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林黛玉进贾府
小说的发展与时代特点
起源 —— 魏晋南北朝以前 —— 神话传说
发展 —— 魏晋南北朝 —— 志怪 志人
成熟 —— 唐 —— 唐传奇
继续发展 —— 宋元 —— 话本演义小说
顶峰 —— 明清 ——
个人独立创作,关注
平凡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江宁府(今南京人)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
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早年的曹雪芹过着富裕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困潦倒,卖画度日。正是由于这种生活上的巨大反差,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必然趋势。
《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名著介绍
经学家见《易》,道家见淫;诗家见诗,才子佳人看见爱情;政治家看到典章制度,哲学家看见社会人生;经济学家看到投资理财;医学家看到了医药养生 ……
你能看见什么?
读了《红楼梦》
《红楼梦》的切入点——宝黛的前世今生
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
“木石前盟” 《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前世的爱情盟誓,木指黛玉前世绛珠仙草,石指宝玉前世神瑛石(神瑛侍者)。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灌溉绛珠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名唤绛珠仙子。为报灌溉之德,绛珠仙子情愿随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将自己一世的眼泪还他。还泪之说为宝黛爱情增添了浪漫奇幻色彩,同时加深了宝黛爱情悲剧的感染力。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回,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中心事件,以她当天的行踪为线索,第一次介绍了贾府的一批主要人物,第一次展现了全书的典型环境——贾府的概貌。
翠幄 仪门 敕造 便宜 惫懒
放诞 伺候 作揖 嫡亲 狡黠
杜撰 内帏 两靥 忖度 阜盛
fù
wò
yí
chì
biàn
bèi
dàn
cì
yī
dí
xiá
zhuàn
wéi
yè
cǔn
偏僻
古:偏激 不端正
今:偏远之地
便宜
古:方便
今:价钱低
风流
古:风韵
今:有功绩、文采、才学而不拘礼法
风骚
古:姿容俏丽
今:妇女举止轻佻
可怜
古:可惜
今:值得怜悯
怜悯
古今异义
一、本文的情节线索是什么?
故事情节梗概:
开端:林黛玉到荣国府。
发展:通过林黛玉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环境和人物。
结尾:安排林黛玉住处。
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天的行踪(线索)
情节链:步步留心——进贾府大门——贾母的正房大院,见贾母——三个姐妹——不治之症——王熙凤来了——已经放了月钱、找缎子——去大舅父、大舅母处——去荣禧堂二舅父、二舅母处——王夫人说贾宝玉——路过王熙凤的住处——在贾母的后院正房用饭——林黛玉和贾宝玉相会——暂置碧纱橱。
第二课时
一、前情回顾:
1、本文的情节链是什么?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个人档
姓名:林黛玉
昵称:林妹妹
相貌:姣花照水
健康状况: ?
性格:
自我介绍:多病、脆弱爱哭,因母亡故,寄居在外婆家,虽然外婆十分疼爱,我还是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二、林黛玉的形象分析
??
1.大家想想:林黛玉经过这番拜访,对贾府会产生怎样的印象?贾家与别家有何不同?
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
等级分明
繁文缛节
盘根错节、错综复杂
极度的奢华
这就更使黛玉认识到:在贾府的确需要……
“时时留心,处处在意”
建筑
等级
礼数
人物关系
用度
(1)众人眼中的林黛玉:
众人关心她的身体:体质病弱和不足。
(2)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突出林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质的不俗。
2.贾府众人眼中的林黛玉是怎样的?
(3)贾宝玉的眼中的林黛玉:
原文中的五个排比句:“两弯似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厌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 分”。
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更抓住了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
3.文中一些体现出黛玉心境的细节
①12段中吃饭的时候,林黛玉对座位的推让。为什么要推让?
古时候吃饭的座位都是很讲究的,不是随便哪个座位都可以坐的。
②文章中还讲到: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说是只念了《四书》。而碰到贾宝玉以后就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林黛玉讲到读书时为什么前后不一?
因为贾母曾在黛玉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说到: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所以林黛玉就显得比较谦虚谨慎。
小结:
以上几个细节,处处表现了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所以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二、王熙凤的形象
个人档
姓名:王熙凤
昵称:凤辣子
外貌:
性格:
自我介绍:别看我年轻,不是几个字,但是贾家的财政大权在我手中。
?
?
1.课文 主 要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王熙凤的外貌?可以看出她怎样的形象?
从服饰写起,先概括通体的形象,然后从头饰、裙饰和服装三方面,极力铺陈集珠宝于一身的妆扮。
显示她的华贵、得势。写容貌,有三角眼,吊梢眉,但美丽的容貌隐藏着刁钻和狡黠。
2、王熙凤有着怎样的性格?
王熙凤出场前,“未写其形,先使闻声”,既写出她 ,又显示她受到贾母的宠爱。
接着从黛玉眼中见到了她的外貌衣着,通过容貌描写,让人感到她美丽的背后隐藏着刁钻和狡黠。头饰、裙饰和 服饰极力铺陈的描写,又显示出她的华贵、得势与珠光宝气 ,也暗示了她的 。
她的言谈、举止、神情等则写出了她的 ,博取贾母欢心 ,借以巩固自己的权势,显示出她非同一般人的内心世界。
性格的泼辣放肆
贪婪和俗气
见风使舵,处处逢迎讨好
林黛玉进贾府
第三课时
一、宝玉形象分析
个人档
姓名:贾宝玉
昵称:混世魔王
长相:最是极好
性格:
自我简介:我是“混世魔王”“不通世务,怕读文章”,我的名言是“男人泥做的,女人水做的” 。
?
1.黛玉在见到宝玉之前对他有怎样的猜度?(P9第13节)
不知宝玉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蠢物”。
2.宝玉出场后,黛玉眼中的宝玉又是怎样一个人物?
第一次出场,黛玉见到的宝玉是“一位年轻的公子”,穿戴华贵,外貌俊美,与她的猜度完全不同,竟然有眼熟之感。
第二次出场后,黛玉又看到一个“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外貌极好的宝玉。
3.自由读《西江月》二词,思考并交流讨论:《西江月》是如何评价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他“不通世务”怕读文章”,不愿结交社会上层的庸俗官吏,不愿遵守封建礼规,不愿读八股文章,不愿走科举做官的道路。他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之中,他的言论和行动被人看作疯傻。他的“傻”“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
4、这些评价者是从什么角度来看宝玉的?
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
这些内容其实正揭示出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模拟封建正统派的口吻,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出贾宝玉的思想性格。这两首词,看起来像在讽刺宝玉,实际上是赞颂宝玉的叛逆性格。
二、重点段落析读
1.宝玉为什么要“摔玉”?
2、文中共多少处直接写人物的笑,写了哪些人物的笑?他们为什么要笑?
3、文中几次写到哭?是哪些人在哭?从哭中塑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1.宝玉为什么要“摔玉”?
“通灵宝玉”就承载了贾政要求儿子走“经济仕途”之路,补封建社会之天的希望。但是他对功名的厌恶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摔玉表现了他对封建政治观念、正统观念的叛逆。
宝玉摔玉,说明了他对妹妹的尊重,认为自己这个“泥做”的男人根本不能和“水做”的女儿相提并论。摔玉,实际上摔的是男权主义,表现出他尊重妇女、男女平等的思想。
2.文中共多少处直接写人物的笑,写了哪些人物的笑?他们为什么要笑?
节选部分共有25处直接写笑
小结:小说通过人物的哭、笑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通过笑还可使我们产生贾府既是个礼仪之家,又 是个虚伪之家的印象,我们要在对比中清楚地了解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所反映的人间世态,正是所谓“大家庭,小社会”。
三、探究阅读:赏析课文的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睹人物的风采,如黛玉的小心谨慎、娇弱风流;宝玉的似傻如狂、离经叛道;风姐的庸俗泼辣、张狂精明。
肖像描写上:
人物语言上:
通过对比,我们看到什么呢?
三姐妹与王熙凤的比较
宝玉、黛玉肖像的对比
有体现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各自身份的对比
表现主要人物性格的方法
传统技法
言行外貌
细节描写
人物出场
侧面描写、充分铺垫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探讨:
宝黛的爱情悲剧,其根源在哪里?
他们的思想性格和所处环境的不可调和.
礼仪繁缛之家 不拘礼节
等级森严之家 要求平等 宝黛
人心叵测之家 纯正坦诚 爱情的悲剧
功名显赫之家 鄙弃功名
在这样的封建社会大家庭中,宝黛的存在就是一种悲剧!!
小结
本文运用得当的环境描写、人物肖像描写以及匠心独运的人物出场来展现故事。旨在揭示一个封建大家族的繁荣鼎盛,即它的富贵尊荣,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礼教的。黛玉的一双眼睛把贾府由幕后推到了台前,而贾府透示给黛玉的是骨子里的至尊至贵,是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是封建时代的缩影。透过这个缩影,让我们窥视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以及最终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