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与平衡重难点
重难点一: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①酶与消化器官功能
②小肠的吸收
重难点二:血液循环系统
①血液在体循环与肺循环中的流向
②血液在循环中成分的变化
③循环中气体(O2 CO2)的变化
④输血与血型
重难点三: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肾脏与尿液)
①尿液成分变化
②肾脏病变问题
重难点一: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①三类大分子物质最终消化产物。
①淀粉 → 葡萄糖
②蛋白质 → 氨基酸
③脂肪 → 甘油与脂肪酸
②七大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③酶的催化和实验
酶的特点:多样性、高效性、专一性
酶的催化条件:温度、PH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一、选择题
1、“大头患儿”是由于出生后一直服用一种几乎不含蛋白质的劣质奶粉造成的,现已出现了头大、嘴小、脸肿的症状,就此因果关系,利用所学知识,找出错误的选项( D )
A.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B.人体的生长发育离不开蛋白质
C.组织细胞的更新离不开蛋白质
D.蛋白质还能被分解,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是最重要的供能物质
2、实验证明,维生素B1在140 ℃时还不至于被分解破坏。有人做馒头时爱加过量的碱,长此以往,容易患脚气病。这说明( B )
A. 高温会破坏维生素B1 B.碱能破坏维生素B1
C.面粉中缺乏维生素B1 D.患者吸收不到足够的维生素B1
3、某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测定花生种子所含能量”的实验,他们测得一粒花生种子充分燃烧后,锥形瓶中的50mL水从15℃升高到了35℃(1mL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J的热能)。这粒花生种子实际所含的能量最可能( D )
A.小于3150J B.等于3150J C.等于4200J D.大于4200J
【解析】 1mL水每升高1℃需吸收4.2J的热能,根据热能公式Q=cmΔT。花生种子燃烧释放的能量=4.2×50×(35-15)=4200J。所以花生种子实际所含的能量最可能大于4200J,因为花生种子燃烧释放的能量不能被水全部吸收,所以实际具有的能量应大于测量值。
4.图甲是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一定量的淀粉在少量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产生的麦芽糖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若图乙描述的反应过程中,在保证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前提下改变某一初始条件,则图乙中e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或d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时的时间)的位置可能会发生移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A. pH=a时,e点下移
B. 淀粉量增加时,e点上移
C. 温度升高时,d点右移
D. 酶的量减少时,d点右移
【解析】 pH为a时,酶的活性较低,淀粉分解速率较慢,e点不变,d点右移;淀粉量増加时,产生的麦芽糖量増加,e点上移;当温度升高时,淀粉分解速率变慢,d点右移,产物量不变,e点不变;酶的量减少时,淀粉分解速率变慢,d点右移。
二、填空和探究
5、下面是一份较为合理的早餐食谱:一块面包,一杯鲜牛奶、少量的蔬菜和水果,请分析回答:
(1)面包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其对人体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
(2)牛奶中含有大量的________?,青少年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它,除此之外牛奶中还含有丰富的钙和铁,如果儿童时期体内缺钙,易患________?病,如果缺铁,就会影响哪种血细胞功能的正常发挥?________?.
(3)人体进食后,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_____.直接参与营养物质吸收的血管是_______(选填字母)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4)进食水果时,对咀嚼运动起调节作用的是________?系统.
(5)淀粉消化后的最终产物是________?,它被吸收到血液后叫做血糖,血糖的浓度主要是由人体内哪种激素调节的?________?.
(6)早餐中的膳食纤维是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它们对人体有没有益处?________?.
(7)为什么说上述的早餐食谱较为合理?________?
【答案】(1)提供能量(2)蛋白质;佝偻;红细胞(3)小肠;C(4)神经
(5)葡萄糖;胰岛素(6)有(7)营养比较全面
6、丽水市云和县盛产板栗,下列是100克某品牌板栗的部分营养成分:
(1)食物中主要有七大类营养素,上表中没有涉及的营养素是水和膳食纤维。
(2)若该板栗中的钠元素以氯化钠的形式存在,则100克该板栗中氯化钠的质量为__11.7__毫克。
(3)假设食物的热量是由蛋白质、糖类、油脂提供的,蛋白质、糖类、油脂完全燃烧的热值为:蛋白质18千焦/克、糖类16.8千焦/克、油脂39.3千焦/克。若100克该板栗完全燃烧放出1016千焦热量,则该板栗中油脂的质量为__18.7__克。
(2)100克板栗中含有钠4.6毫克,所以氯化钠的质量m=11.7毫克
(3)蛋白质产生热量:Q1=18千焦/克×5.1克=91.8千焦
糖类产生热量:Q2=16.8千焦/克×11.3克=189.84千焦
则油脂产生热量:Q3=1016千焦-91.8千焦-189.84千焦=734.36千焦
油脂质量m≈18.7克
7.某兴趣小组在学习酶的知识后,又开展了酶专一性的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
材料一:淀粉和蔗糖都是大分子非还原性糖类,在相关酶的催化作用下被分解成葡萄糖。
材料二:葡萄糖属于还原性糖,它遇斐林试剂显砖红色。
【实验器材】 1%淀粉溶液、1%蔗糖溶液、淀粉酶溶液、蔗糖酶溶液、斐林试剂、若干试管等。
【实验过程】 (1)取两支相同试管,编号为甲、乙。
(2)实验分组及所加试液如表一。
(3)实验现象:甲、乙试管内均显砖红色。
表一
所加试液 甲 乙
1%淀粉溶液 3毫升
1%蔗糖溶液 3毫升
淀粉酶溶液 2毫升
蔗糖酶溶液 2毫升
斐林试剂 2毫升 2毫升
表二
所加试液 丙 丁
1%淀粉溶液 3毫升
1%蔗糖溶液 3毫升
淀粉酶溶液 2毫升
蔗糖酶溶液 2毫升
斐林试剂 2毫升 2毫升
【反思交流】 有同学认为比较甲、乙两组实验,还不能证明酶具有专一性,理由是没有形成对照实验(合理均可)。
【方案完善】 为补充证据,请你结合反思交流完成下列实验步骤的设计,并预测实验结果。
(1)另取两支相同试管,编号为丙、丁。
(2)实验分组如表二,请在表格中填写出应加试剂的名称及用量。
(3)预期实验现象:丙、丁试管内均不显砖红色。
【讨论分析】 (1)通过比较甲和丁两组实验,说明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2)……
【反思交流】对照实验要求遵循单一变量原则,除控制要探究的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且适宜。甲、乙两组实验具有两个变量,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淀粉酶溶液和蔗糖酶溶液,所以不能证明酶具有专一性。
【方案完善】要完善表一实验,即只要看淀粉酶能否分解蔗糖、蔗糖酶能否分解淀粉即可,据此设计补充实验。根据酶的专一性可知,丙、丁试管内均不显砖红色。
【讨论分析】要证明淀粉酶只能分解淀粉,可将甲和丁两组实验作对照。
重难点二:血液循环系统
①血液在体循环与肺循环中的流向
一般情况下,药物经注射后由体静脉进入血液,经上、下腔静脉流入器官右心房,而气体由肺泡进入肺静脉,再进入左心房,虽然都是外来物质进入体内,但它们在血液中炎症的输送路径是不同的
②血液在循环中成分的变化
1.血液流过各个器官,成分会发生变化。
2.血液流经肺部,二氧化碳含量减少,氧气含量增多;流经组织处毛细血管,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流经消化器官毛细血管营养物质增多;流经肾脏,尿素含量减少。
一、填空题
1、如图所示的曲线表示人体血液中某种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②为脑部毛细血管,则曲线代表的是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
B.若②为肺泡处的毛细血管,则曲线代表的是氧气的含量变化
C.若②为肾小管处的毛细血管,则曲线可代表尿素的含量变化
D.若②为小肠绒毛内毛细血管,则曲线可代表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
【解析】1、血液流经脑组织处毛细血管时,由于组织细胞里氧气的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多,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就扩散到组织细胞里,细胞里的二氧化碳就扩散到血液里,这样,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A错误;血液通过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由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二氧化碳较少的动脉血;因此如果③内流动脉血,①内流静脉血,B错误;肾小球的一端连着入球小动脉,另一端连着出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里都流动脉血;当血液经过肾小管处的毛细血管后,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尿素的含量会降低,C正确;如果曲线表示小肠绒毛内毛细血管,由于血液流经小肠后,吸收了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增加,D错误。答案选C
2、下图中长方形高度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组织处,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情况。试推测甲、乙、丙、丁四种组织中呼吸作用最旺盛的是( )
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2、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红细胞之所以呈红色,就是因为含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的特性: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是指在细胞的线粒体里,消耗氧气,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因此组织细胞处的氧气浓度低,因此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氧气和血红蛋白分离,导致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率下降,故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率越低,呼吸作用越旺盛.图中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率最低的是甲.因此呼吸作用最旺盛的是甲.
3、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中的成分往往发生某些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动脉血中尿素含量远比静脉血中的少
静脉血中的营养物质一定比动脉血中的少
动脉血中的含氧量不一定比静脉血中的含氧量高
D.血液流经肾小球后,每毫升血液中的红细胞含量增加
【解析】3、动脉血是指含氧量高,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颜色鲜红的血液;静脉血是指含氧量低,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颜色暗红的血液.因此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分是氧含量高低.
A、深静脉内流的是静脉血,是尿素含量最少的血液,动脉血中尿素含量远不一定比静脉血中的少.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小肠静脉内流的是静脉血,但是含营养物质最多.因此静脉血中的营养物质不一定比动脉血中的少.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动脉血中的含氧量一定比静脉血中的含氧量高.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血液流经肾小球后,由于通过肾小球过滤出去一部分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形成了原尿,导致血液中的血浆减少,因此每毫升血液中的红细胞含量增加.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和探究
4、一位同学的下肢受伤后发炎,在手腕处通过静脉注射药物进行治疗。试说出药物到达伤口炎症处所经过的路径。
。
药物通过上肢的静脉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再进入右心室,然后通过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进入左心房,再进入左心室,再由主动脉、下肢动脉送到下肢伤口处。
5.如图所示,图甲为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①~⑤表示生理过程,A、B代表系统或器官),图乙为心脏结构示意图(1~5表示与心脏相连的血管,6~9表示心脏的四个腔),a是可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淀粉经过①过程消化分解为物质a,a进入A系统随血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的过程中,经过图乙的途径是5→8→9→2→3→6→7→1(用数字和箭头表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不需要经过消化直接通过图甲②过程进入A系统的是水、无机盐、维生素等。
(2)人体进行图甲所示的过程④时,膈顶部__下降__(填“上升”或“下降”);氧气从肺泡进入组织细胞必须要依次经过哪些细胞?肺泡壁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红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
(3)心脏每跳动一次,心脏收缩和舒张各一次,当心房和心室舒张时,相关瓣膜的开闭情况是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
【解析】 图甲中,A是循环系统,B是肺,C是皮肤,①是消化,②是吸收,③是呼气,④是吸气,⑤是排出食物残渣;图乙中,1是主动脉,2是肺动脉,3是肺静脉,4是上腔静脉,5是下腔静脉,6是左心房,7是左心室,8是右心房,9是右心室。(1)淀粉经过①过程消化分解为葡萄糖(物质a),经小肠吸收进入血液,由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右心室,然后进入肺动脉进行肺循环,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到达左心室,再进入主动脉,经体循环到达组织细胞,所以经过的途径是:5→8→9→2→3→6→7→1。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必须在消化道内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吸收。(2)图甲所示的④过程为吸气过程,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氧气从肺泡进入组织细胞必须穿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壁,然后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由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最后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
6.如图所示为人体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其中A、B、C表示物质,①、②、③表示过程。请回答以下问题:
(1)食物所含的七大类营养成分中,不经过过程①直接进行过程②的有机物是________。
(2)如果某人早餐只喝了一杯原味纯牛奶,那么C的成分是________。
(3)复方丹参含片是一种含化剂,能自人体舌下黏膜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有效成份吸收完全、起效快,三分钟迅速解除胸闷、气短、心绞痛等症,在临床应用中适用于急救、治疗和保健。该含化剂最终通过________静脉进入心脏。
【答案】 (1)维生素(2)氨基酸(3)上腔静脉
③循环中气体(O2 CO2)的变化
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与肺池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1、如图为血液循环过程中某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若I代表肺泡处的毛细血管,Ⅲ代表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则该物质最可能是( )
?氧气?? ??B.?二氧化碳????
C.?养料??? ?D.?尿素
【解析】1、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中的氧含量增多,二氧化碳逐渐减少;当血液流经全身的毛细血管的时,由于组织细胞中氧的浓度比血液中氧浓度低。血红蛋白与氧迅速分离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通过组织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氧含量减少。综上所述B、C、D选项错误,只有A选项正确。
2.血液通过肺部血管时,二氧化碳含量发生变化,下列正确表示该变化的曲线图是( C )
A B C D
【解析】 肺动脉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缠绕在肺泡外,当血液通过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由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二氧化碳较少的动脉血。
3、如图表示人体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其中H为上肢动脉.能表示该图含义正确组合为( )
①A曲线代表氧气在血液中的变化
②B曲线代表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变化
③B曲线代表氧在血液中的变化
④I表示上肢静脉
⑤J表示上肢毛细血管
⑥I表示上肢毛细血管.
③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⑥ D.①②④⑤
【解析】2、H为上肢动脉,H内的血液是含氧丰富、含二氧化碳少的动脉血;上肢动脉中的血液流经上肢各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由于组织细胞不断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通过气体扩散,血液中氧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当血液流经上肢静脉时,不再发生气体交换.因而,I是上肢毛细血管,J是上肢静脉,A曲线代表氧气在血液中的变化,B曲线代表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变化.A、B、D三项不符合题意,C项符合题意.故选C.
4.如图所示曲线表示人体血液流经不同血管(H、I、J)时血液中氧或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其中H为肺动脉,则图中曲线和血管I分别表示( B )
A. 氧的浓度,肺静脉 B.氧的浓度,肺部毛细血管
C.二氧化碳的浓度,肺静脉 D.二氧化碳的浓度,肺部毛细血管
5.如图所示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 血管乙中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B. 气体c代表氧气,气体d代表二氧化碳
C. 与血管丙相比,血管甲的血液中含有更多的氧气
D. 血管丙中的血液进入心脏时最先进入右心房
【解析】 血液经过肺泡时,通过扩散作用,c(二氧化碳)进入肺泡,d(氧气)进入血液,因此血管丙中血液的含氧量大于血管甲中血液的含氧量,故B、C错误;血管丙为肺静脉,与左心房相连,血液最先进入左心房,故D错误。
6.如图所示为人体血液循环及气体交换的示意图。图中代表氧气的交换或运输方向;代表二氧化碳的交换或运输方向。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剧烈运动时,呼吸急促,心脏搏动显著加快,此时乙处单位体积血液中氧的含量比平静状态下__相同__(填“增高”“减小”或“相同”)。
(2)一氧化碳轻度中毒时,呼吸急促,心脏搏动显著加快,此时乙处单位体积血液中氧的含量比正常情况下__减小__(填“增高”“减小”或“相同”)。
(3)西藏拉萨市的海拔约3 600 m,浙江沿海平原地区的旅游者到了西藏拉萨,在平静状态下,心脏搏动显著加快,此时乙处单位体积血液中氧的含量比在浙江沿海平原地区平静状态下__减小__(填“增高”“减小”或“相同”)。
7.如图为人体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作答:
(1)图中所示血管为_______,与其他血管相比,管内血流速度最____。此血管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
(2)该血管中的营养物质主要由________(填某器官的名称)吸收进入血液。
(3)成熟的红细胞中________(填“有”或“无”)成形的细胞核。
(1)毛细血管 慢 进行物质交换 (2)小肠 (3)无
④输血与血型
血型分析
现有甲、乙、丙、丁4人,在ABO血型系统中,4人的血型各不相同.现用丙的血清给其他3人验血,只有乙、丁2人的红细胞起凝集反应,用丁的血清给其他3人验血,只有乙、丙2人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问乙的血型是( )
A. A型 B. B型 C. AB型 D. O型
【解析】1、从题干中可看出,4人的血型各不相同,AB型是万能受血者,O型是万能输血者,现用丙的血清给其他3人验血,只有乙、丁2人的红细胞起凝集反应,因此丙不是AB型也不是O型,乙丁不是O型;而乙的红细胞两次凝集说明乙的红细胞中有A凝集原与B凝集原,因此乙的血型是AB型;甲的红细胞两次都不凝集说明甲的红细胞中没有A凝集原与B凝集原,因此甲为O型.故乙为AB型血.
故选:C.
2.如图是人体心脏与血管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若血液由c向a流动,则该血管内流的是静脉血
B.若血液由a向c流动,则该血管是主动脉
C.若b处为抽血时针刺入部位,那么应该在a点扎上胶皮管
D.若受伤后鲜红的血液从b处喷涌而出,应马上按压c处止血
3.某病人因失血过多需要输血,经检验只能接受同型血,异型血都不适用,则此人的红细胞上和血清中所具有的凝集原和凝集素分别是( C )
A. 含B凝集原,含抗A凝集素 B.含A凝集原,含抗B凝集素
C.无凝集原,含抗A、抗B凝集素 D.含A、B凝集原,无凝集素
4.小王去测血型,将他的血滴入含有抗A 凝集素的液体中时,无凝集反应,但与含有抗B凝集素的液体发生了凝集反应,问小王的血型是(B)
A. A型 B. B型 C. AB型 D. O型
5、已知甲乙丙丁四人的血型各为ABO血型中的一种,现用A型血清检验,乙和丁的血液可被凝集;这四人的血液做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乙只能接受甲的血.据此可以推测出这四人的血型分别为( ).
A.A型 B型 O型 AB型 B.O型 A型 B型 AB型
C.O型 AB型 A型 B型 D.O型 B型 A型 AB型
【解析】D
用A型血清检验,乙和丁的血液可被凝集:乙和丁各为B型、AB型之一
这四人的血液做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乙只能接受甲的血:甲是O型,因为O型是万能供血者,乙是B型,B型的只能接受O型血
则丁是AB型,自然丙就是A型了
6.现代临床医学常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血细胞成分或血浆成分输入病人体内。对于血小板功能低下、贫血、大面积烧伤、创伤性失血的患者,应分别给他们输入( B )
A. 全血、红细胞、血浆、血小板 B.血小板、红细胞、血浆、全血
C.血浆、红细胞、全血、血小板 D.红细胞、全血、血浆、血小板
7、属于ABO血系的四个人,甲、乙、丙、丁四人去医院进行血型检查,经医生进行抽血检查,结果果分别如图所示,请根据医院的检查结果判断四人的血型.
?
甲是______血;乙是______血;丙是______血;丁是______血.
【解析】2、ABO血型的分型及其物质基础:ABO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存在的凝集原A与凝集原B的情况而将血液分为4型.凡红细胞只含A凝集原的,即称A型;如存在B凝集原的,称为B型;若A与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称为AB型;这两种凝集原都没有的,则称为O型.不同血型的人的血清中各含有不同的凝集素,即不含有对抗他自身红细胞凝集原的凝集素.在A型人的血清中,只含有抗B凝集素;B型人的血清中,只含有抗A凝集素;AB型人的血清中,不含凝集素;O型人的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
由题意:甲与A、B型都发生凝集反应,为AB型;乙与A型血发生凝集反应,但与B型血不发生凝集反应,为B型;丙与A型血不发生凝集反应,但与B型血发生凝集反应,为A型;丁与A、B型血都不发生凝集反应,为O型;
故答案为:AB;?B;?A;?O
8.甲、乙、丙、丁、戊5人同去旅游,途中发生意外,甲受伤失血过多,急需输血。下表是5人血型鉴定结果:(“+”表示发生凝集反应,“—”表示无凝集反应)
甲 乙 丙 丁 戊
抗A血清 - - + - +
抗B血清 + - + + -
(1)5人中,血型是A型的是__戊__,血型是B型的是__甲和丁__,血型是AB型的是__丙__,血型是O型的是__乙__。
(2)输血时,应首先考虑由__丁__将血液输给甲。如果上述首选者因特殊情况不能供血时,还可考虑由__乙__将血液输给甲,在ABO血型系统中这类血型的人被称为“全适供血者”。
重难点三: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肾脏与尿液)
①尿液成分变化
正常人血液、原尿、终尿成分比较:血液中含有葡萄糖、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原尿中含有葡萄糖,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终尿中不含葡萄糖、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1.人体每个肾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如图为一个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2]内流动的血液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B.[6]内流动的血液中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均较少
C.[4]内有血细胞、葡萄糖、尿素、水和无机盐等
D.[5]肾小管能重吸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
2.如图为某人肾单位内葡萄糖、尿素、蛋白质的含量变化曲线图,其中a、b、c表示组成肾单位的有关结构,那a、b、c、d内的液体及x、y、z曲线所代表的物质名称正确的是( D )
A.b内是原尿,y是蛋白质 B.c内是原尿,y是葡萄糖
C.a内是血液,z是葡萄糖 D.d内是尿液,x是尿素
3.我市部分中小学生享受国家免费提供的营养餐,营养餐中面包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关于淀粉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淀粉不能为人类提供能量
B.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是肾脏
C.正常尿液中一定含有a物质
D.淀粉的消化需要胃蛋白酶的参与
4.如图为血液流经人体某部位的示意图,图中a为血管。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C )
A.若X为小肠,则a内流动的是静脉血
B.若X为肺,则a内流动的是动脉血
C.若X为肾小球,则a为静脉
D.若X为心脏,则a为动脉
5、如图所示是血液流经肾形成尿液的过程中几种成分在各种液体中百分含量的变化,字母表示肾脏的有关结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甲、乙所示物质分别是蛋白质、葡萄糖、尿素中的哪一项?甲______;乙______.
(2)[B]______内的液体叫______.
(3)图中表示有重吸收功能的是[______]______.
【答案】(1)尿素;葡萄糖; ? ?(2)肾小囊腔;原尿??(3)C;肾小管
6、如图所示尿素在人体某结构内的浓度变化情况,请判断该结构是( B )
A.肾小球 B.肾小管 C.肾小囊腔 D.收集管
②肾脏病变问题
1、下表是某成年人血浆、原尿和尿液的部分成分及含量(克/100毫升)。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尿液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肾小球可能有炎症
B.尿液中不含葡萄糖是因为葡萄糖不能被滤过
C.尿液中尿素含量增高是因为水被重吸收
D.血浆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
【解析】选B
尿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若尿液中出现了蛋白质,可能是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不能滤过去的蛋白质,透过去了,若尿液中检测出葡萄糖,也可能是体内胰岛分泌的胰岛素不足导致的.
2、如图为人体某一部位的血液循环示意图,C代表某器官处的毛细血管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C表示人体肺部的毛细血管网,那么B代表的血管是肺动脉;流经C后,血液发生的变化是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或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氧气的含量增加)。
(2)如果流经C后,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明显增加,那么这时C代表的器官是__小肠__。
(3)如果C代表肾脏,那么当血液流经每一个肾单位时,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终尿。
(4)一位同学外出旅游时不慎被蛇咬伤,咬伤部位在手臂的C处,为防止蛇毒随血液经心脏扩散到全身,紧急处理时,应该用止血带扎住伤口的__m__(填“m”或“n”)端。
【解析】 (1)血液流动方向总是从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在肺部经过毛细血管后,血液中氧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减少。(2)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血液经过小肠的毛细血管后,血液中的营养物质会明显增加。(3)尿液的形成都要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4)被蛇咬伤,蛇毒先进入人体的静脉,为防止蛇毒快速扩散,故应在静脉的近心端用止血带扎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