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中学高一年级语文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稿(20180223)
课题:《登高》 课型: 新授课 使用时间:
主备人: 李志凌 审核人: 饶志清 授课人:
一、学习目标:
1、筛选《登高》一诗的意象,表述诗歌所绘之景。
2、结合《登高》写景和抒情的句子,表述诗歌所抒之情。
二、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2、学习难点: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三、学习过程:
(呈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巩固拓展——总结评价)
四、学习方法:
五、时间分配:自主学习 交流研讨 ,展示 ,点拨:
六、学习内容:
(一)自主学习:
1、默写《从军行》
2.作者简介:
①杜甫(701?—762),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诗歌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被奉为“诗圣”。他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泰斗,并称李杜。
3.背景材料:
①《登高》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4、在预习的基础上自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解读诗歌的内容,并把诗歌大意写在下面:
(二)、课内探究
1、? 诵读《登高》一诗思考:
(1)首联和颔联描写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登高所见的秋景: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诗人以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木叶、江水;营造出一幅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意境。
教师分析:①急风,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②高天:天高阔远,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
③哀猿: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④清渚和白沙:环境冷清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⑤回鸟:回鸟徘徊、孤独哀伤?
⑥落木: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内心无限凄凉?
⑦长江:东逝的流水,韶光易逝
意境的苍凉壮阔:
(2)诗歌的前两联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景物描写的方法?
?首联:①观察的视角是仰视,而且还调动了自己的触觉和听觉,感受到风的急切倾听到猿声的凄凉。②动静结合,水中陆地的静与鸟儿盘旋的动,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动。
颔联:①观察的视角是仰视、俯视相结合。仰望茫无边际、纷飞飘落的木叶,俯视滚滚而来的江水,让人感受到作者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3)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联系全诗,谈谈诗歌抒发的沉痛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来自哪些方面?
明确:?悲。有国恨有家愁:国恨,忧国伤时;家愁,老病孤愁。
(4).《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对仗非常工整,请结合诗句分析《登高》的对仗艺术。
明确:本诗首联到尾联全诗都对仗,而且显得流畅自然。比如,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不仅上下两句相对,“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 “猿啸哀”对“鸟飞回”,十分工整,而且还有句中自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
(三)、方法总结
意境型诗歌答题的步骤是什么?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四)、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明确: 远浮的片云和孤悬暗夜的明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七、教、学后记(自我评价):
班别:
学号:
姓名:
学习评价 对本节课内容掌握情况:(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困惑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