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清兵卫与葫芦》课件 (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清兵卫与葫芦》课件 (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19 20:3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汪春华
谈一谈清兵卫
与葫芦之间的故事。
话题——故事与情节
故事:被讲述的事情,凡有情节、有头
有尾的称为故事。
精彩的故事源于精彩的情节,情节是故
事的核心,它在整体上决定了故事的走向
和发展。

(1)发生:喜欢葫芦
(2)发展:喜获葫芦
(3)高潮: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
(4)结局:葫芦高价转卖、改变爱好
情节的基本模式:
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赏析细节
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其中你最喜欢哪个片段?说明理由。
清兵卫热衷痴迷于葫芦——
◇把一老头儿的脑袋错看成葫芦
◇白天看葫芦,晚上收拾葫芦
◇飞快买下葫芦,片刻不离
细节是细小的情节,一般我们所说的情节指的是情节的主线,细节从属于情节,为情节服务。如果把情节比作骨架,那么细节就是血肉。
很多文章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是因为故事离奇,而是因为细节动人。细节决定成败。

话题——情节与细节
故事好编,细节难描
话题——危机爆发和摇摆
情节发展到一定程度,文章郁积矛盾
的爆发称为“危机爆发”。


典型场景——情节生发
矛盾冲突:清兵卫的爱好与他人的不理解(生发点)
清兵卫的爱好——父亲的不支持
清兵卫的爱好——教员的不同意
爱好被生生扼杀(爆发点)
话题——摇摆

作者创作小说时一般不会让情节一目
了然,而是让它千折百回、跌宕起伏的
进行,这种手法称为“摇摆”。
内容上:不直奔结果,延宕(拖延)、错位
写法上:不一笔到底,插叙

链接知识点:摇摆
1、 自读教材P69材料。
当清兵卫上修身课玩葫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这一事件发生以后,没有马上叙述其后果,而是宕开一笔,去写这个教员的爱好。从情节上讲,就属于摇摆。
2、据此判断,文章的摇摆还体现在哪些地方?
故事高潮——多次摇摆
清兵卫玩葫芦
教员发现
教员的爱好
教员没收葫芦
未发现其他葫芦
清兵卫透口大气
父亲气砸葫芦
清兵卫不敢作声
悲剧的气氛降低反倒多出点喜剧的意味;意义的重点,也从清兵卫的失败,转移到教员的失败。
文气上对他的嘲讽,实际上构成该角色在情感意义上的一种“失败”和人道主义情绪的胜利(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也暗示了情感上的不妥协)。
教员家访
担心葫芦
探究:面对教员、父亲的干涉、压制,清兵卫有什么反应?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作者为何要如此细致地刻画清兵卫的这些神情?
(1)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惊愕、害怕、欲哭无泪。(情感上反抗)
2)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3)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心如刀绞,悲痛欲绝,不敢反抗
痛苦无奈。
清兵卫面对长辈的蛮横干涉、打击时表现出的克制、无助、逆来顺受的“软弱”,更反衬出外力的蛮横与粗暴,令人同情主人公遭遇,产生对威严的长辈教育方式的深沉思考和对强权的愤恨。
0.1=50=600
放弃葫芦,爱上绘画
出乎意料
情理之中
思考:清兵卫花一毛钱买的葫芦,最终被古董商以六百块钱的高价卖出。说明了什么?写这件事有何作用?
(1)清兵卫个性独特,对葫芦并不盲目痴爱,确实有一 定的研究,他有非凡的鉴赏力和创造力。
(2)与前文的这些内容构成对比:
①.父亲呵斥他:“什么话,你懂什么,也来多嘴!”
②. 教员把葫芦当着脏东西让老年校役扔掉。
对比作用:说明清兵卫对葫芦确实有非凡的鉴赏力,嘲讽了大人的愚蠢保守。

故事结局——出乎意料情理之中
小说结尾写到清兵卫新的爱好以及父亲的态度,你觉得这样结尾有何意义?请结合小说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就内容、主题而言——象征着个性解放精神的曲折胜利——在压迫下寻找新的出口。但是,这新的出口也仍然是为压迫势力所不喜欢的。这就蕴涵了新的矛盾。小说在此戛然而止,无限的后续故事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完成——也许每个人都是一个清兵卫,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就结构而言——呼应了开头。
主题探究:
小说表达了对“大人”在不知就里的情况下,粗暴扼杀孩子天性和天赋的一种批评,表达了对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
思考: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吗?
知人论世: 志贺直哉
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 。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直哉的父亲是一个思想保守的功利主义者,他不能容忍儿子倡导的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
他坚决反对直哉上大学时提出和家里的女佣C结婚,并强行将二人拆散;也不同意资助儿子出作品集,1912年,直哉正式与父亲断绝关系,1917年,重归和睦。
直哉一直关心社会事务,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保持沉默,以示对战争的抗议。战后才重新开展社会活动和创作活动。是少数有良知的、不为日本军国主义摇旗呐喊的日本文艺家。
在作品发表的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在日本当时的军国主义和功利主义气氛中,作者本人对美和人道主义的追求,显得非常微不足道、落落寡合,这正与清兵卫的处境相似。
小说中的清兵卫是孤立的。他每天从学校回来,也不和别的孩子玩,不是上街看葫芦,就是自己玩葫芦。清兵卫似乎没有朋友,他的朋友只是他的葫芦、他的爱好。他的世界无法跟别人沟通。
更深含义:
这篇作品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和自然的追求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
A、表达了对“大人”在不知就里的情况下,
粗暴扼杀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一种批评,也表现了对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

B、人的追求总是容易被他人阻挠或者干扰,
但是人应该保持自己最初的追求。
〖主题〗
〖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这篇小说,你有什么感悟启示?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来谈谈。

你是否也曾经或正在痴迷着什么东西吗?
你的老师和家长是怎么对待你的痴迷的?


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
——妈妈,我想要跳到月亮上去。
——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喔。
你很优秀,真的!
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喜欢乒乓球,所有人都不看好她,但是父亲对她说:
课后练笔:
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了,他的这一新的爱好能守住吗?后来还可能会有怎样的情节呢?请展开合理想象,续写这篇小说的情节。

昏黄的灯光下,清兵卫趴在桌子上,如饥似渴地翻着一本本新买来的绘本,眼神专注于那一页页的写实画。他时不时地忍不住拿起笔练上几笔,画上的每一笔似乎都倾尽心力,格外的认真;他有时只是看着,露出浅浅的微笑,轻轻地用手抚摸那绘本上的一笔一画;他有时会突得站起,拍案叫绝他看到的一幅幅惊人的美图,然后高高地将绘本举过头顶,大笑着,手舞足蹈着……每每夜晚母亲来叫晚提醒他该睡觉时,他都依依不舍地钻进被窝,机灵的眼睛转动着耳朵倾听着,洞察周围的动静,直到父母的壁灯熄了,早已迫不及待的他“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将绘本藏在被窝中,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手电,继续享受自己的宝贝。
早上,睡意朦胧的他不情愿地抓起书包,离开他再三检查过的安全隐藏绘本的地方,他可不想再被父亲发现了……
<<清兵卫与葫芦》续写
每天他都会认真地听完每节课,他不想被抓住任何把柄失去自己珍爱的绘本……可是那天一早,他穿过大街转出弯时,眼球一下子被眼前琳琅满目的画作吸引住了,他兴奋地穿梭在每一幅精致的画面中。原来镇上这两天举办画展,这楞把清兵卫给乐坏了。他有时走走如走马观花,有时停驻爱抚他喜爱的画,一盯就是好几十分钟,似乎想要把那画的每一笔每一画都刻进脑海中;有时奔跑几下,像脱了缰的野马表达式心中无限的美好,来来回回看了一遍又一遍。
时间不由人地流逝,清兵卫兴奋地早忘了时间,等到街上的人渐渐散去,画展结束之时,他才缓过神来,一拍脑袋“完了”,血液顿时沸腾起来,脸“腾”地红了,他手足无措地徘徊在大街上不敢回家……
天色渐渐暗了,清兵卫惊恐地往家走去,战战兢兢地跨出每一走,他知道将要去面对的一切。
“跪下!”父亲厉声喊道。他早已气得脸色发青了,一看到清兵卫进门就跳了起来。
“扑通”一声,清兵卫无力地跪倒在地上,用眼睛的余光看了一眼同样跪着的哭泣着的母亲,瞟了一眼怒发冲冠的父亲,不敢说一句话。
“以前玩葫芦也就不计较了,现在长大了就学会逃学了,你的老师来过了,看看你干的好事!真是个败类啊,我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孩子呢!”父亲毫不留情地表达着愤怒,而清兵卫只是呆呆地望着地面……
……
清兵卫踉踉跄跄地回到自己的房间,望着被翻得一片狼籍的房间,他视而不见地径直走向藏绘本的柜子,空空如也。他的脚一下子僵硬了,眼睛直钩钩地望着柜子,再也不想移动半步……离开绘本的清兵卫再也打不起精神来,总爱一个人发发呆。家里人也只当他犯了糊涂变以傻子了,请了大夫也查不出什么病因。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清兵卫忘了一切曾经爱过的,但也忘了身边的每一个人,沉浸在自己孤独的世界……
有一天,两个陌生人来到清兵卫的家,掏出那几本清兵卫挚爱的绘本和夹带着的清兵卫的临摹画,说:“这画是您家公子的吧,那天我从卖废品的老奶奶那儿发现的,觉得您家公子特有天赋,想让他随我出国深造,你看如何……”
父亲呆滞着望着这两个陌生人,只是杵在那儿,杵在那儿……两行泪水落下却再也唤不醒,已经“沉睡”的儿子的心……
大雨滂沱地冲刷着这个世界,黑暗笼罩了这一家人的心;大雨淋碎了儿子那时希望的心,同时注满了父亲那颗悔恨的心……可是一切都回不去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