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阅读鉴赏第二单元第5课秋兴八首(其一)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阅读鉴赏第二单元第5课秋兴八首(其一)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19 20:1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杜甫诗三首
唐史梳理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历经李渊开国,贞观之治,武周时期,开元盛世,755年发生安史之乱,之后进入中唐时期,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最后黄巢起义整个唐王朝日落西山。
唐代诗歌
初唐:陈子昂,初唐四杰(“王杨卢骆”)

盛唐: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白,
杜甫

中唐:白居易

晚唐:杜牧 李商隐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陨石,杜甫是人间的火种。
李白是仙,超凡脱俗;杜甫是圣,超凡入俗。李白以天才写诗,“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在浪漫的想象中飞行;杜甫一生以学养写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泞中艰难跋涉。李白是 盛唐精神的写照,杜甫是苦难人间的歌者。
李白与杜甫
家国情怀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
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知人论世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35岁以前: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杜 甫诗歌分期
3、陷贼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
“三吏” “三别” 《月夜》《春望》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8~58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咏怀古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杜 甫
作品评价
语不惊人死不休。

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
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

一、作品背景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玉露

巫峡: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


描绘了孤寂肃杀之景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描写顺序
颔联紧承首联对秋景作进一层渲染。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往日流过的泪不禁又流了下来,孤舟一只系在夔州,系住了游子急于归乡的心。

他日
故园
家国情怀
颈联承颔联一转,由景生情,抒发感慨:
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尾联转入秋思,将焦点转移到现实生活,进一步把秋思写足。表现游子无家可归的惆怅凄凉。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情景交融,
融会无间。
语言练达,文气流畅。
艺术技巧


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君子登高必赋
——孔子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啸哀


飞回





意境
萧瑟凄凉
雄浑开阔
迅疾的秋风
高远的天空
哀鸣的猿啼
孤零冷落的小岛
水落而出的白沙
低飞盘旋的水鸟
落木
长江
无边
不尽
萧萧
滚滚
生命之短暂
时间之永恒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
沉郁
高昂


意象分析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猿鸣——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 ——孤独无依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落木——落叶飘零,人也到生命的晚秋,迟暮之年。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与永恒。


移情入境,体悟感情

颈联哪些字眼抒情?试品读赏析。
万——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颈联哪些字眼抒情?试品读赏析。
万——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万里,地之远也;
悲秋,时之惨凄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艰难”“潦倒”既是指国家,也是个人处境。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艰难”“潦倒”既是指国家,也是个人处境。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登 高
写 景
抒 情

首联

仰观 云天秋风
俯察 江水洲渚
颔联
仰观 无边的落木
俯察 不尽的江水
颈联
尾联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咏怀古迹

咏史诗
诗人写了什么古人古事?(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选取这个古人古事咏叹,诗人在
诗中表现什么态度?
(体悟情怀)

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
当年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大漠,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单凭画图约略看识,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颜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佩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
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
咏怀古迹
理解诗意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当年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大漠,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颔联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当初从画图上曾经看到过昭君的容颜呢?而如今只有家人的幽魂在月夜归来。

毛延寿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

如何理解昭君的怨恨?
杜甫为何要写她的怨恨?

咏古迹以感己怀 悲昭君以自悲

昭君因得罪毛延寿落泪痣,被冷落三年;
杜甫因李林甫的“野无遗贤”,流落长安十年。
昭君因汉元帝的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他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
杜甫因救房琯,触怒肃宗而被疏远,最终郁郁辞官,漂泊西南。
昭君思念故土;
杜甫思念长安。
借咏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零的悲苦情怀。
总结
美女遗恨与才士失志本相通联,感明妃遗恨绝域,叹志士失遇无路。美不得宠才不得用,离家去国之思,寂寥千载之恨,种种古人今人之怨恨,都概括在诗中,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诗风含蓄委婉而又慷慨悲歌,极有韵致。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怀古迹》
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