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19 17:57:55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目录淝水之战壹北魏孝文帝改革贰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叁(交往中的冲突)383年前秦与东晋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以少胜多秦军大败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有关成语作战双方特 点结 果影 响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
不能统一江南,反而被东晋打
败,这究竟是为什么?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长途跋涉以逸待劳(1)北魏的建立439年(2)北魏统一北方:4世纪后期鲜卑族 平城(今山西大同)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迁都后产生了什么影响?原因影响北魏都城平城,那里出产的粮食不能满
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孝 文 帝 迁 都假如你是孝文帝,在迁都后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呢?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拓跋改为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找一找:语言:服饰:姓氏:婚姻:政治:说汉语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胡服陶俑图汉服陶俑图穿汉服 改汉姓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妃嫔,鼓励鲜卑族与门第相当的汉族通婚,又下令五个皇弟分别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通汉婚 孝文帝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民族交融是时代的主流(交融中的发展)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成为农业居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北魏骑兵俑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就座方式: “席地而坐”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汉人胡食 胡人汉服汉人胡服民族的融合 根据上述图片及其所学,请你谈谈对魏晋时期民族关系的理解?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北魏陶俑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什么影响?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促进民
族交融迁都洛阳前秦衰败北魏统一本课小结1.成语故事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以下成语的来历与淝水之战无关的是(  )
A.投鞭断流
B.退避三舍
C.草木皆兵
D.风声鹤唳
随堂练习B2.一位西域商人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
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
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
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D3.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实现黄河流域的统一 B.为统一全国作好准备 C.促进民族融合 D.抑制佛教发展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