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20 09:0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阳山中学高一年级语文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稿(20180223)

课题:《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型: 新授课 使用时间:
主备人: 审核人: 授课人:

一、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二、学习重点、难点: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三、学习过程:
(呈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巩固拓展——总结评价)
四、学习方法:
五、时间分配:自主学习 交流研讨 ,展示 ,点拨:

六、学习内容:
知识链接
一、作者及创作背景?:辛弃疾坚持北伐抗金,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tuō zhòu)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年)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为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二、导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1、了解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 ,号 , 时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擅长作词,与 并称“苏辛”,同属 词派代表词人。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zhòng) ?舞榭(xiè?) 巷陌(xiàng? mò?) 金戈(?gē )元嘉(jiā )?狼居胥( xū? )?
仓皇( cāng?)? 佛狸祠(fó?) ?拓跋焘(bá tāo? )? 张浚(jùn? )??? ?王玄谟(?mó? )
?3.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其在词中的意思
无觅:? 寻找不到。????? ???????????????气吞:? 形容气势很大,气概非凡。 ????????
风流:? 繁华景象或英雄业迹。 ??????????寻常:?? 平常;普通。????? ?????????????????
草草:? 引申作草率马虎。 ??????????????赢得:?? 落得、剩得。 ??
北顾:? 回头向北望。这里指失败。 ??????可堪:? 不堪;哪堪;怎堪;即怎能忍受。 ?
凭谁问:?? “难道(还有)谁会问?”?
?4.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赢得仓皇北顾 ?????????????????????????????????????北:名作状,向北。 ????
②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饭:名作动,吃饭。 ????
?5.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文言句式
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被动句) ??
②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倒装句) ??
③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 ?(倒装句)??
5、辛词长于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人、古事?? 来比喻今人、今事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用典的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永遇乐》用了哪几个典故?
上阙用了孙权雄才大略??、???刘裕北伐完胜???两个典故,下阙用了??刘义隆北伐惨败 ???、 ??拓跋焘修建行宫(佛狸祠)?? 、???廉颇思国????三个典故。
(二)自主学习: 分析词的上片: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说说前两个典故蕴含了什么用意?
明确: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三)合作学习,展示点评:分析词的下阙
1、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答:用刘义隆草草北伐失败典故,意在借古讽今,委婉规劝南宋朝廷韩侂胄,不要急功冒进,要汲取历史的教训,表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2、诗人写佛狸祠下祭神庙会的热闹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当时,江北各地沦陷已久,如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这样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对此,作者的心情无比沉重,一股担忧之情淤塞胸间,隐隐作痛。???
?3.词中引用廉颇典故,用意何在?
答:(1)最后用廉颇思国一事表达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却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
(2)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突出主旨,而且集中地、鲜明地再现了词人忧虑国事、悲愤难抑的精忠形象。
4.借用北魏太武帝典故的用意何在?
答:当时,江北各地沦陷已久,如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这样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对此,作者的心情无比沉重,一股担忧之情淤塞胸间,隐隐作痛。
(四)难点探究:?除了用典,还运用什么写作手法强化这种感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写作上的另一个特点是运用对比。通过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如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之比,用以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6、小结:归纳上下两阕内容大意
上阕:追怀孙权、刘裕,表达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讽刺。
下阕:借刘义隆失败的历史教训,警告韩侘胄不应草率对敌用兵;借廉颇自况,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三、拓展练习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请分析这首诗歌运用的手法。
答:①此诗运用的手法有用典和对比。②诗歌引用越王勾践的故事,前三句用描写越宫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荒凉形成强烈的对比,含着诗人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历史思考。③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蕴。
七、教、学后记(自我评价):



班别:

学号:

姓名:

学习评价 对本节课内容掌握情况:(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困惑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