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第四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三 第四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检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9-11-13 08:2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单元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我国最大木材基地和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省份是(  )
A.黑龙江 B.吉林 C.辽宁 D.内蒙古
2、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 )
A.绿化面积不断减少 B.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C.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 D.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图一是“我国某区域沿不同纬度所做的地形剖面组图”,读图回答3-6题。
3、①、③、④、⑤所代表的地形单元分别为( )
A.太行山、山东丘陵、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B.大兴安岭、长白山、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C.贺兰山、太行山、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D.大兴安岭、山东丘陵、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4、①山脉南北绵延约( )
A.200千米 B.700千米 C.400千米 D.1400千米
5、L段(①、②两山之间)的实际距离约为( )
A.50千米 B.100千米 C.300千米 D.500千米
6、适宜在⑤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有(  )
A.春小麦、亚麻、甜菜 B.冬小麦、玉米、水稻
C.棉花、春小麦、大豆 D.油菜、茶叶、春小麦
7、与长江三峡的形成最密切的地质作用是(  )
A.物理风化作用 B.流水的侵蚀作用
C.风力的侵蚀作用 D.地壳的下沉运动
8、建设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  )
A.防洪 B.发电 C.灌溉 D.航运
9、我国东部的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在发展经济和进行国土整治工作中,应该注意解决的问题有 ( )
①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②合理进行排灌,防止土壤盐碱化③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兴建水利克服旱涝灾害④改良盐碱地,涝洼地、沙荒地,使黄土地变成黑土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03年11月,广东省确认并阐述了“9+2的泛珠三角”计划,即沿珠江流域的省份合作,共同发展。其范围: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9省区,再加上香港和澳门。“泛珠三角”的形成,使该地区的资源、技术、劳力、信息优势得以互补。回答10—11题。
10、构建“9+2”泛珠三角区域的主要原因是 ( )
A.“9+2”各省区的地理环境相同 B.“9+2”各省区之间都有铁路联系
C.政治协作的需要 D.经济互补合作的需要
11、“泛珠三角”地区的资源优势有 ( )
①煤炭资源 ②水能 ③有色金属 ④天然气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读“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图”(图三),回答12-14题。
12、该地区农业地域类型是(  )
A.种植园农业
B.乳畜业
C.混合农业
D.水稻种植业
13、该种农业主要分布在(  )
A.黄河三角洲 B.三江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太湖平原
14、该农业最重要的优势是(  )
A.可以少占耕地
B.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C.可以实现农产品的自给
D.便于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15、调查发现,珠江东岸和西岸的经济差距在绝对额和相对量上逐渐扩大。造成珠江西岸落后的原因主要有 ( )
A.没有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
B.基础设施落后,资源浪费严重
C.地形闭塞,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结构调整之后级行政区域间存在着“各自为政”、“互不沟通”重复建设的情况
二、双项选择题
16、关于东北平原黑土区的叙述,正确的有(  )
A.平原中东部发育为黑土,中西部发育为黑钙土
B.黑钙土分布于松嫩平原的东部、北部和三江平原的西部,黑土分布于松嫩平原的中西部
C.黑土土层厚,腐殖质层薄,有机质层厚
D.黑土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17、综合治理长江下游地区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有(  )
A.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
B.加强环境保护,通过推广各种环保技术、加大执法力度等途径,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
C.增加重化工业比重,努力发展基础工业,增加就业机会
D.限制外来人口流入市区,以保障市区环境质量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18、造成长江洪灾的主要原因有(  )
A.中游地势起伏大,水流急
B.降水多集中在春秋两季
C.植被破坏,流域内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D.因泥沙淤积,河床升高,湖泊面积变小
19、我国农业发展提出“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是基于(  )
A.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多样性
B.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多样性
C.我国工业部门的多样性
D.农业管理方式的多样性
20、珠江三角洲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  )
A.优越的区位条件       B.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C.市场机制比较成熟      D.重工业迅速发展
三、综合题
21、读图五中的两幅图,回答有关问题:
(1)长江荆江段和黄河下游段河床的共同特征是 。
(2)荆江段长江和黄河下游都是防汛的重点,荆江段主要防 汛,黄河下游段主要防 汛。
(3)这两段的灾害出现时间有所不同,荆江段出现于 季,黄河下游段出现于 和____________季节。
(4)荆江段溃堤和黄河下游段溃堤,灾情更严重的应是 ,理由是:① ;② ;③ 。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图七,回答问题:
(1)A区域是世界范围内纬度最高的水稻种植区,该地区适宜水稻种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
?
?
(2)B区域是玉米的集中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如果借鉴美国“玉米带”的经验,该地区今后的发展策略应该是什么?
?(3)C区域有北大荒之称,建国以后该地区大量开垦荒地,发展粮食生产,成为“北大仓”。现在北大荒不再开垦荒地,这是为什么?
?
?
(4)东北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对于缓解我国粮食不足有着重要意义。除此而外,还有哪些有效途径可以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
?
?
23、阅读“珠江三角洲地区和苏南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图八),完成下列要求:
?

?
?
?
图八
(1)简述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
?
(2)珠江三角洲地区和苏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有何异同点?
?
?
(3)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试分析其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1、A  2、B  3、B 4、B 5、C 6、A 7、B 8、A 9、B 10、D 11、D 12、C 13、C 14、B 15、C 16、AD 17、AB 18、CD 19、AB 20、AC
21、(1)地上河(2分) (2)洪(1分) 凌(1分) (3)夏(1分) 初冬(1分) 早春(1分) (4)荆江段(1分) ①长江流量更大,摧毁性更强(1分) ②江汉平原地区人口更稠密,城市更密集(1分) ③江汉地区排水能力比黄河下游差,积水时间更长(1分)持续利用,就必须狠抓营林,营林是林业生产的根本。(3分)
22、(1)夏季高温多雨,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3分)
(2)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科技含量,改良作物品种等。(3分)
(3)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的湿地资源,对于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3分)
(4)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粮食产量;实行机械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科技兴农;控制人口增长等。(3分)
23、(1)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3分)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同时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2分)
(2)相同点:两个地区都是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发展;(2分)
不同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是通过外资企业的建立,吸引大量农业人口进厂务工,促进了城市化。而苏南地区的城市化主要是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的辐射下,乡镇工业崛起,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化,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4分)
(3)产业结构由以轻纺工业为主转变为以高新产业为主。(2分)
(4)地理位置优越,靠近港澳台地区,靠近海外市场;是我国重要的侨乡,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本区科学文化发达,有众多高等院校;交通便利;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