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新课导入
你知道中国古代战争中有哪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20 曹刿论战
学习目标
识记生字词,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重点)
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法。(难点)
了解人心向背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学习曹刿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重点)
作品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共三十五卷,记述了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年(鲁哀公二十七年)250余年间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作品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也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背景链接
本文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标题是编者加的。公元前686年,齐国的大臣杀死了齐襄公,立公孙无知为国君。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出奔到莒国,公子纠跑到鲁国。次年,齐国的大臣又杀死了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国,做了国君(就是齐
桓公)。但是鲁国仍派兵送公子纠回国,结果没成功。后来齐国就借口鲁国干涉了齐国的内政,于公元前684年春天发动了对鲁国的进攻,本文就是从鲁国的角度论述这场战争。因战场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又称“长勺之战”。
文体知识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字词学习
曹刿( ) 又何间焉( )
鄙( ) 辙乱( )
玉帛( ) 小信未孚( )
登轼( ) 公与之乘( )
旗靡( )
ɡuì
jiàn
bǐ
zhé
bó
fú
shì
mǐ
chénɡ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左传》是按照鲁国纪年顺序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我:
肉食者:
间:
鄙:
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开篇就点明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战争的性质。
参与。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整体感知
凭借什么作战。
何以战: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遍:
从:
不敢独自享受。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遍及、普遍。
跟从。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玉帛:
加:
信:
小信未孚:
福:
虚夸,夸大。
实情。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赐福,保佑。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狱:
察:
情: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指诉讼事件。
明察。
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
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战于长勺:
鼓之:
未可:
三:
败绩: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于长勺战”的倒装句式。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击鼓进军。
还不可以。
表动量的数词。文言文中表动量的数词一般直接放在动词前,中间不加量词。
大败。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驰:
辙:
登轼:
遂:
逐:
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驱车追赶。
车轮轧出的痕迹。
追赶,追击。
副词,就。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既克:
故:
夫:
作:
盈:
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战胜齐军后。
原因,缘故。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鼓起。
指出士兵的勇气在战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测:
伏:
靡:
倒下。
推测,估计。
埋伏。
1.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
3.小大之狱
4.弗敢加也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古义: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
(古义:诉讼案件。今义:监狱。)
(古义:虚夸,夸大。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古今异义
5.牺牲玉帛
6.忠之属也
7.必以信
8.衣食所安
(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古义:实情。今义:相信。)
(古义:安身。今义:安全,平安。)
一词多义
何以战
必以分人
(介词,凭、靠)
(介词,把)
公问其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
(名词,原因,缘故)
(连词,因此)
必以情
(介词,按照)
吾视其辙乱
其乡人曰
(代词,他们,指齐师)
(介词,他的,指曹刿)
公问其故
(代词,这样,如此)
小信未孚
必以信
(名词,信用)
(名词,实情)
小大之狱
公与之乘
(助词,的)
(代词,指曹刿)
一词多义
又何间焉
惧有伏焉
(语末语气词,相当于“呢”)
(兼词,于此,在那里)
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
(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文言句式
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
何以战(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
必以分人(省略宾语“之”,应为“必以之分人”。)
战于长勺(状语后置,应为“于长勺战”。)
判断句
省略句
倒装句
倒装句
课文解读
整理文章的发展线索
迎战——备战——交战——论战
事件发展的线索_
人物活动的线索_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1.细读课文,说说鲁庄公的备战措施有哪些?曹刿是怎样评价的?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上。庄公一答,已见其“鄙”。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庄公是祈求天地神灵给予帮助。庄公二答,再见其“鄙”。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庄公始有所悟,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
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取信于民。
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2.鲁庄公和曹刿在战争中各有怎样的表现?从中体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
鲁庄公: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性格特点:
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曹刿: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性格特点:
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谨慎果断,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
3.请简要赏析“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两句话。
曹刿所说的“勇气”是军士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齐军三鼓,鲁军按曹刿指挥并不应鼓,齐军被激发的勇气未得到呼应。很快由亢奋转为疲惫。曹刿抓住了士兵士气和心理变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军,一举得胜。
4.你认为鲁庄公“鄙”吗?为什么?
鲁庄公其实不“鄙”,表现在:
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勤政爱民。
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
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
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
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并不介意,表现出了鲁庄公的胸怀宽广,从善如流。
写作特色
1.围绕中心,剪裁得当。文章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把着墨点放在了“论战”上。文章对战前的分析和战后取胜的原因详加叙述,而对于战争的过程却一笔带过,自始至终都仅仅围绕着“论战”来选取材料,这样有利于突出曹刿“取信于民”“善抓战机”的战略战术思想,有利于突出“人谋”的重要性,使人对长勺之战的胜败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
2.结构严谨,前后照应。全文虽仅有二百二十二字,但事态发展清晰,脉络分明,整个战争的前因后果,发展推进都一清二楚。段与段之间,作者巧用过渡句,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文章还注意在前后文照应上下功夫,如前有“肉食者鄙”,后有鲁庄公的短视而“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作战过程中曹刿两次“未可”,战争结束之后对原因作了具体交代等,都使文章因果互现,浑然一体。
3.对比映衬,突出形象。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映衬的写作手法,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与鲁庄公。例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保卫祖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鲁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使得曹刿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更理想的表现。
结构梳理
曹
刿
论
战
战前论信
战中论述
战后论略
曹刿请见
何以战
肉食者鄙
取信于民
齐人三鼓
视辙望旗
反击
遂逐
政治远见
军事才能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适时进攻
谨慎追击
谋略过人
以弱胜强
《曹刿论战》一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虑”,希望今后同学们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遇到事,都要善于开动脑筋,三思而后行。
课堂小结
课后延伸
古代战争中的小常识
撒星阵
这是南宋名将岳飞破金兵“拐子马”的阵法。撒星阵的队形布列如星,连成一排的“拐子马”冲来时,士兵散而不聚,使敌人扑空。等敌人后撤时,散开的士兵再聚拢过来,猛力扑击敌人,并用刀专砍马腿,以破“拐子马”。
八卦阵
这是战国时大军事家孙膑创造的,据说是受了《易经》八卦图的启发,所以又称八卦阵。具体阵势是大将居中,四面各布一队正兵,正兵之间再派出四队机动作战的奇兵,构成八阵。八阵散布成八,复而为一,分合变化,又可组成六十四阵。当年诸葛亮还用石头在四川奉节布设过八阵的方位,作为教练将士演习阵法之用,名为“八阵图。”
课后作业
课外收集一篇类似《曹刿论战》的以少胜多的文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