)在水蒸气上方放置温度相对较低的东西。
太聪明了,你们的智慧真让我自愧不如啊,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这个制造降雨的模拟试验。简要地描述你们所需要得试验材料和商量出来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师:好,同学们的实验设计不错。
3、实验操作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一个新的仪器,酒精灯,那下面,老师就详细讲解一下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同学们要认真听哦!
步骤演示:①左手扶灯身,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扣放在桌上。②划着火柴,从侧面接近灯捻点燃酒精灯。
③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④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用外焰。(酒精灯是化学实验中经常使用的热源。酒精灯的火焰可以分为3部分:焰心、内焰和外焰。焰心是我们观察到的比较暗的部分;内焰是最明亮的部分,呈黄色;外焰颜色比内焰淡,而且常飘忽不定。一般地认为酒精灯火焰温度在500℃左右,并且焰心、内焰和外焰的温度依次增高,其理论依据是:外焰燃烧充分,温度最高。因此在要用到酒精灯加热的实验中,都强调要用外焰加热。)
⑤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身,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注意:① 使用前检查灯捻,除掉烧焦部分,剪齐灯捻。② 灯身内酒精,最多不要超过灯身的2/3,不能少于1/4。
③取灯盖或熄灭酒精灯时,一定扶好灯身,以免将酒精灯弄倒。④ 绝对禁止用一盏酒精灯点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灯身内的酒精燃烧而发生爆炸。⑤ 万一灯内酒精洒出,使桌面或其它物体着火,不要慌张,要迅速用湿抹布盖灭。
(5)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同学们我们观察一下我们的试验台,有哪些实验材料:
(烧杯1个、玻璃片2个、温水、试管夹)
那我们来看一下实验过程,看看和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有哪些相似之处
实验过程:
1、向烧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温水。
2、将其中一个玻璃片在酒精灯上加热。(注意均匀受热)
3、同时盖上大小相同冷热不同的玻璃片,观察两片玻璃下有什么变化。
注意事项:酒精灯的使用应用外焰加热,用灯帽熄灭酒精灯,使用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都发生了哪些现象,想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把你们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记录下来。
学生实验,老师随机指导
4、汇报总结
师:我们的试验到此为止,其他仪器不要动,请操作员盖灭酒精灯,谁来汇报你们组观察到得试验现象和得到得结论。
生交流汇报(我们把开水倒进玻璃瓶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有大量水蒸气产生,形成许多白气,放上玻璃片后凝结成小水滴,水滴越来越大,最后掉了下来。我们的结论: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而成的)
刚才我们成功地模拟了雨的形成,那现在请同学们推想一下,自然界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怎样来的?是酒精灯在给他们加热吗?在实验室我们用玻璃片使水蒸气受冷,天上真有一个大玻璃片吗?那水蒸气是怎样受冷得呢?据老师了解每往空中升100米,气温就降低0.6摄氏度,那么几万米的高空气温怎样?
三、拓展延伸
师:雨是一种常见得自然现象,它可以造福人类,春雨给世界带来了生机和希望;夏雨暴虐而豪爽;秋雨是那么缠绵充满金色;冬雨是雪使者,雨夹着雪,雪带着雨,纷纷扬扬。但是,雨也可以成为自然灾害,洪水泛滥,危害人类,有时久旱不雨,使农民颗粒不收。正如我国西南五省正遭受的严重旱情,我们了解了雨得形成过程,就可以运用科学知识,人工控制雨,把雨变成及时雨。(了解人工降雨p33)
另外我们能做得还有节约用水,保护环境,尽量减少我们人类人为破坏而造成的气象灾害。
四、作业设计
师:最后,老师准备了一组连环画送给同学们,演示“小水滴的旅行记”。(p34)
师:欣赏了连环画《小水滴旅行记》,了解了小水滴在旅行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创设一些合理的情景和故事情节,编写一篇科学合理、生动形象的童话或短文,请你用上冷、热、凝结等一些科学术语。比一比,谁的作品更吸引人。
教师小结
好,同学们的实验都很成功,都能模拟出雨是怎样形成的,希望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注意观测身边的天气变化,适当的多提出疑问,并动脑好好的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不能做到。
总之,科学思维的培养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在真实的课堂中,我们就应该充分的利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以“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探究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成为课堂的主人,更好的掌握课本中的知识。
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让学生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探究出雨是怎么样形成的。培养学生用实验探究的科学学习方法。?
本节课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雨是怎么样形成的。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首先在导入中设计小小播报员引入本课教学,让同学们进行思考,并提出他们想要知道的事情:“小水珠是怎么形成的?”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猜测,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猜想有目的的去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去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最后按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从实验现象中找到自己的答案。这设计这一过程主要目的是突出了液化现象的两个基本条件:一要有水蒸气,二要受冷,水蒸气凝结的对比实验可为学生的讨论结果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也可为不能解释液化现象的学生提供帮助,同时让学生亲身体会进行科学探究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知道实验是我们学习科学,了解自然的最重要方法。?
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小水珠是由水蒸汽遇冷变化成的。然后我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推断出雨是怎么样形成,将问题升华,同时也扣住了这节课的学习主题。然后让学生举自然界中和生活中与雨形成原理一样的例子让学生加深对这类现象的理解,也让学生将科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观看小水滴旅行记的动画也是为了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雨形成的理解。?
最后我让学生了解了人工降雨的知识,让学生明白科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从本节课堂效果看,学生对我想让他们撑握的雨的形成原理和实验探究这种方法基本上都学会了。但纵观全节课我放的还是不够开,我说得还是有点多,应该让学生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