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金刚石、石墨和C60-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同步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6.1.3金刚石、石墨和C60-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同步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11-20 10:43:22

文档简介


人教版化学九上6.1.3
金刚石、石墨和--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单项选择题
1.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这是因为(? ?)
A.纸的质量好 ?????????
B.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比较稳定
C.保存方法得当 ???????
D.碳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2.碳与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有关量的变化见右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 ? ??)
A.?(a-b)表示反应消耗的碳的质量???????
B.?(a-b)表示反应前后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C.??b表示生成的铜的质量??????
D.??b表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3.将按一定质量比混合的碳粉和氧化铜粉末加强热,图中表示该反应的数据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
A. X表示反应时间,Y表示剩余氧化铜粉末的质量
B. W表示反应时间,Q表示固体减少的质量
C. X表示参与反应的碳的质量,Y表示剩余氧化铜粉末的质量
D. W表示参与反应的碳的质量,Q表示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4.下列关于碳的化学性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碳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B.碳与O2反应可生成CO2也可生成CO
C.炽热的碳与CO2反应生成CO,这个反应需要吸热
D.碳在空气中燃烧时放出热量,是一种重要的能量
5.在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中不能与单质碳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CO B.CO2 C.O2 D.CuO
6.将装有黑色粉末的试管(试管内不含氧气)加强热后,有红色物质生成,同时产生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黑色粉末是(  )
A.氧化铜
B.木炭粉和二氧化锰
C.木炭粉
D.木炭粉和氧化铜
7.08北京奥运开幕式上舞蹈演员挥动墨棒绘制山水墨画,墨汁的主要成分为炭黑的粒子,以下对炭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炭黑具有滑腻感
B.炭黑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C.炭黑属于纯净物
D.右图实验可以生成炭黑
8.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化学性质的是(  )
A.用活性炭吸附冰箱中的异味
B.用干冰作人工降雨剂
C.用焦炭冶炼金属
D.用石墨制造电池电极
9.有关/的反应,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CuO具有氧化性 B. C发生了氧化反应 C. CuO被氧化 D. C具有还原性
10.下列有关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CuO具有氧化性 B. C发生了还原反应 C. 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D. 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不变
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1. B
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这是因为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比较稳定。
2. C
A、由反应方程式知,反应前固体是碳与氧化铜,反应后固体为铜,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b,固体质量的减少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A不符合题意; B、由A分析可知,减少的应该是二氧化碳的质量,B不符合题意; C、反应生成的固体是铜,则b表示的是生成的铜的质量,C符合题意; D、b是生成的铜的质量,不是二氧化碳的质量,D不符合题意.
3. D
A、随着反应进行,氧化铜质量不断减小,当氧化铜反应完毕,最后质量为0,故图示错误;
B、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进行,固体质量逐渐减小,反应完毕,不再改变,故图示错误;
C、随着碳质量增加,氧化铜的质量逐渐减少,最终为0,故图示错误;
D、随着碳质量增加,氧化铜不断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固体中铜元素质量分数不断增加,氧化铜反应完毕,不再改变,图示正确;
4. A
A、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说法错误.
B、碳与O2反应充分燃烧可生成CO2,不充分燃烧可生成CO,故选项说法正确.
C、炽热的碳与CO2反应生成CO,这个反应是吸热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D、碳在空气中燃烧时放出热量,是一种重要的能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5. A
A、碳和一氧化碳不能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符合题意.
B、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碳具有还原性,在高温下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6. D
A、氧化铜加热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故错误.
B、木炭粉和二氧化锰都是黑色粉末,它们的混合物加热生成锰(银白色)和二氧化碳气体,故选项错误.
C、木炭粉是黑色的,加热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会生成红色物质,故选项错误.
D、氧化铜和木炭粉都是黑色粉末,它们的混合物加热生成铜(红色)和二氧化碳气体,故选项正确.
7. C
A、炭黑具有滑腻感.故选项错误;
B、炭黑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故选项错误;
C、炭黑属于混合物.故选项正确;
D、右图实验可以生成炭黑.故选项错误.
8. C
A、活性炭可以吸附冰箱中的异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B、干冰可以用作人工降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C、焦炭可以冶炼金属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D、石墨可以制造电池电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9. C
A、氧化铜提供氧,发生了还原反应,具有氧化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碳夺取了含氧化合物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氧化铜失去了氧,发生了还原反应,被还原,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中,碳夺取了含氧化合物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具有还原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10. A
A、在反应中氧化铜失去了氧,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故A说法正确;
B、在反应中碳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生成了二氧化碳,发生了氧化反应.故B说法不正确;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都是-2价,没有改变,而铜、碳的化合价变化.故C说法不正确;
D、因为反应前无气体,而反应后有气体生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质量守恒,故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有变化,故D说法不正确
课件19张PPT。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授课:小Y老师 慕 课 联 盟 课 程 开 发 中 心 www.moocun.com[慕联教育同步课程] 课程编号:TS180110202010RH91060101YJ慕课联盟课程开发中心 www.moocun.com第6章第1节金刚石、石墨和C60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学 习 目 标1、了解碳的化学性质2、掌握碳与氧化物的反应3、碳与氧化物反应的实验注意事项欣 赏纸都变黄了,但字画却不褪色?想一想墨的主要成分是碳一、稳定性:
常温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碳单质的化学性质钻石恒久远 一颗永流传 1.使用木质电线杆或木桩时,常把埋在地下部分表面稍稍烤焦,为什么?在其表面形成炭层,经久耐用,利用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想 一 想2.为什么在常温下碳化学性质不活泼?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它要成为稳定结构,得4个或失4个电子都不容易,所以化学性质不活泼。二、可 燃 性C+O2===CO2点燃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木炭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是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表面发红,放热木炭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2C+O2===2CO点燃①能反应,C+CuO→Cu+CO2②能反应,C+CuO→Cu+CO③碳和氧化铜不反应
……三、碳跟某些氧化物反应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思考:对碳和氧化铜的反应,你能提出哪些假设?C+CuO澄清
石灰水1.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2.黑色的粉末变成光亮红色 现象:反应装置:固+固加热型铁丝网方程式: C+2CuO===2Cu+CO2↑高温注意事项:(1)酒精灯上加铁丝网是为了使火焰集中,从而提高温度。
(2)试管口略向下倾斜,试管口的导管不要伸入太长。
(3)实验完毕后,要先撤导管后熄灯。
(4)要待试管冷却后观察试管中物体。(1)木炭使氧化铜还原成铜,其具有还原性
(2)氧化铜使碳氧化成二氧化碳,其具有氧化性思考:在此反应中那种物质得氧?发生什么反应?具有什么性质?而另一种物质呢?失氧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氧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还原剂与氧化剂都是反应物。Fe2O3发生__________反应,有___________性,作________剂碳发生__________反应有___________性,作________剂氧化铁失去 变成 , 得到氧变成 。还原还原还原氧Fe碳氧化 氧化CO2氧化 新鲜动物血清C与CO2的反应C+CO2=2CO高温现象:黑色粉末消失
血液由深红色变成鲜红色2Fe2O3+3C===4Fe+3CO2?高温利用碳的还原性可以做什么用途呢?冶炼金属——把金属氧化物中的金属还原出来小 结下面关于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的说法中,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
A、黑色粉末无变化,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黑色粉逐渐变红色,石灰水无变化
C、黑色粉逐渐变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黑色粉末和澄清石灰水都变红色C小 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化学性质 ;
(2)可燃性(可用作燃料)
①木炭在氧气充足情况下燃烧
②木炭在氧气不足情况下燃烧
(3)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
①木炭还原氧化铜

②木炭还原二氧化碳稳定C+O2 = CO2点燃2C+O2 = 2CO点燃C+2CuO = 2Cu+CO2↑高温C+ CO2 = 2CO高温慕联提示
亲爱的同学,课后请做一下习题测试,假如达到90分以上,就说明你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有关情况将记录在你的学习记录上,亲爱的同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