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选)在波的反射过程中,反射波跟入射波相同的量是( )
A.波长 B.波速
C.频率 D.振幅
【解析】 反射波和入射波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故频率f和波速v均不变,而由公式λ=得波长也不变,A、B、C正确;由于传播中能量损耗,振幅会减小,D错误.
【答案】 ABC
2.(多选)关于波面和波线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波峰(或波谷)在同一时刻构成的面才叫波面
B.波线用来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C.只有平面波中波线才与波面垂直
D.波线总与波面垂直
【解析】 沿波的传播方向,任一时刻振动情况都相同的质点构成的面就是波面,故A错;与波面垂直,表示波的传播方向的线叫波线,它总与波面垂直,故B、D正确,C错.
【答案】 BD
3.以下关于波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潜水艇利用声呐探测周围物体的分布情况,用的是波的折射原理
B.隐形飞机怪异的外形及表面涂特殊隐形物质,是为了减少波的反射,从而达到隐形的目的
C.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波的反射
D.水波从深水区传到浅水区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是波的折射现象
【解析】 潜水艇利用声呐探测周围物体的分布情况、隐形飞机怪异外形及表面涂特殊隐形物质、雷达的工作原理都是利用波的反射,故A错误,B、C正确;水波从深水区传到浅水区改变传播方向的同时,传播速度和波长都会改变,属于波的折射现象.故D正确.
【答案】 A
4.人在室内讲话的声音比在室外空旷处讲话声音要洪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室内空气不流动 B.室内声源多次反射
C.室内声音发生折射 D.室内物体会吸收声音
【解析】 波遇到普通房间的墙壁、地面、天花板会反射,当声源停止发声时,声音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消失,而且原声与回声相隔时间很短,人耳分辨不开,所以感觉声音洪亮,故选项B正确,其他选项错误.
【答案】 B
5.人们听不清对方说话时,除了让一只耳朵转向对方,还习惯性地把同侧的手附在耳旁,这样做是利用声波的________提高耳朵的接收能力.
【解析】 人们听不清对方说话时,有时会习惯地把同侧的手附在耳边,目的就是让一部分本来不能进入耳朵的声波经手掌反射后进入耳朵.
【答案】 反射
6.利用超声波可以探测鱼群的位置,在一只装有超声波发射和接收装置的渔船上,当它向选定的方向发射出频率为5.8×104 Hz的超声波后,经过0.64 s收到从鱼群反射回来的反射波,已知5.8×104 Hz的超声波在水中的波长为2.5 cm,则这群鱼跟渔船的距离为________m.
【解析】 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v=λ·f=2.5×10-2×5.8×104 m/s=1.45×103 m/s.所以鱼群到船的距离s=v·t=×1.45×103×0.64 m=464 m.
【答案】 464
7.一列声波在空气中的波长为34 cm,传播速度为340 m/s,这列声波传入另一介质时,波长变为68 cm,则它在这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该声波在空气中与介质中的频率各是多少?
【解析】 在空气中fλ=v,f===1 000 Hz,在介质中fλ′=v′,v′=1 000×68×10-2 m/s=680 m/s.
【答案】 680 m/s 1 000 Hz 1 000 Hz
[能力提升练]
8.渔船常利用超声波来探测远处鱼群的方位.已知某超声波频率为1.0×105 Hz,某时刻该超声波在水中传播的波动图像如图所示.
(1)从该时刻开始计时,画出x=7.5×10-3 m处质点做简谐运动的振动图像(至少一个周期).
(2)现测得超声波信号从渔船到鱼群往返一次所用时间为4 s,求鱼群与渔船间的距离(忽略船和鱼群的运动).
【解析】 (1)该波的周期为T==1×10-5 s,由波动图象知,此时x=7.5×10-3 m处的质点位于负的最大位移处,所以,从该时刻开始计时,该质点的振动图象,如图所示.
(2)由波形图读出波长λ=15×10-3 m
由波速公式得
v=λf①
鱼群与渔船的距离为x=vt②
联立①②式,代入数据得x=3 000 m③
【答案】 (1)图见解析
(2)3 000 m
9.一辆火车在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发现其正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遂鸣笛,5 s后听到回声,听到回声后又行驶10 s司机第二次鸣笛,3 s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此路段的最高限速为120 km/h,请你根据以上数据帮助司机计算一下,看火车是否超速行驶?
【解析】 设火车行驶的速度为v1,声速为v2,火车第一次鸣笛时离悬崖的距离为L.由题意,在火车第一次鸣笛到听到回声的过程中,有2L-v1t1=v2t1
当火车第二次鸣笛时,火车离悬崖的距离为L′=L-v1(t′+t1),
同理有2L′-v1t2=v2t2
将数据代入,整理得
v1=≈24.3 m/s
≈87.5 km/h<120 km/h
故火车没有超速行驶.
【答案】 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