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这首《七律 ·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他们在漫漫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他们靠什么力量超越了生理的极限,创造了人类的奇迹?部编版 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战略转移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①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1)背景: ②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
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
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
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 相关史事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
德国人。1932年到上海,后到苏区担任
军事顾问。他名义上是军事顾问,实际
上独揽了红军的指挥权。
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李德等
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号,命令
红军进攻敌人守备坚固的据点。
在红军遭到重大损失后,又提出“不
让敌人侵占寸土”“胜利或者死亡”等口号,调集红军主力与优势敌军决战。敌人分路向中央苏区首都瑞金进攻后,他又分兵御敌,使红军处处被动挨打。五次反围剿情况对比10万 4万
20万 3万
30万 3万
50万 7万
50万 8万 毛泽东朱德
周恩来博古
李德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分散兵力
进攻冒险
防御保守 ③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人物扫描 博古(1907-1946),原名秦邦宪,1931年4月任中国
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之后又任中共临时中央局成员、临时中央政治局书
记和负责人。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被解除中共最高
领导职务。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红军野战部队政治部主任。
1946年4月8日由重庆返延安汇报工作,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遇难。 2、长征初期,红军的情况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1)开始: ①红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挫败了蒋介石企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阴谋,但中央红军损失惨重,只剩下三万多人。(2)初期过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②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但敌人已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了重兵,企图一举消灭红军。 ③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3、遵义会议 阅读教材,从中找出遵义会议的相关信息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③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①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②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问题思考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相关史事 遵义会议后,中央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周恩来、毛泽东等负责军事。
随后,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二、过雪山草地1、背景: (1)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 ,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整编,提高了战斗力。2、过程:一渡赤水摆脱追敌二渡赤水再占遵义三渡赤水调敌西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四渡赤水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2)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围圈 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7只小船渡过了金沙江,又一次打破了国民党的围攻计划,自此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3)强度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走过杳无人烟、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强度大渡河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相关史事 泸定桥是大渡河上的一座铁索
桥,长30余丈,铁索上铺着木板。红军到达泸
定桥时,敌人已把桥上的木板全部拆除了,只
剩下13条光溜溜的铁索。
红军挑选了22名突击队员,冒着敌人的枪
林弹雨,抓住铁索匍匐前进,向敌人发起进攻,
后面的战士边爬边铺桥板。
对岸守桥的敌军被红军的猛烈攻击吓呆了,他们燃起大火,企图阻止红军前进。突击队员冲过火海,击溃敌人,占领了对岸桥头。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红军走过水草地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和红四方面军到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2、会宁会师: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遵义会议渡过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腊子口战役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吴起镇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3、标志:强渡大渡河 从江西瑞金出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意义: 问题思考: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长征的胜利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遗产? (1)困难:经历了湍急的河流、高耸的雪山、危机四伏的草地和各种难以预料的恶劣天气,以及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2)宝贵的精神遗产:红军战士展示的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材料研读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红军长征的认识。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组歌》的词作者萧华参加长征时才18岁,过草地时任红二师
政委,1964年9月任总政治部主任。萧华在杭州疗养时,忆起那些在艰
苦卓绝的长征路上倒下去的战友,夜不能寐,在床头上奋笔疾书,用激
情和泪水创造了《长征组歌》歌词。
1965年8月1日,为纪念中央红军胜利30周年,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
举行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在人民剧场首场
演出。
《长征组歌》以深刻凝练的文笔,清新动人的优美曲调,浓郁的民
族风格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形式,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尽艰
险、英勇作战、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意志。《长征组歌》数十年来演出千余场,历演不衰。萧华将军与《长征组歌》知识拓展 1、班级即将举行长征故事会
(1)如果你是演讲者,你将搜集哪些相关资料?
(2)在你搜集的有关长征的资料中,你会突出哪些重大事件?说明理由。
搜集与长征有关的书籍、图片、视频资料等。 遵义会议 因为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1、【2019?贵州安顺中考1】署假快到了,安顺市某初中部分同学准备探究红军长征在贵州的历史,打算进行实地考察,请你给他们推荐合适的地点( )
A.瑞金、遵义 B.安顺场、遵义 C.会宁、遵义 D.赤水、遵义中考真题演练D 2、【2019?福建中考13】歌词“四渡赤水出奇兵”“调虎离山袭金沙”所述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是( )
A.南昌起义爆发 B.井冈山会师 C.遵义会议召开 D.会宁会师C 3、【2019?山东威海中考8】下面是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发行的部分邮票中的画面,其中,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事件是( )B 4、【2019?江苏泰州中考37】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曾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指(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红军长征 D.挺进大别山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