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3.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世界地形图、世界火山和地震带分布图来理解世界主要的地震带和世界主要的火山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
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
【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个成语故事,播放动画《沧海桑田》,同学们看完这个成语故事后老师加以解说它的原意。
二、讲授新课:
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为什么能够在高山之巅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并发表意见。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播放几幅图)提问:请同学们看图来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的生物化石?
(2)为什么在我国东部海底会出现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3)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由于地壳的变动;我国东部海底出现人类活动遗迹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海陆变迁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也就是地球上海陆轮廓是不断变化的,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提问:海洋和陆地是如何变迁的呢?
引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学生阅读《知识之窗》。
教师拿起地球仪,让学生观看非洲与南美洲的凹凸部分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并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的纸,能够拼合的。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来证明这一观点。
引出后来的“板块构造学说”
学生活动:
(1)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六大板块的图,请六位同学找出相应板块并贴在相应的位置上拼合。
(2)拼好后,也请六位同学在相应的板块中写出相应板块的名称。
教师小结:
教师播放三个自2亿年前到现在的海陆变化情况示意动画。
(让学生更生动形象的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和现状。)
教师再次提出“板块构造学说”是最流行的地球科学新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世界火山、地震等现象发生和分布的成因。
(1)比较“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板块分布”图,找出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等,说出它们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处,讨论它们形成的原因。
(2)学生活动: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地中海和红海。有人说,将来有一天地中海会消失,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理由。
(3)在“世界火山和地震带分布图”中找出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4)中国、日本和英国哪个国家是多地震的国家?为什么?
(5)学生通过了解中国的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等,所造成的损失和悲惨的图片在班上讨论。假如发生地震,我们该如何做才对呢?结合课本活动,让学生讨论地震来临时自救和互救方式,增强灾害意识和生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