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六中七年级地理学案
课题: 第四课 地球的公转 学案序号 4
主备人: 李强生 审核人:曲成亮 课时:2
备课时间:2009.9.25
学习目标:
1. 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
2. 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3. 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4. 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能举例说明各温度带的差异。
重难点:四季变化,地球公转示意图。
学法指导:用三球仪演示地球公转。
预习导学:
1. 地球运动有两种形式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这两种运动时同时进行的。
2. 其中3,4,5月为春季,____________为夏季,_____________为秋季,_______________为冬季。
3. 读15页思考题,总结夏季白天长,日出的时间早,日落的时间迟,冬季白天短,日出的时间迟,日落的时间早.进一步得出结论:冬季昼短夜长,____________。
4. 夏季时,天气炎热,白天长,黑夜短,中午物体的影子比较______-.冬季时,天气寒冷,白天短,黑夜长,正午物体的影子比夏天______。
5.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______太阳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________ ,周期为________.约为________。
重难点突破: 四季的变化,要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师生共同归纳四季变化的丰富内涵.地球公转,要充分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让学生上台演示地球的公转。
学习过程:
1, 展示春夏秋冬四幅自然景观图片,通过插图人物对话,启发学生回归生活,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教师适时给予引导,共同归纳出四季变化的丰富内涵。再利用两道思考题,挖掘学生的生活体验加深对四季的种种认识。
2, 分析地球公转的示意图:
(1)详细讲解地球的公转的轨道、方向、地轴、倾斜状况,指导学生读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大致时间。
(2)之后让学生上台来演示地球公转的特点,一人手拿地球仪,代表地球,一人伸出手臂代表太阳。表演地球的公转,并说明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分布情况.其他学生观察,并纠正出现的问题。
3, 讲解在地球上划分五带的依据: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热带的景观图片,让他们对五带产生感性认识.然后介绍“极昼和极夜”。强调只有寒带才会出现“极昼和极夜”。
当堂达标:
1.地球的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四季的变化 B.地方时的不同 C.昼夜更替 D.太阳的东升西落
2.当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升得最高,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的一天是( )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3.下列节日中,北京的白昼最长的是( )
A.“五一”劳动节 B.“六一”儿童节
C.“八一”建军节 D.元旦
4.我国某地有一口井,每年只有1天有阳光直射井底的现象,该地的纬度和该天日期搭配正确的是( )
A.23.5°S—冬至日 B.23.5°S—夏至日
C.23.5°N—冬至日 D.23.5°N—夏至日
5.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人们将这一天称为
A.冬至日 B.春分日 C.夏至日 D.秋分日
6.下列各点中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现象的是
A.东经30度,南纬50度 B.东经50度,南纬30度
C.西经80度,北纬20度 D.西经20度,北纬80度
7.当我们开始愉快的暑假时,澳大利亚正处于一年中的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8.我国大部分地区分布在五带中的
A.热带 B.南温带 C.北寒带 D.北温带
9.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的地区是
A.热带 B.北温带 C.南温带 D.北寒带
10.下列地区,一年中昼夜变化最小的是( )
A.南北纬90° B.南北回归线 C.赤道 D.南北纬66.5°
本堂小结:
地球的公转是指_________, 公转方向__________, 周期____________,公转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