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归有光及相关文学常识。
2、准确掌握“志、胜、乳、兹、比、凡、殆、制”八个实词,并归纳积累“当、始、归、过”四个实词的义项及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3、品味文章当中蕴含的“喜”与“悲”,学习作者借助平常之语抓住生活琐事以细节来抒写感情的写作技巧。
【重点】
1、归纳整理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学习掌握作者借助平常之语抓住生活琐事以细节来抒写感情的写作技巧。
【难点】
阅读课文删减部分,探究删减得当否。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
阅读《归有光传》,完成文后题目。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①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②。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③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史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④,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明世,进士为令无迁悴⑤者,名为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大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述,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
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⑥,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选自《明史》卷二八七,有删改)
【注释】:①昆山,今属江苏。②古教化,指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治,治理。③刺刺,形容尖细的声音。④击断,即争执,一说决断。⑤迁悴,指晋升副职。⑥制举义,特种经学研究。谌,造诣。一说深厚。
1. 对加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听讼:审理案件)
B.断讫遣去,不具狱(具狱:关进监狱)
C.有光力相抵排(抵排:分庭抗礼)
D.目为妄庸巨子(妄庸:狂妄平庸)
2.加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大吏多恶之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进士为令无迁悴者 /死者长已矣
C.为之赞曰 /为之奈何
D.久而自伤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反映归有光“行己意”的一组是
①用古教化为治。②断讫遣去,不具狱。③辄寝阁不行。④留掌内阁制敕房。
⑤目为妄庸巨子。⑥其推重如此。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②③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通晓了“五经”、“三史”等书,嘉靖十九年考取举人后又考了八年都没有中进士,便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边读书边讲学。
B.归有光任长兴知县时,一意按自己的见解处事,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后来把他调作顺德通判,专管马政,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
C.王世贞为文坛盟主,尽管归有光曾公开攻击他,把他看作徒有虚名的人。可世贞还是推崇归有光,称赞他:“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
D.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世人将“归、胡”并称
5.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⑴大史令不便,辄寝阁不行。
⑵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
二、题解
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至于其得名的由来,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含有怀宗追远之意。一说言其窄小,如项颈之间。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三、研读课文:请用红色笔在原文中圈注重点的文言词语,并在空白处解释。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始皇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隆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
注释:皆书满架,借,①借来的。②通“藉”,狼藉,错乱摆放。③积。④倚靠,摆放。⑤借助。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重点实词(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项脊轩志 (2)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3)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4)迨诸父异爨
(5)妪,先大母婢也, (6)某所,而母立于兹。
(7)比去,以手阖门 (8)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9)余扃牖而居 (10)轩凡四遭火
(11)得不毁,殆有神护着 (12)其制稍异于前
(1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二) 通假字(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含义)
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 一词多义(解释句子中所含实词的意义)
(1) 当:以当南日 他日汝当用之
(2) 始: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3)归:后五年,吾妻来归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4)过 大母过余 日过午已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过大孤山小孤山
(四) 词类活用(找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
1、雨泽下注 2、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3、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五)古今异义词
1、室仅方丈 古义: 今义:
2、三五之夜 古义: 今义:
3、凡再变矣 古义: 今义:
(六)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特殊句式,并翻译)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五、思想艺术探究
1、《项脊轩志》 “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请找出本文的线索,分析第二段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2、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正确运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文章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就应该学会对细节进行描写。描写的目的是要达到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本文就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
请概括课文中描绘了哪几幅图景,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从细节描写的角度品味情感。
图景 细节语句 情感
3、作者在怀念母亲、祖母、妻子时所着笔墨不同,抒情方式也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处理?请简要分析。
4、阅读课文被删节部分,你认为这一部分内容是否应该删掉?
楷体字为课文删减部分:
……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始皇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隆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
以下是几种赞成删掉该部分的理由:
“作者十分笃念封建家庭的伦常关系和热中于功名利禄,在生活情趣之中也就充溢着十分迂腐的思想。”
“这一段议论是正文的最后一部分,作者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于议论中夹以感叹之词,内容虽不足取,但也和盘托出自己生不得志的感慨。”
“ 本这段文字只是作者的感慨,虽然也紧扣小轩,但和整体内容略有不同,抒发的情感也和全文不一致,故被删去。”
六、课堂演练
作家李准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本文就是使用了细节描写这种高超的传情艺术,才使得文章读来字字出肺腑,句句断肝肠,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听琴会有共鸣,读书会有同感。在阅读课文时,相信你一定从中寻找到了共同的生命体验,眼前也会浮现出与自己相关的种种往事,那么,请你试着用文字来记录下内心的感受。
要求:写亲情或友情,注重借琐事,抓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细节描写来传情。(100字左右)
片段示例:
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日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袁枚《祭妹文》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朱自清《背影》
【课后练习】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迨诸父异爨 迨:等到 B. 先妣抚之甚厚 抚:抚养
C.而母立于兹 而:你的 D.比去,以手阖门 阖:关闭
2.下列两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儿之成,则可待乎 他日汝当用之
② 娘以指叩门扉曰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3.下列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B.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C.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D.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4.能够表现祖母对孙子的关怀期盼的一组句子是( )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儿寒乎?欲食乎 ③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④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5.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辈们分家以后,庭院变迁,家境日趋没落,这些营造出了“悲”的情境。
B.作者对往事的追忆中,隐含着辜负亲人抚育和期望的痛心,深化了“悲”的内容。
C.祖母看望和勉励孙儿的场面描写,生动贴切地表现了祖母对孙儿的疼爱与关怀。
D.作者善于即景抒情,把真切强烈地感情融入生动的景物和场面描写之中。
【课外链接】
一、归有光作品选读:
寒花葬志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震川先生文集》
[注释]:1、寒花:婢女的名字。 2、魏孺人:作者的妻子魏氏。孺人,明清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3、媵((yìng)):古代随嫁的男女都称为媵。这里指随嫁的女子。4、虚丘:古虚丘邑在今山东省境内。这里的“虚丘”似应为“丘虚”,指荒地。另一说:“丘虚”地名,在昆山县。5、爇 (ruò):点燃。 6、荸 (bí)荠 (jì)。 7、瓯ōu:小瓦盆。8、奄忽(yǎn hū):形容时间过得快。
先妣事略
阅读《先妣事略》,完成文后题目。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又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母寝也,伤哉!
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赀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②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纑③,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为团,累累曝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漉然④。遇僮仆有恩,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至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痾⑤: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震川先生文集》
[注释]:①孺人:明代七品官之妻的封号。 ②姁[qú]姁:和蔼亲切。 ③缉纑(lú):搓麻线。缉,析麻搓接成线;纑,麻缕。④漉然:犹肃然。 ⑤羊狗之痾[ē]:由家畜传染的疾病。痾,同“疴”。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盼)
B.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延请)
C.率人人得食(大都)
D.大姊归王三接(女子出嫁)
2.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以二子肖母也//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期而生有光//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C.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
D.世乃有无母之人//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
3.下面的内容,全部能说明母亲具有勤于操劳品德的一组是( )
①大者攀衣,小者乳抱 ②之吴家桥,则治木棉 ③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 ④入城,则缉纑 ⑤室靡弃物,家无闲人 ⑥户内洒然 ⑦率人人得食
A.①③⑤⑥ B.②④⑥⑦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4.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先妣事略》的一项是( )
A.“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
B.“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从侧面道出了母亲的为人宽厚。
C.“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这一笔道出了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
D.“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中“余则茫然矣”道出了自己当时因年幼,对母亲事迹记忆不多的痛苦心情。
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遇僮仆有恩,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2分)
(2)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二、历代名人对归有光的评价:
【明?王锡爵】“……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dá,愁苦)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清?黄宗羲】“余读震川文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读之)使人欲涕。”
【清?钱谦益】“虽欧公复生,何以过此?以震川追配唐宋大家,其于介甫子由,殆有过之,而与古人参会于毫芒杪忽之间也。士生于斯世,尚能知宋元大家之文,可以与两汉同流,不为王李所澌灭。震川之功,岂不伟哉!”
【清?方苞】“其尤善者,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
【清?王鸣盛】“明自永、宣以下,尚台阁体;化、治以下,尚伪秦、汉;天下无真文章者百数十年。震川归氏起于吾郡,以妙远不测之旨,发其淡宕不收之音,扫太阁之肤庸,斥伪体之恶浊,而于唐宋七大家及浙东道学体,又不相沿袭,盖文之超绝者也。”
【近代?林纾】“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三、唐宋派
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文学流派,以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习唐宋文,变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模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古代文化常识
(1)记、表、书、志 古代的四种常见文体名。“记”,即记载事物的书籍和文章,如《醉翁亭记》。又为古时公文的一种,如奏记、笺记等。 “表”为采用表格形式编纂的著述。如《史记》中有《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等。又为古代奏章的一种,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等。 “书”即信函,如手书、家书等,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据《史记 ·礼书》司马贞索引 ,书又为“五经六籍总名”。 “志”,记事的书或文章,如地方志、墓志、《三国志》等。也有“记”的意思,是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记、表、书、志”都属于古代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其共同特点是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
(2)古时对年龄的称谓
襁褓(qiǎng bǎo):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二、三岁的儿童。 总角、垂髫:幼年儿童。 豆蔻:女子十三岁。 及笄(jī):女子十五岁。 束发:男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知命: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 耆老:(qí lǎo)六十曰耆,七十曰老,指六七十岁的老人。 古稀:七十岁。 杖朝:八十岁。耄耋(mào dié):八十至九十岁。鲐背(táibèi)九十岁。期(jī)颐:一百岁
附教师参考内容:
一、作者介绍:
归有光正德元年十二月二十四(即公元1507年1月6日)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后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安亭,读书讲学,作《冠礼》、《宗法》二书。从学的常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他考察三江古迹,认为太湖入海的道路,只有吴淞江,而吴淞江狭窄,潮泥填淤,渐渐地就堙塞,只要合力浚治,使太湖的水向东流,其他的水道就可不劳而治,为此写了《三吴水利录》后来,海瑞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时,许多方面均采用了他的建议。
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他60岁始成进士,授湖州长兴县(今浙江长兴县)知县。他重视教化,治政廉明。每逢处理诉讼事宜,务明事实真相。当时长兴县内盗贼极多,官府乱抓一批无辜者,他用计擒获盗首,使狱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获释。因得罪豪门与上司,调任顺德(河北邢台)通判,专门管辖马政。由大学士高拱、赵贞吉推荐,于隆庆四年(1570)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正月十三(即公元1571年2月7日)卒于南京,年六十六岁。 葬于昆山城东南门内金潼里(今邮电局附近)。今昆山归有光墓,为旅游景点一。
富藏书。其父在成化初,已筑书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名为“世美堂”。他又多方寻找采购。夫人王氏,亦极喜藏书,听说有零册散编,则令女仆访求,置书达数千卷。声称平生无它嗜,独好书籍,以冶性情。藏书印有“世美堂印”、“世美堂琅玡王氏珍玩”、“一往情深”、“魏国文正公二十二代女”等。编辑有《诸子汇函》,上自周代的鬻熊《鬻子》,下自当代的宋濂《龙门子》,共94家著作,是明末以前收录子部书最多的一部丛书。
归有光初娶魏氏,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魏氏去世,归有光续娶安亭望族之女王氏。归有光长子归子孝于1548年染病而亡,年仅16岁,归有光为他作了《思子亭记》以表哀思。归有光另有子归子祜、归子宁,参与整理归氏遗文。五子归子慕为万历十九年(1591年)举人,两次被逐,隐居江村,死后赠翰林待诏。孙归昌世,归庄之父,为著名篆刻家、书画家、文学家,与李流芳、王志坚合称昆山三才子。曾孙归庄,为明末书画名家,明亡后曾于昆山起兵抗清,事败隐居,拒不事清,晚年致力整理归有光全集。
归有光散文的艺术特色:
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如代表作《项脊轩志》,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并抒发了人亡物在、世事沧桑的感触。所回忆者人各一事,均属家庭琐事,但极富有人情味。
②注重细节,刻绘生动。如《项脊轩志》写景,发扬了唐宋文的优良传统,确非前后七子所及。
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他的散文名作,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女二二圹志》等,均未超过千字。《寒花葬志》为悼念夭殇小婢而作,全文共112字,但以两个细节勾勒婢女形象,写出庭闱人情,极为凝炼。
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如《宝界山居记》由太湖风景写到宝界山居,又对比唐代王维之辋川别墅,并对王维发了议论。《菊窗记》,从洪氏之居的地势、风景写到古人仲长统与陶渊明,夹叙夹议,跌宕多姿。
二、参考答案
1、《归有光传》BDDC(1)上级命令不切合实际,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2)王世贞心里很不痛快,但后来也从心里敬佩归有光。
2、《项脊轩志》BCCCB
3、《先妣事略》ABCB(1)待佣人很好,即使受到棍打条抽,佣人也不会在背后说坏话。(2)母亲半夜叫我低声诵读《孝经》,如果读熟了,没有一字差错,母亲就高兴。
三、项脊轩所承载的五重情感:
第一,项脊轩不仅是作者出仕前安身立命之处,而且是体验读书欢欣的“华屋”。
项脊轩原名并不叫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这间“百年老屋”开始也不是做书斋用的,在“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之前,它不过是普通一“室”:“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家有老妪。尝居于此”。作者的“束发”就读其中,不仅使陋“室”生辉:“余稍为修葺……室始洞然”,而且“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檐,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大有“斯是陋室,唯我独馨”之自慰。
第二,项脊轩更是祖母托付中兴家室,而作者萌志自许,参省乎己,明志知耻的地方。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日:“……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日:“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正是祖母的托付与激励,才使得沉浸在“偃仰啸歌”中。乐而忘忧的“我”。反思自省,于是才有了“项脊轩日”一段深刻的自警。
项脊生日:“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第三。项脊轩乃先祖荫庇之居,神佑之所。
文中“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一句一带而过,似不经意。亦无关文旨,实则通过对劫后余生之侥幸的追忆与回味,给作者积极的心理暗示和自我期待:“轩凡四遭火,得不焚”原来是归氏先祖的在天之灵对这百年老屋的护佑。自然也是对“承先人志”、肩负中兴家族使命之后辈的护佑。 ’
第四,项脊轩是作者美好爱情的见证。
作者在13年后续作的短短一段中,三叙亡妻存项脊轩中的往事: 、
①“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回忆前事大有“何当共剪西窗烛”、物是人非之哀。
②“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日:‘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追忆故人,音容宛在。
③“庭有批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睹物思人,诚有“昔年杨柳。依依汉南,今望遥落。凄怆江堂”之哀。
第五,项脊轩是家道中衰,亲情疏离,百事哀怜,不堪回首,却不能不面对的物证。
在追叙作者沉浸在项脊轩的欢愉之情后,当读者还置身子其所营造的氛围,流连忘返的时侯,作者已经在“然余居于此。……。亦多可悲”的提示下,开启了另一扇回忆之门。这“多可悲”中之一是“诸父异爨”,原来中通南北。整体的一个庭院,里里外外“多置小门”,隔墙到处都是,“东犬西吠,……,鸡栖于厅”,且“庭中始为篱,凡再变。已为墙”,就这样,曾几何时的大家变成了小户,原来相亲相怜、其乐融融的亲情为墙垒森严的此疆彼界所替代,真是不思而哀的往事。之二是老妪回忆先妣居中生活时,孤儿寡母,饥寒交迫,闻之椎心的情形。之三是自己饱受压抑,少年失欢,“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的压抑与苦闷。
正是这多重的情感负载,使得项脊轩成为作者追怀往事的不可多得、无可替代的记忆之物。
四、质疑高中语文课本中对《项脊轩志》的删节
目前几乎所有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都有删节,使完璧有缺,殊为遗憾,尽管编者各有说法,但我认为难以使人信服。先把删节部分补出如下: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归有光早慧且苦学,九岁即能文,这在以文取士的科举时代无疑成为家族振兴的希望所在。他本人家族观念极强,家族的离析、家道的衰落让他痛心不已,祖母的持笏勉励更让他感到自己对于家族振兴所肩负的责任之重大。这个“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有志青年,在生活刚刚展开,前途未可限量的时候,身处斗室,豪气干云,将自己与被重视或重用之前寂寂无名的寡妇清、诸葛亮相比,足见他对自己的人生欺许之高;而作者谓自己在败屋之中“扬眉瞬目”“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之说,我以为决非自嘲,相反,更像在讽刺视他为井底之蛙者“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时人不识凌云木”。
这一部分既是对前文祖母所表达的殷切期望的呼应,也是作者的自伤自励,感情内涵很复杂。不唯写家事之感,亦寓有功业之慨。
联系归有光著此文之后的经历,我们看到,满怀豪情壮志的他,参加科举考试却并不顺利。二十岁中秀才后,直到三十五岁才考中举人,而这之后连续八次考进士不第,花甲方中进士,官止七品县令,而且他五年之后就去世了。科场上春种万颗籽,秋收一粒粟,仕途上孜孜以求的成绩与他祖母对他日后做京官“执笏上朝”光祖耀宗的期望相去甚远,与他少年抱负落差巨大,强烈的挫折感、失落感自不待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在书斋之中消磨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自雄自壮,但毕竟底气不足。下文中只从容絮叨夫妻恩爱往事,并无一字提及壮志未酬的难堪和失落,但仕途失意带来的心理阴影依然是笼罩全篇的。此处之所以不明言,若非刻意回避就是欲说还休,这复杂的情感氤氲在平淡如水的叙述中,恰似溶入水中的盐,觉其味而不见其形。但如果抽掉了这一节,下文的那种无言的失意颓唐之感就不复存在了。
由此可见,这一段文字,承接上文的祖母之望,又作下文失意人生的参照,承载着复杂的一言难尽的深重的人生浩叹。删去这段文字,内容固然更集中了,但也单薄了;主旨固然更鲜明了但也被简单化了。
封建时代读书人人生的两个重要任务即仕与婚,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结婚被称为“小登科”,加以科举高中,这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归有光天资早慧,用功甚勤,理应仕途顺利,但却屡试不第,时乖运蹇,令人气短沮丧;娶妻贤淑,卿卿我我,本是神仙眷属,但却佳期苦短,琴瑟弦断,令人抱憾终天。升官艰难,经济拮据,岁月蹉跎,功名杳渺,至亲早逝,家道中落,振作无望,前途黯淡,气结郁塞。可见,小小的项脊轩所承载、吐纳的情感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决非单纯睹物思人表达物在人亡的感慨而已矣。
对于删去这一段的原因,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解释是:
这一段议论是正文的最后一部分,作者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于议论中夹以感叹之词,内容虽不足取,但也和盘托出自己生不得志的感慨。
《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高二语文)》(志鸿优化设计丛书)中还特意设计了一道练习题问这一段为何选入课本时被删去。该书给出的答案是:
本这段文字只是作者的感慨,虽然也紧扣小轩,但和整体内容略有不同,抒发的情感也和全文不一致,故被删去。
这种“打哪指哪”的解释,恐怕并未揣摩透编者的用意,所以想当然地给出了这个隔靴搔痒的解释,倒是出版于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历代散文选》(刘盼遂、郭预衡主编)中对此文的注释说得比较明白:
本文从项脊轩一个故居,写出一系列的往事,作者的伤感情绪都流露于琐事的叙述之中,很有感染力量。不过,由于作者十分笃念封建家庭的伦常关系和热中于功名利禄,在生活情趣之中也就充溢着十分迂腐的思想。
所谓“热中功名利禄,在生活情趣之中也就充溢看顾十分迂腐的思想”, 所指的应当就是被课本删去的那一段了。
先说“生不得志”。作者著此文时,虽然连秀才都不是,却敢自比蜀清、孔明——全然一个充满豪情壮志却浑不知世路艰难的热血少年,何来“生不得志”?!
再说“内容虽不足取”。这应当指“热中于功名利禄,在生活情趣之中也就充溢着十分迂腐的思想”了。
上面说到,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做官,经世济民,这也是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念。想从政当官,无可厚非甚至无可非议,不见今天的科举(公务员考试)依然火爆,从政者仍在想方设法地求得升迁吗?怎么偏偏到了古人归有光这里就成了不好的思想?官当得大,肩负的社会责任就更大,其人的价值也就越大,官位的高低是衡量其从政成绩的一个硬指标。当然,官当得大,掌握的社会资源也更多,权力也更大,如果为害社会,其罪也更大,但这与官位本身并无必然联系。从政当官,动机不同,才有了志趣高下之别。像李斯立志要做官仓之鼠的人,动机自然鄙俗;而像归有光,初衷是“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并非单纯只为干禄。自己有所作为,加官晋爵,光宗耀祖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在家国同构的封建社会,读书人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自己的成就而给家族带来荣耀有何不可?重视伦常关系,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不也同样有其现实意义吗?
在课本编者看来,权力腐蚀人心,追求功名可耻。删去这一段,初衷可能是为贤者讳,也可能是为尚不能辨别是非的纯洁青少年计,但无论何因,删去这一段,把丰富的文意简单化,把内在的思想片面化,中断了文气文脉,于内容、形式均有损害。所以我认为:此段不必删,不可删。
还有一点,删去的部分中,作者举出诸葛亮来自励不难理解,而在中国封建社会那种重农抑商为主流观念的情况下,以蜀寡妇清为榜样,却表现了不同流俗的见解。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明言正是财富的力量使她得到了万乘之君的礼遇。在《史记·货殖列传序》中,更一针见血地指出:“贤人深谋于廊庙,论议朝廷,守信死节隐居岩穴之士设为高者安归乎?归于富厚也。是以廉吏久,久更富,廉贾归富。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这里,司马迁赤裸裸地揭示了人们追富逐贵的本能欲求,对治生无门却空仁义的迂腐儒生进行了毫不客气的揶揄,这样的议论,正是撕破了世人以儒家“耻言利”相标榜而骨子里追名逐利的虚伪面具。归有光文中的议论与司马迁的议论如出一辙,同时,结合归有光所处的时代的社会实际来看,更有其现实意义的。
归有光生活的时代处于正德到万历年间,嘉靖到万历时,江南地区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乡村地主与市镇工商业关系密切,又与士大夫等文士相结合。江南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其他地区,读书人应试居官者自然也多,他们致仕归乡后,仍有一定特权,文化水平高,加之熟悉官场,在家乡兼营工商业致富,往往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况且,在当时即使不入仕,经商致富也同样受人尊重,他们操纵商业资本,不仅直接左右着经济的发展,也还可以对地方政权施加影响,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这也正是少年归有光把蜀清、诸葛亮列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的原因所在——若非诸葛出将入相,定要陶朱富甲一方!
把巨商也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标,正是一种市民社会的价值取向,这正表明在当时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的形势下,往昔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程、朱理学开始衰微,王守仁、李贽等人重视个性,推崇“真”、“童心”的思想逐渐为市民社会接受,归有光受此影响,在文章中直书心声,毫不掩饰奔厚富的追求,坦坦荡荡,磊磊落落。倒是删节此处的编者,对商品经济掩耳疾走,避之唯恐不及。如果说80年代《项脊轩志》选入课本时尚须避讳商品经济这个敏感的话题,那么,在商品经济已成为冲决一切的大潮的今天,课本编者的心中还保留着意识形态的惯性,就太不合时宜了吧。
总之,作为有明一代散文大家的归有光,著此文历经几十年,期间披阅斟酌,推敲琢磨可以想见。这篇文章既是作者精思傅会的结晶,也是心路历程的写照,每一部分都关乎主旨,于全篇血脉相连。课本的编者一主选政,即自以为文章之司命,为了莫名其妙的原因而对传统名篇肆意窜删,实在应该反思。
郭峰
201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