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四课时 单元活动: 学会分析区域差异
一、课前预习
(一)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是:
第一步:__________的相关资料,其中自然条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人文条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第二步:资料的__________与__________, 具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比较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区域______________,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探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区域差异分析的主要方法
1、在开展区域差异分析时,资料的___________是基础。搜集资料有________搜集法和________搜集法。
2、在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分析比较差异时,有三种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定性的方法是指对区域内的地理事象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
4、定量的方法是借助于__________手段对地理事象进行________研究。
二、备考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某学生利用暑假在家乡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并对此作了如下一段文字描述:房屋多由晒干的泥块构成,多呈坐北朝南形式;农民为减少荒欠的危机,在耕地上栽种众多的作物。作物以冬小麦最多,还有谷子、甘薯、棉花、芝麻、花生、大豆等。据此回答1-4题。
1、该学生搜集资料和分析区域差异的方法分别是( )
A.直接搜集法,定性的方法
B.间接搜集法,定量的方法
C.直接搜集法,综合的方法
D.间接搜集法,定性的方法
2、该文描述的是哪一个平原的农村景观?( )
A.松辽平原 B.黄淮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江汉平原
3、该平原上房屋多呈坐北朝南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 B.水源 C.地形 D.宗教信仰
4、该地易出现荒欠的原因是( )
A.生长季太短 B.冬季风太强
C.降水变率太大 D.土壤盐度太高
分析表1-4-1,完成5-7题。(表中人口数、GDP、铁路长度均为1999年资料)
表1-4-1
云南
贵州
陕西
甘肃
青海
人口(万)
4192
3710
3618
2543
510
GDP(亿元)
1856
912
1488
932
238
铁路长度(Km)
1873
1654
1941
2323
1092
年均降水量(mm)
1000-15000
1100-1400
500-1000
30-860
20-700
面积(万Km2)
38
17
19
39
72
5、按人口密度从大到小排列,各省依次是( )
A.青海、甘肃、陕西、贵州、云南 B.贵州、陕西、云南、甘肃、青海
C.陕西、云南、贵州、甘肃、青海 D.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
6、各省人均GDP均低于全国人均6350元的水平,其中( )
A.云南的人均GDP约为5500元
B.青海的人均GDP接近全国人均水平
C.贵州的人均GDP仅达全国人均水平的50%
D.陕西的人均GDP约为4100元
7、各地降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 )
A.青海省因海拔高且多山而少雨
B.陕西的纬度介于云、贵和甘、青之间,故降水量也居中
C.云、贵冬春季有西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
D.甘肃部分地区处于非季风区,降水量较少
读甲、乙两图,回答8-10题:
8、两经济区城市密集,共同的自然原因是( )
A.交通发达
B.科技力量雄厚
C.地形平坦而肥沃,水网密布,水热
条件好
D.矿产资源丰富
9、两经济区经济发达,经济增长速度快,从社会经济条件看,两地经济发展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A.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B.矿产资源丰富
C.电力充足 D.土地资源丰富
10、制约两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是( )
A.能源和矿产不足 B.粮食不足
C.水源不足 D.科技人才不足
(二)双项选择题
读图3和下列材料,做11-14题:
材料一 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变迁,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研究某一区域,思路是:阶段1,确定研究的区域;阶段2,收集资料分析该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阶段3,研究该区域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发展优势经济。
材料二 某中学地理奥赛小组按照此思路,对我国某区域进行了研究,目前研究到阶段2,结论是:此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大;河流稀少,冰雪孕育;山地牧场,繁花似锦,黄沙漫漫,驼铃叮当。
11、该奥赛小组研究的区域名称及所属尺度分别是 ( )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环渤海地区
C.省级区域
D.跨省区域
12、下列关于该小组阶段3研究成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该地区矿产资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石油天然气能源基地 ②该地区太阳辐射贫乏、光照少,利于长绒棉、瓜果等农作物生长,适合发展成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基地 ③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淡水资源匮乏、沙漠化严重,应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治土地沙漠化 ④该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区,风力强,适合发展风力发电
A.① B.② C.③ D.④
13、搜集某区域的资料,除了可以查阅报纸、座谈等间接搜集法外,还可以采用实地考察、调查等直接搜集法,下列属于区域调查主要目的的是( )
A.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B.有利于获得区域地理概况
C.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短期规划的制订 D.有利于提高区域人口素质
14、研究某区域的最终着眼点是研究该区域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为区域开发和整治提供信息。下列情况中,属于区域开发与整治背景的是( )
A.人口盲目增长 B.环境变坏
C.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D.收集相关资料
15、在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中,应加强东部与中、西部的联合,实现三个地带的互补发展。对此,正确地的理解是 ( )
A.应逐渐缩小各地带的经济差距或使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缓解
B.三个地带应该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平均发展
C.三个地带应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特色
D.把农牧产品加工业全部转移到中西部
(三)综合题
16、根据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GDP、人均GDP和人口比重(1999年)资料,完成下列两小题。
表1-4-2
地带
GDP比重(%)
人口比重(%)
人均GDP(元)
东部
59
41.1
10089
中部
27
35.7
5407
西部
14
23.2
4217
(1)绘制东、中、西部经济地带GDP所占比重的扇形结构图。
(2)绘制东、中、西部经济地带人均GDP的柱状图。
17、美国和中国分别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比较下图中两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区域特征,回答有关问题:
(1)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比较:
相同点:① ② ③ ④
不同点:① ② ③ ④
(2)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比较:
相同点:① ②
不同点:① ②
(3)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借鉴美国西部开发经验,你认为中国西部开发应采取的措施是① ② ③
④ ⑤ ⑥
1、A 2、B 3、A 4、C 5、B 6、D 7、D 8、C 9、A 10、A
11、AC 12、AC 13、AB 14、AB 15、AC 16、图略
相同点
不同点
美国西部
中国西部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相近
濒临海洋
地处内陆
地形
均以高原山地为主
山脉南北纵列分布
山脉东西走向为主
气候
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
西岸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缺失大陆西岸气候类型
资源
能源,有色金属矿产均很丰富
缺少稀土、铁等矿产
有稀土、铁等矿产
17、(1)
(2)①有利条件:能源、有色金属矿产丰富 ②不利条件:多山、气候干旱、水资源紧张 不同点①美国西部濒临太平洋,海运便利 ②中国可通过亚欧大陆桥与国际联系;生态环境脆弱
(3)①立法管理:加强国土立法,实行科学管理②保护环境:退耕还林还牧③农业:走向专业化,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④工业: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能源、冶金工业⑤交通:利用陆上交通优势,促进对外贸易⑥城市: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