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上6.2.1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原料的选择
单项选择题
1.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盐酸制备CO2.下列措施可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
A.降低反应温度
B.用稀硫酸代替盐酸
C.粉碎大理石
D.加水稀释盐酸
2.下列各组物质中,最适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是 ( )
A.大理石与稀硫酸
B.石灰石与稀盐酸
C.木炭与空气
D.碳酸钠与稀盐酸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试剂是( )
A.纯净的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
B.大理石与稀硫酸
C.碳酸钠粉末与浓盐酸
D.大理石块与稀盐酸
4.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最好选用( )
A.碳酸钠粉末和稀硫酸
B.石灰石和稀硫酸
C.石灰石和稀盐酸
D.大理石和浓盐酸
5.取几粒石灰石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几毫升酸溶液,开始时有气泡产生,一会儿后就不再产生气泡,可能的原因是( )
A.装置漏气
B.加入的是稀盐酸
C.加入的稀硫酸
D.生成的气体被酸溶液溶解了
6.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可选择的药品是( ???)
A.碳酸钠粉末与浓盐酸
B.块状石灰石与稀硫酸
C.石灰石
D.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
7.下列反应都能生成二氧化碳:
①人和动物的呼吸作用
②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③蜡烛燃烧
④碳和氧化铜反应
⑤石灰石(块状)与硫酸
⑥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
⑦石灰石(块状)与浓盐酸
⑧石灰石(块状)与稀盐酸
其中可用于实验室制CO2的是( ??)
A.⑥⑧
B.⑧
C.⑥⑦⑧ ????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8.两份质量相同的碳酸钙,一份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一份充分煅烧,它们所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
A.一样多??
B.充分煅烧生成的CO2多
C.与盐酸反应放出的CO2多
D.很难确定
9.实验表明,不能用块状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而能用大理石粉末与稀硫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由此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A.能发生反应的物质之间是否发生反应,与反应条件有关
B.反应物之间接触面积越大,越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C.块状大理石与大理石粉末的化学性质不同
D.块状大理石与大理石粉末的组成不同
10.集气瓶被誉为“万能瓶”,如下图装置是其中的一种。当被收集的气体从a口进入时,瓶内空气从b口排出,相当于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现若将被收集的气体从b口进入,则它可收集的气体为( )
①H2;②O2;③CO2
A.只有①
B.只有①和②
C.只有③
D.①②③均可
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1. C
解析:A、降低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减少,反应速度减慢,故错误;
B、用稀硫酸代替盐酸,生成难容的硫酸钙,使反应减慢,故错误;
C、粉碎大理石,增大了接触面积,反应速度加快,故正确;
D、加水稀释盐酸,使盐酸的浓度降低,反应速度减慢,故错误;
2. B
解析:A、大理石与稀硫酸,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硫酸钙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故选项错误.
B、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反应速度适中,操作安全方便,便于收集,适合于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故选项正确.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操作繁琐,不易收集到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故选项错误.
D、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速率太快,不便于收集,故选项错误.
3. D
解析:A、纯净的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度太快,来不及收集,故A不正确;
B、稀硫酸和大理石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的硫酸钙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阻碍反应进一步进行,故B不正确;
C、浓盐酸有极强的挥发性,会使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不纯,且碳酸钠粉末与浓盐酸反应速度太快,来不及收集,故C不正确;
D、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速度适中,操作安全方便,便于收集,故D正确.
4. C
解析:A、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速率太快,不易收集;故A不正确;
B、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能生成微溶物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进行,不利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故B不正确;
C、石灰石与稀盐酸只在石灰石表面接触,面积较小,生成二氧化碳速度较慢,便于收集,是最好选用的药品;故C正确;
D、大理石和浓盐酸反应,但应考虑浓盐酸的挥发性,制取的二氧化碳不纯,故D不正确.
5. C
解析:A、气体只要不溶于液体,就会冒出气体;二氧化碳不溶于水,所以只要有气体,一定会冒出,所以和漏气没有关系.故A错误.
B、加入盐酸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故B错误.
C、加入硫酸是不正确的,这个是实验的一个常见错误.主要是因为硫酸钙附着在固体表面阻碍反应的进一步进行.故C正确.
D、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本身就是酸性气体,所以二氧化碳不溶于酸.故D错误.
D
解析:
/
7. B
解析:①人和动物的呼吸作用中,产生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不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②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不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③蜡烛的燃烧生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④碳与氧化铜反应可能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也可能生成铜和一氧化碳,不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⑤石灰石(块状)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是一种微溶于水的物质,会附着在石灰石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不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⑥碳酸钙粉末与浓盐酸反应时速率太快,不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⑦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浓盐酸易挥发,从而使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不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⑧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速率适中,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A
解析:CaCO3+2HCl===CaCl2+CO2↑+H2O,CaCO3/CaO+CO2↑,根据反应前后碳原子质量守恒,可知答案选A。
9. B
解析:A、两个对比实验中,不同的变量是大理石颗粒的大小不同,反应条件是相同的,故不能得出相关结论,错误;B、根据“不能用块状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而能用大理石粉末与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说明反应物之间接触面积越大,越有利于反应的进行,正确;C、块状大理石与粉末状大理石,只是颗粒大小不同,即物理性质不同,但它们是同种物质,故化学性质相同,错误;D、块状大理石与粉末大理石是同一种物质,故其组成相同,错误。故选B
10. A
解析:从b口进入收集气体,相当于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只有H2。
课件12张PPT。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授课:小Y老师慕 课 联 盟 课 程 开 发 中 心 www.moocun.com[慕联教育同步课程] 课程编号:TS180110202010RH910602YJ慕课联盟课程开发中心 www.moocun.com第6章第2节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原料的选择学 习 目 标1、了解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
2、学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选择合适的药品。联系所学知识和日常生活,列举你所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与同学交流: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蜡烛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 木炭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可产生二氧化碳 …………石灰石高温分解原料选择的原则1.制得的气体要纯净
2.反应速率要适中
3.操作安全方便
4.便于收集探究实验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选择可供选择的原料: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碳酸钠(Na2CO3)、稀盐酸(HCl)、稀硫酸(H2SO4)
可供选择的仪器:小试管、药匙。
探究方法:结论: 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剧烈 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剧烈 反应速率太快,不易收集 反应速率太快,不易收集 产生气泡速率比较适中 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剧烈 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剧烈 反应速率太快,不易收集 开始反应有气泡,一会儿就无气泡产生 反应一会儿就停止反应速率太快,不易收集 实验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1.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O3)与稀盐酸
2.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CO3
H2CO3====H2O+CO2↑
总反应为:CaCO3+2HCl====CaCl2+H2O+CO2↑ 实验总结:1.如果我把稀盐酸换成浓盐酸来制取CO2有何缺点? 浓盐酸易挥发,使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氯化氢气体,导致不纯。 2.如果我把块状石灰石粉碎成粉末,再跟稀盐酸反应制取CO2是否效果一样呢? 碳酸钙粉末跟稀盐酸反应也能生成CO2,但因为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增大了很多,反应速度加快,不利于收集,因此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CO2 气体。 不能用。因为反应开始后生成了微溶于水的硫酸钙薄膜,附着在石灰石的表面,使里面的石灰石不能接触到稀硫酸,阻止反应继续进行。3.稀硫酸也是酸,但为何与石灰石反应时刚开始反应就停止了呢?反应方程式:CaCO3+H2SO4==CaSO4+H20+CO2↑随 堂 练 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合适原料是( )
A.石灰石与浓盐酸 B.石灰石与稀盐酸
C.碳酸钠与稀盐酸 D.石灰石与稀硫酸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导致二氧化碳不纯,故选项错误;
B、在常温下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产生气体的速度适中,好收集.故选项正确;
C、碳酸钠是白色粉末,与稀盐酸反应时速度太快,不利于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故选项错误;
D、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时,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阻碍反应的进行,故选项错误;B小 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O3)与稀盐酸CaCO3+2HCl====CaCl2+H2O+CO2↑原料选择的原则1.制得的气体要纯净
2.反应速率要适中
3.操作安全方便
4.便于收集慕联提示
亲爱的同学,课后请做一下习题测试,假如达到90分以上,就说明你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有关情况将记录在你的学习记录上,亲爱的同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