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综合素质检测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布衣之怒, ,以头抢地尔。(《唐雎不辱使命》)
②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③ ,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④ ,飞镜又重磨。(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⑤无限山河泪, 。(夏完淳《别云间》)
⑥俗子胸襟谁识我? 。(秋瑾《满江红》)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过零丁洋》中借助地名写出形势和情况的危急凄苦的句子是“ ,
”。
②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后主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shì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的监督之下,羼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liáo职务了。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shì( )候 舀( )出 无liáo( )
(2)文中画横线的句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辞退不得”中“退”的意思是( )
A.向后移动 B.离开,辞去
C.送还,不接受,撤销 D.减退,下降
(4)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4分)
(1)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
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合家大口号哭起来,准备下殓,将灵柩停在第三层中堂内。
以上文字出自吴敬梓的《 》,文中横线处的人物是 。
(2)“你以为,因为我贫穷、低微、相貌平平、矮小,我就没有灵魂,也没有心吗”出自英国女作家 的小说《简·爱》,小说的主人公是 。
4.某校九年级(3)班以“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12分)
(1)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写一段精彩的开场白。
(2)班委会准备在6月9日下午3点在阶梯教室举行毕业晚会。活动开始前,同学们一致推荐你去邀请王校长参加晚会。假如见到王校长,你会怎么说?
(3)下面是某同学发言稿中的部分内容,请你帮他修改。
在这离别之际,我们有千言万语,看一眼先生的白发,摸一把老师的座椅,腮边挂满滚烫的泪滴。【A】再见吧老师;再见啊再见!请接受我们深情的敬礼。在这离别之际,【B】
,翻一回老师的讲义,胸中荡起感激的涟漪。敬爱的老师再见,【C】您永远站立在我们的心里。
①【A】句有一处标点符号运用错误,应将“ ”改为“ ”。
②联系上下文,在【B】处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
③【C】句有用词不当的语病,应将“ ”改为“ ”。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19分)
中科院推出高产水稻新种质“巨型稻”
王 莹
①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夏新界研究员领衔的水稻育种团队16日宣布,历经十余年研究,团队日前培育出超高产优质“巨型稻”。
②这种“巨型稻”长得比人还高,株高一般在1.8米以上,最高可达2.2米。该种“巨型稻”的光合效率高,单位面积生物量比现有水稻品种高出50%,平均有效分蘖40个,单穗最高实粒数达500多粒,单季产量可超过800千克/亩。此种水稻的培育成功,被认为开启了水稻研制的一扇新门。经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DNA指纹检测,以及华智水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56k水稻SNP基因芯片指纹图谱检测,确认“巨型稻”是一种水稻新种质材料。
③据夏新界介绍,“巨型稻”是在现有优异种源的基础上,运用突变体诱导、野生稻远缘杂交、分子标记定向选育等一系列育种新技术,获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新种质材料。其具有高产、强抗等显著优势。“巨型稻”茎秆粗壮,直径可达18.5毫米,叶片蜡质和角质层厚,具有抗倒伏、抗病虫害、耐淹涝等特点。
④在湖南长沙郊区的试验田现场,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新种质材料,具有很高的生物量,未来还需要努力提高收获指数。”
⑤据了解,作物的产量取决于生物量和收获指数两大性状,前者为作物的总量,后者为籽粒、果实等所占比例。经过前两次绿色革命以及近年的不断挖掘,现有水稻种质的生物量和收获指数都已接近上限,选育超大生物量水稻新种质成为水稻育种的主流方向。
⑥当前,我国普遍面临农村劳动力短缺、水稻种植“增产不增收”,早稻种植面积逐年下降的局面。“巨型稻”株形高大、稀植、生育期长、叶茂且冠层高、淹水深度大,可为蛙、鱼和泥鳅等稻田养殖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具有种养结合的优势。
⑦为充分利用“巨型稻”这一特殊优势,提升稻田生产经济效益,2017年在“长沙站”建设了30亩“巨型稻”生态综合种养模式试验与示范区,采用化肥、农药、抗生素零使用等有机农业生产方式。与现有常用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相比,稻谷产量至少提高一倍以上,青蛙、泥鳅、稻花鱼等养殖动物的成活率亦提高一倍以上,生长周期缩短15~20天,个体重量提高20%以上,产量提高1.5倍以上,全部产品实现绿色、优质化,亩均纯收入超过万元。
(摘自《新华网》,有改动)
5.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分)
6.第②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7.第③段中加点词语“据夏新界介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4分)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⑥、⑦两段的大意。(4分)
9.联系全文,说说“巨型稻”的优势有哪些?(5分)
【二】(21分)
捅马蜂窝
冬 雪
①台风西去那天,陈叔起了个大早。
②晨曦辉映,小鸟啁啾。小区里,一棵秋枫张牙舞爪地向空中攀爬,一根树杈险些探进五楼的阳台。几声聒噪从秋枫末梢发出来,几只雏鸟扑棱着挥舞几下翅膀,又叽叽喳喳躲进苍翠的叶子后面的鸟窝亲昵去了。
③陈叔仔细一看,树上的鸟窝被毒蜂侵占了,怪不得这些小鸟的叫声有些异样。蜂窝大小像一个垃圾堆里捡到的篮球,几只带着黄色花斑的马蜂在球周围翩翩起舞。
④“你们物业怎么搞的?这么大一个马蜂窝,居然不知道?”天天在秋枫树下打太极的老张听说树上有马蜂窝,立刻跑得远远的,回头还扔了一句话:“我们这里是风水宝地,居然让一个马蜂窝占了!赶紧处理吧,要不然我投诉你们不作为……”
⑤陈叔一个激灵,返回杂物间,搬出一块废弃的木牌,放到树下的人行道上,又到物业管理处前台打印了几个字:“小心!树上有马蜂窝”,顺便跟物业管理处的马经理反映了情况,让他们派人去处理。
⑥警示条贴在木牌上,树下经过的人只得小心谨慎地绕行。陈叔还不放心,远远地盯着,生怕有哪个小孩不小心被蜇了。
⑦真是怕什么来什么。五楼租户那六岁女孩,放学回家来,以为那是个鸟窝,拿起晒衣杆就捅。马蜂四处飞散,女孩躲避不及,被叮了好几处,整个脸肿得像篮球。幸亏女孩父母回家比较早,及时将她送到医院。
⑧女孩父亲找到物业,发了一通脾气。马经理连忙道歉,称此事是我们疏忽,我们一定向总公司汇报,让他们派专业人员来处理。
⑨ 陈叔又去找马经理。马经理说,别着急,我们正在联系消防部门。这又不是十万火急的事情,等三两天吧。
⑩
?马经理笑笑说,那马蜂好好的,你不去捅人家的窝,怎么会叮着你呢。再说了,你以为灭掉这个马蜂窝那么容易啊?钱谁出?派谁上?这要是从树上摔下来,算是工伤,还是意外呢?有没有买保险?……这一件件、一样样不得考虑清楚呀!
?陈叔就觉得头皮麻麻的,像被马蜂狠狠地刺了一针。
?回到杂物房里,陈叔捡起地上的一只编织袋,装上洒水壶。又换了一件长袖衫,穿起手套,拿起一只透明塑料袋,蒙在头上,像猴子一样蹿到树上。陈叔稳住身姿,搜出洒水壶,把水猛烈地洒向马蜂窝。紧接着,小心翼翼地张开编织袋,裹住马蜂窝,连树枝一块拔掉。
?一堆火,一瓶酒,一盘油煎的马蜂。当晚,陈叔喝得烂醉。
?第二天周末,陈叔起得较迟。到了小区,陈叔就发现秋枫树下聚了一堆人。马经理脸色铁青。见到陈叔,眼红得像蜂螯一样的刺眼:“陈叔,这马蜂窝是你捅的?不经请示汇报,你就擅自做主?你知道吗,你这种行径给我们物业管理增添了多少麻烦……”
?陈叔脑袋里如同有千百只黄蜂搅成一团。刚想解释,李总制止他说:“陈叔,你这可是个人行为,跟我们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啊!”
?马经理仍不依不饶:“李总,你看哈,方案刚刚审批,通知了电视台下午过来做一个跟踪报道。陈叔你倒好,自己就办了,我们可怎么交差呀!”
?“是是是!错全在我。”陈叔望了望五楼的阳台,收拾起那块警示牌,说,“我违反了规定,我回家反省去。”
?陈叔面前站着五楼那个小女孩,跟自己的孙女颇有几分相似。小女孩脸上还有些浮肿,问:“爷爷,你为什么要回家呀?听大人说,昨天晚上你捅马蜂窝了。”
?陈叔一愣,淡淡地说:“是呀,爷爷捅马蜂窝了。”
(摘自《羊城晚报》,有删减)
10.本文围绕陈叔这一中心人物,主要写了哪几件事?(4分)
1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第⑨段和第⑩段的横线处,第⑨段应填( ),第⑩段应填( )。(4分)
A.陈叔说,那不好吧,万一又蜇到什么人呢。
B.过了一天,马蜂还在秋枫树上盘旋。
12.按要求赏析下面语句的表达效果。(6分)
(1)蜂窝大小像一个垃圾堆里捡到的篮球,几只带着黄色花斑的马蜂在球周围翩翩起舞。(从修辞角度)
(2)陈叔稳住身姿,搜出洒水壶,把水猛烈地洒向马蜂窝。紧接着,小心翼翼地张开编织袋,裹住马蜂窝,连树枝一块拔掉。(从词语运用角度)
13.请简要概括文中陈叔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14.通读全文,说说文章的标题“捅马蜂窝”有哪两层含义?(4分)
【三】(15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赵简子①出畋,命郑龙射野人②:“使毋惊吾鸟。”龙曰:“吾先君晋文公③伐卫④,不戮一人;今君出畋,而欲杀良民,是虎狼也。”简子曰:“人畋得兽,我畋得士。故缘木愈高者愈惧,人爵愈贵者愈危,可不慎乎!”
(节选自《金楼子》)
【注释】①赵简子:即赵鞅。春秋末年晋国正卿。②野人:农夫。③晋文公:即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④卫:春秋时的卫国。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臣之妻私臣 私:
(2)王之蔽甚矣 蔽:
(3)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
(4)赵简子出畋 畋:
(5)故缘木愈高者愈惧 故: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人畋得兽,我畋得士。
17.【甲】文中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2分)
18.【甲】文中邹忌与【乙】文中郑龙两人“谏”的方式各有什么不同?(4分)
三、写作(55分)
1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生活中处处有赞美,只要你细心的去发现,就会感受到人间的温情。
请以“唱给 的赞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
(1)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第二单元综合素质检测
1. (1)①亦免冠徒跣 ②燕然未勒归无计 ③了却君王天下事 ④一轮秋影转金波 ⑤谁言天地宽 ⑥英雄末路当磨折(2)①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②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2. (1)侍 yǎo 聊(2)洒店 酒店(3)B(4)在这严重的监督之下,羼水不也很为难吗?
3. (1)儒林外史 严监生(2)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4. (1)示例:光阴似箭,弹指一挥间,三年匆匆而过。初中生活即将成为回忆,所有的往昔都可忆而不可逢了。三年前,我们怀揣梦想,携带着美好的憧憬,迈着稚嫩的脚步来到美丽的校园,而今天,我们就要挥手告别,说声再见。(2)示例:王校长
您好,我们九年级(3)班准备6月9日下午3点在阶梯教室举行毕业晚会,同学们想邀请您参加,不知道您那时有没有时间?
(3)①分号 感叹号②示例:听一番先生的教诲 ③站立 驻留
5.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超高产优质巨型稻。
6.作比较、列数字。运用直观的数字和鲜明的比较,突出说明了“巨型稻”的高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明效果。
7.不能删去。 “据夏新界介绍”表示此说法有具体的来源,如果删去,就会让人怀疑此说法没有可靠的依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8.示例:说明巨型稻具有种养结合的优势,这种模式和传统的种养模式相比,生产经济效益高。
9.示例:①高产;②抗倒伏;③抗病虫害;④耐淹涝;⑤适宜种养结合。
10.示例:①陈叔发现马蜂窝,设置警示条;②陈叔自己动手,捅掉马蜂窝;③陈叔捅掉马蜂窝惹了麻烦,回家反省。
11.B A
12.示例:(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蜂窝之大,马蜂之凶猛,令人产生畏惧之情。(2)运用“稳” “搜” “洒” “张开” “裹” “拔”等一系列动词,刻画出陈叔矫健的身姿,
突出他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
13.示例:陈叔是一个心地善良、工作负责、敢作敢为的人。
14.示例:表层含义:陈叔捅掉树上的马蜂窝。深层含义:陈叔因为捅马蜂窝违背了领导的意图,反而惹上麻烦,要回家反省。
15. (1)偏爱(2)所受的蒙蔽(3)议论(4)打猎(5)所以
16. (1)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出我过错的人,
得上等奖赏。(2)别人打猎得到猎物,而我打猎却得到贤士。
17.示例:邹忌善于劝谏,齐王虚心纳谏,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齐王。
18.示例:邹忌用的是曲谏 — —委婉规劝;郑龙用的是直谏— —尖锐批评。
【参考译文】赵简子外出打猎,命令郑龙射杀一名农夫: “以免让农夫惊动我将打猎的鸟。”郑龙说: “我们的先帝晋文公讨伐卫国的时候,不曾杀一个人;而您却在打猎的时候想射杀一个普通百姓,这是如虎狼般的行为。”赵简子(感慨地)说: “别人打猎得到猎物,而我打猎却得到贤士。所以说,爬树爬得越高的人越感到害怕,官职越高的人越感到危机,能不谨慎吗!”
19.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