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中学高一年级语文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稿(20180223)
课题:《声声慢》课型: 新授课 使用时间:
主备人: 审核人: 授课人: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学会“知人论世”。2、品味语言,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
学习难点:1、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2、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三、学习过程:
(呈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巩固拓展——总结评价)
四、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
五、时间分配:自主学习 交流研讨 ,展示 ,点拨:
六、学习内容:
一、知识链接
(一)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约1151),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留有作品集《漱玉词》。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便嫁给了赵明诚,婚后,两人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俩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缔结了一段令当代和后世不胜艳羡的“夫妇擅朋友之胜”的理想姻缘。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分水岭,前期(生活闲适,夫妻志趣相投、感情笃厚)清新明快、细腻婉转,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北宋灭亡,漂泊江南,丈夫身亡、书画丢失)哀婉凄清、苍凉悲楚,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二)词创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二、导演过程
(一)预习检查
1、诵读指导
寻寻/觅觅(mì),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qī)。乍(zhà)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qiáo)悴(cuì)/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解释下列词语:
戚戚______________ 乍暖还寒____________ 将息__________________
怎生_________________ 次第______________
(二)自主学习
1、这首词的词眼是 愁 。默写出词眼所在的句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为了写“愁”,,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
答:词中的主要意象有:淡酒、秋风、秋雁、黄花、梧桐、细雨等。(酒是“愁”的象征;雁是离愁象征;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秋风渲染愁情;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以声衬情,极富顿挫凄凉之感;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因此,营造出了一种凄婉、愁苦、哀怨、怅惘的意境。
3、主旨探讨:联系词人身世遭遇,你认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字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明确:表面是对愁欲说还休,实则倾泻无遗.言有尽而意无穷,复杂的情感、悲苦无告的情怀、说不完道不出的郁结反而一语道出。 包含了丧夫孤独之愁(思夫)、颠沛游离之苦(思乡)、国破家亡之悲(思国)
(三)合作探究 展示点评
1、在这首词里,有一句话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请找出来,并加以赏析。(从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赏析)
①手法:三句十四叠字,巧妙发挥了双声叠韵的作用,既增强了词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其具有音乐美、音韵美;又形象地丰富了内容,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增强感情。(附:叠词的作用:形式上,⑴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和修辞美; ⑵内容上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
②从内容上来看,实分三层,由浅入深,文情并茂。
第一层(寻寻觅觅)通过写外在动作,表现词人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第二层(冷冷清清)通过写所处环境气氛,表现作者孤单寂寞的处境和心境,由此反映出作者的晚景凄凉;第三层(凄凄惨惨戚戚)直接写内心感受,文情并茂地描写了女主人公凄苦无言的凄凉心情,同时奠定了全词哀怨凄凉的感情基调,表达作者的忧愁苦闷。这样把诗人惆怅迷惘、凄清寂寞、哀愁忧伤的内心感受层层揭示,逐层加深,真切地反映了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
2、统观全文,词人是如何表现“愁”的?谈谈你的认识。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定下感情基调。结尾照应开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也是直抒胸臆,用主旨句点明主旨。全词笼罩在一种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中,最后一个“愁”字把主人公的愁情推向高潮,画龙点睛。
(2)巧选意象,间接抒情。中间间接抒情,恰当选取“酒、秋风、 雁、黄花、梧桐和细雨”等昏暗、低沉、冷色调的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意境,烘托词人孤苦凄凉的心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巧用叠字,创意出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字,描绘了一个心神不宁、郁郁寡欢、孤苦无依、若有所失的愁妇形象。
【知识迁移】
南乡子[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 (2分)
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2分,'景'1分,'作用'1分)。(2分)
③“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2分)
答案: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2分,含义与作用各1分)
课后训练:默写全词
七、教、学后记(自我评价):
班别:
学号:
姓名:
学习评价 对本节课内容掌握情况:(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困惑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