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 地球仪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 地球仪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1-21 09:0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球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掌握经线与纬线的特点和经度与纬度的判读规律。会识别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重要的经线和纬线;掌握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和知道低、中、高纬的划分。能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和两地之间的相互方向;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制作“地球仪”。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分组观察、比较、讨论、动手制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观察、探究发现、讨论交流、合作互助中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和动手制作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
1.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2.东西半球的判定。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地球是个球体,可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来说,地球太大了,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活动一:展示地球卫星照片,学生对比手中地球仪,小组讨论总结二者的异同。
总结:
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地球上的地理事物被化作一定的地理符号(图例)标注在地球仪上,且有文字说明。
3.地球仪上有地轴,可以使地球仪转动,但地球上没有。
4.地球仪上有经纬线,但地球上却没有。
根据学生的汇报发言,老师适当总结并简单加以说明。
活动二:在地球仪上找到地轴、北极点、南极点、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本初子午线、国际日期变更线等事物,认识到地轴是倾斜的。
活动三: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地球仪,根据老师屏幕展示的表格提示,比较经线纬线的不同和经纬度的分布规律。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0度线
度数范围
度数分布规律
特殊线
划分半球
1.形状:一条线的范围,指导学生看度数,一个数据是一条线,经线看起来也是一个圈,但是是由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的!所谓相对应,让学生看,能够组成圆圈的那两条经线的度数规律:度数之和=180,东西相反。
2.指示方向:“经天纬地”,经要到天上必须是竖着的,纬地,地是平的,横着的!所谓纬地就是围地,围着地的当然是横的!
一个小典故:蒋介石有2个儿子,一个叫蒋经国,一个叫蒋纬国,经纬代表天地,经天纬地,老蒋的志向可见一斑!
3.线条长短:经线等长,纬线不等长;规律:赤道最长,度数越大,纬线越短;同纬度的纬线等长。
4.0度规定:纬度0度天然划分;经度通过国际会议,以经过当时强国英国首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经线为0度(可见强国说话分量大)。
5.度数范围:经线环绕地球一圈,一个圆是360度,东西经分别180度;纬线从南极点到北极点,为180度,分南北纬各90度。
6.度数分布规律:
引导学生最后总结出如下判断规律:向东数值变大的是东经,向西数值变大的是西经,向南数值变大的是南纬,向北数值变大的是北纬。
有时为了需要,我们还会按纬度将地球仪分成低、中、高纬三种区域。指导学生认识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划分。
学生分组,完成课本活动。
7.特殊线条:
(1)经线:本初子午线、西经20度经线(图上一般没有),东经160度线、180度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2)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8.划分半球:
(1)南北半球的划分:天然界线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读图,看中国主要位于哪个半球,美国呢?澳大利亚呢?
(2)东西半球的划分:首先明确,必须是两条相对应经线才可以把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其次要明确,任意一组相对应经线都可以成为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最后确定会议通过结果:西经20度、东经160度这一组相对应经线,成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找图练习:从东西半球来看:中国位于东西半球的哪个半球?美国又在哪个半球?英国呢?你感兴趣的国家呢?
小结:
纬线(纬度)
经线(经度)
形状

半圆,两条相对应经线组成一个圆
长度
赤道最长,极点最短为0,度数越大,纬线越短;同纬度的纬线等长
等长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横向)
南北方向(纵向)
0度线
赤道
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度数范围
0~90(南北纬)
0~180(东西经)
度数分布规律
北纬:向北越来越大
南纬:向南越来越大
东经:向东越来越大
西经:向西越来越大
特殊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本初子午线、西经20度经线、东经160度线、180度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划分半球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西经20度以东,东经160度以西为东半球,西经20度以西,东经160度以东为西半球。
【第二课时】
游戏引课: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就是“找朋友”。这和我们小时候的“找朋友”游戏不同,我们要在不知道名字的情况下,找到自己想找的朋友。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开学还没多久,老师对各位同学还不是很熟,那么老师在不知道姓名的情况下怎样找到想要找的朋友呢?
学生回答:相貌特征、性格爱好、座位等。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通过座位号很准确地找到某位同学。
活动:教师说出座位号(排列号),请这位同学起立示意。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加深难度,我们把全班分为东西各四组,南北各三组,这样能否找得到想找的朋友呢?
学生回答:可以。
活动:
1.教师说出东西组号和南北组号,如“东二组、北三组”,请符合要求的同学起立示意。(学生熟练后,加快速度。)
教师说出第一位同学的组号,由这位同学说出另一个同学的组号,依次传下去。
3.指出一名同学,其他同学说出该同学的位置。
教师引导:联系地球的经线与纬线,想想我们刚才分的组号和经纬线及经纬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活动:联系刚才我们找朋友的过程,请你们在地球仪上找到以下几个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请完成课本活动。
教师引导:一个地点的确切位置应如何表述?——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互相垂直、互相交织,构成了经纬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可以借助经纬网来辨别方向,也可以判断出地球上任何一点的经纬度位置。
巩固与拓展:
出示下图,要求学生填表并寻求判断的规律。
A
B
C
D
E
经度
纬度
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
指导学生制作小地球仪:
指导学生用乒乓球和细铁丝制作一个小地球仪。
1.拿到乒乓球,观察地球的形状:球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2.对正钻出两个小洞为地球的南北两极。
3.穿过一根铁丝为地轴,向上的一端为北极,指向北极星。
4.转一转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自转造成昼夜更替。
5.将铁丝弯出倾斜的底座地轴与公转轨道面(也即地球仪的底座平面)成66.5°的夹角。
6.画出经线,经线是连接两极的大圆,也叫子午线,指示南北方向。
7.标注经度、本初子午线的位置,东西经的划分及排列,180°经线,东西半球的划分。
8.画出赤道,赤道是距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是零度纬线,赤道将地球分为南北半球,赤道的长度。
9.画出其他纬线,注出纬度。所有的纬线都是平行的,南北纬的划分及表示方法,南北极点的纬度,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画出并注出回归线,极圈,标出南北回归线与南北极圈的纬度,它们的地理意义,五带的划分。
11.观察已画出的经纬网,经纬网的含义、作用。
12.利用经纬网确定并注出北京、纽约、莫斯科、伦敦、堪培拉等的位置,掌握在地球仪的经纬网上定位的地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