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17 古诗三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集体备课)17 古诗三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19 17:4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
主备:三年级语文教研组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13个生字,会读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诵古诗。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出示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么美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二、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课文,出示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三、识字写字1.理解词语,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2.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3.组内合作识字:互读、互听、正音。4.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1)按照字的结构划分识记生字;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
断:左边的竖折,竖长折短;“米”稍小。 楚:上边“林”要扁,两个捺都变为点;下边的横带钩,“人”撇短捺要长。四、品读释疑 1.课件出示原诗;诗意: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2.课文整体感知诗的前两句: 诗中“断、开、流、回”用的很好,“开”展现了楚江不可阻挡的气势; “回”既映衬出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江流的雄姿。由“开”到“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长江流经天门时的壮观景象生动逼真、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作者站在船上看到了碧绿的江水、青色的大山、红色的太阳。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诗的后两句: “孤帆一片日边来”点出“望”的立脚点。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而是站在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上望的。“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3.《望天门山》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望的?(串珠问题1)明确:《望天门山》描写了:楚江、青山、碧水、白帆和红花日,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的。4.仿写:李白写山水的诗句还有哪些?(1)同学们畅所欲言(2)课件出示示例: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5.课文主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核心问题)示例:《望天门山》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五、本课小结《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点拨:背诵课文,一定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的最好。默写一定要注意写完整,包括题目、作者、内容、标点符号。教学板书 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课件出示作者简介及西湖的介绍,引入诗的讲解。二、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课文,出示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三、识字写字1.课件出示本课需要识记的生字。2.理解词语,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3.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4.组内合作识字:互读、互听、正音。5.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1)按照字的结构划分识记生字;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
饮:右边横钩比左边的稍长,左边的竖提要在撇的上边止笔。初:衤上点靠右,横撇起笔稍向上拉、撇要长,右边中间有短撇和点并相连。四、品读释疑 1.课件出示原诗;诗意: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2.课文整体感知诗的前两句: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作者选择了晴天和雨天两处特色,将“西湖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西湖比作西施。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3.《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了西湖上的几处画面,各是什么样的?(串珠问题2)明确:《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时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雨天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4.课文主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核心问题)示例:《饮湖上初晴后雨》抓住了夏季西湖时晴时雨的风光,以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惟妙惟肖地勾画了西湖的美景。五、本课小结《饮湖上初晴后雨》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让我们在诵读过程中激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六、布置作业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诗人认为西湖和西子有哪些相似之处?点拨:注意抓住西湖和西子的特点。参考答案:这是一个比喻句,把西湖比作西子。西湖和西子之间,除了从字面上同有一个 “西”字外,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教学板书第三课时一、激趣导入课件出示作者简介,引入诗的讲解。二、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课文,出示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三、识字写字1.课件出示本课需要识记的生字。2.理解词语,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3.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4.组内合作识字:互读、互听、正音。5.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1)按照字的结构划分识记生字;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
镜:两边都要写窄,竟字三部分都要扁,中间是日不是口。磨:整体要写紧凑,广字要宽,下边的林和石要写扁。四、品读释疑 1.课件出示原诗;诗意: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2.课文整体感知诗的前两句:第一句中的“和”字用的非常巧妙,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色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合画面。诗的后两句:最后一句是比喻句,作者把洞庭湖比作银盘,把君山岛比作青螺。作者从“望”字入手,近望到“水月交融”、“湖平如镜”;远望到“洞庭山水”、“犹如青螺”。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3.《望洞庭》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又是怎么望的?(串珠问题3)(1)同学们畅所欲言; (2)教师明确:《望洞庭》作者站在远处看到了:湖光、秋月、洞庭湖、君山岛,是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看的。4.课文主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核心问题)示例:《望洞庭》描写了秋夜皎洁明月下的洞庭湖的波光与月色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五、本课小结《望洞庭》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洞庭湖的美。在体会古诗感情的同时,我还学习了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的方法。六、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七、布置作业1.《望天门山》《望洞庭》都是作者从不同视角描写天门山和洞庭湖的,查阅资料,了解两位诗人的写作风格,说说它们有什么区别?明确:两首诗都是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观察的,《望天门山》格调高绝,气象阔大,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望洞庭》诗人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点拨:我们可以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参考答案:(1)两岸对峙的青山渐渐出现,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2)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得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教学板书 复备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