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共51张PPT)+教案+试题+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共51张PPT)+教案+试题+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20 13:35:16

文档简介

课件51张PPT。统编版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 初中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 习 目 标1、掌握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交
融的基本史实。
2、从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中,体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性,培养全面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
3、学习本课后,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
认识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一、肥水之战 苻坚(338年—385年),字永固,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氐族。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君主(357年—385年在位),惠武帝苻洪之孙、丞相苻雄之子。
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休养生息,加强生产”政策,实现国力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建元十九年(383年),挥师南下,发动淝水之战。意图消灭东晋,一统天下。最终败给东晋谢玄率领的北府兵,导致前秦陷入混乱,各民族纷纷独立。建元二十一年,为秦武昭帝姚苌杀害,终年四十八。自由阅读淝水之战淝水之战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4世纪后期,前秦王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 统一了黄河流域。依图说史投鞭断流自由阅读 秦王苻坚企图征服南方的东晋王朝。他在全国大规模征兵,当有了80万大军时,他得意地说:“东晋很快就会被我征服了。”可是,许多大臣都认为进攻东晋的时机还不成熟。
大臣石越劝苻坚说:“虽然我们现在兵多将广,但晋军有长江天险可守,我们未必能取胜。”苻坚傲慢地笑道:“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苻坚不听劝告,进攻东晋,结果在淝水之战中被晋军彻底打败了。草木皆兵自由阅读 东晋时,野心勃勃的前秦苻坚想要征服中原。孝武帝太元八年,他率领八十万大军,逼临肥水,准备攻打东晋。东晋派大将谢玄、谢石带八万精兵抗敌。苻坚以为东晋兵少,想凭优势快攻把晋军打败,没想到晋军靠着奇袭,使苻坚丧失许多大将和士兵。肥水战前苻坚登上寿阳城观察晋军的动静,发现晋军的部队严整,训练有素,将士精神旺盛,斗志高昂。再遥望八公山,见到山上长着许多类似人形的草木,竟以为都是晋军。于是回头对他弟弟苻融说:「你看那山上,还有那麽多实力强大的军队,谁说晋兵很少呢?」而流露出怅然若失的忧虑。之后苻坚在肥水被谢玄所败,就是历史上着名的「肥水之战」。后来「草木皆兵」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疑神疑鬼、惊恐不安。 西晋末年发生内乱,因为长期的动荡不安,最后西晋不幸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东晋。当晋朝渡江来到南方,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过,北方后来被前秦全部占领,与江南的东晋对立。
  当时前秦的首领叫苻坚,他请汉人王猛当他的宰相,一心要让国家变得十分强盛。为了完成统一中国的心愿,苻坚就带着八十万大军攻打南方。晋朝的君臣一听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十分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这个地方,谢安趁前秦军队还没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偷袭前秦的军队。前秦因此输得很惨,士兵到处逃命,听到风声或鹤叫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要打来了,非常的害怕。在这场战役中,前秦的士兵伤亡惨重,同时决定了南北日后长期对峙的局面。 自由阅读风声鹤唳383年80万对8万兵力对比:交战双方: 交战时间:前秦─东晋东晋大败前秦。 交战结果: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成语典故:依据视频、课本和自由阅读内容总结: 背 景: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以少胜多特 点: 影响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想一想:淝水之战同在特点上和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整合拓展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内蒙古呼伦贝尔鲜卑族发祥地——嘎仙洞遗址嘎仙洞刻石拓片 现存铭刻的文字共201字,与史籍记载的基本相符,证实为拓跋鲜卑发祥地。依图说史1、北魏建立与统一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 386年,拓跋珪(guī)建立北魏政权。
398年,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史多一点史料研读 材料一: 登国元年春正月戊申,帝即代王位,郊天建元,大会于牛川┅ ┅夏四月,改称魏王┅ ┅(天兴元年)诏曰:“昔朕远祖总御幽都,控制遐国,虽践王位,未定九州。逮于朕躬,扫平中土,凶逆荡除,遐迩率服,宜仍先号为魏。”秋七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 ——《魏书》卷二《太祖记》
材料二:“世祖聪明雄断,威灵杰立,藉二世之资,奋征伐之气,遂戎轩四出,周旋险夷。扫统万,平秦陇,翦辽海,荡河源,南夷荷担,北蠕削迹,廓定四表,混一戎华,其为功也大矣。遂使有魏之业,光迈百王,岂非神睿经纶,事当命世”。——《魏书》卷二《世祖记》北魏建立与统一1、民族:3、统一时间:4、影响:2、政权名称:北魏439年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局面。鲜卑族统一北方建立:4世纪后期材料:北魏统治者为掠夺土地、人口、牲畜和财富,热衷于发动战争。他们强迫其他各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骑兵践踏致死。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自由阅读 孝文帝,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四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 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史多一点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支付,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元恂。一系列举动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力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太和改革”,对北方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整 体 感 知平城洛阳迁都洛阳迁都洛阳 材料一:
平城,今山西大同,地位偏北,北方少数民族经常南下骚扰,常年发生自然灾害,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加之北方均为少数民族贵族居多,保守势力强大,不迁都不改革将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发展。
材料二:
洛阳,位于今河南省西部,地处中原地区,洛阳汉文化浓厚,物产富足,其地理条件优越,四季分明。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农耕经济基础较好。“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成为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之地。
依据材料分析,孝文帝为何迁都? 迁都原因:
平城之弊:地理位置偏北、交通闭塞、粮食供应困难,不利于统治中原;
洛阳之利: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利于统治中原地区。史料研读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语汉讲服汉穿《孝文帝出行图》。画面中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北魏的衣冠制度。 穿汉服代替鲜卑服姓汉改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帝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
——《资治通鉴》 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婚汉通 孝文帝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六个弟弟的王妃中,除次弟之妻出于鲜卑贵族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这种姻亲关系,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而且,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材料一 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城内有很大的市场,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字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有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在洛阳城定居下来,从事着商品买卖的活动。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问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材料研读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北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服饰:以汉服替代鲜卑服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汉化措施有利于统治中原地区。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北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影响依据视频、课本、自由阅读等史料内容总结: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异同拓展升华我心目中的孝文帝 从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熏陶的孝文帝,一心要破除鲜卑族落后的典章制度、生活陋习,大刀阔斧的进行了一场改革创新。通过本课对孝文帝的有关学习,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孝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学习他勇于改革、开拓创新的精神。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不同文明的碰撞以农耕
为主
以游牧
为主先进相对
落后思考:怎样才使不同文明融为一体呢?强化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依 图 说 史识图后思考,北方民族的坐具引入内地,对汉族的发展有何影响?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
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
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
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民族交融是时代的主流!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方
式1、生产生活2、政治制度4、社会习俗5、民族心理相互学习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3、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相互借鉴吸收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意
义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依据视频、课本和依图说史内容总结:淝水之战孝文帝
改革汉化措施促进民
族交融迁都洛阳前秦衰败北魏统一依据视频、课本内容总结:课堂小结当堂检测1、成语的来源形式多样,往往包含着典故历史、可视为先民生活的历史写照。下列成语与淝水之战有关的事( )
①破釜沉舟②纸上谈兵③风声鹤唳④退避三舍⑤草木皆兵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③⑤
2、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前秦军队战斗力不强  B 前秦军队战线太长
 C 前秦军队不习水战   D 前秦军队不得人心 DD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个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具有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多4、民族的国家,很多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魏晋南北朝时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A 匈奴 B 鲜卑族 C 氐族 D 羌族
CB5、“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使鲜卑族“得到了永生”的历史事件是 ( )
A 管仲改革 B 商鞅变法 C 王安石变法 D 孝文帝改革
6、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 商鞅变法 B 管仲改革
C 李悝变法 D 孝文帝改革DD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材料二:“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1)材料一中的“魏主”指谁?他想把都城迁到哪儿?

(2)材料二体现了“魏主”哪一方面的改革?“北语”指哪一民族的语言?

北魏孝文帝;洛阳学习汉语;鲜卑族(3)除了材料二中的措施外,“魏主”还推行了哪些汉化措施?

(4)“魏主”进行的这次改革有何历史作用?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华民
族的发展产生的影响。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
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
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学完本课后,谈谈你对民族关系发展的认识1、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增强法律意识,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维护国家利益和
民族团结大局。
3、文化上互学互鉴互赏,在发展中互促并进共融。
4、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巩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
融的思想根基。
5、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夯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质基础。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时测试 1、成语的来源形式多样,往往包含着典故历史、可视为先民生活的历史写照。下列成语与淝水之战有关的事( )
①破釜沉舟②纸上谈兵③风声鹤唳④退避三舍⑤草木皆兵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③⑤
2、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前秦军队战斗力不强  B 前秦军队战线太长
 C 前秦军队不习水战   D 前秦军队不得人心 
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个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具有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多
4、民族的国家,很多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魏晋南北朝时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A 匈奴 B 鲜卑族 C 氐族 D 羌族
5、“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使鲜卑族“得到了永生”的历史事件是 ( )
A 管仲改革 B 商鞅变法 C 王安石变法 D 孝文帝改革
6、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 商鞅变法 B 管仲改革 C 李悝变法 D 孝文帝改革
7、下列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  )
,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经济重心南移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材料二:“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1)材料一中的“魏主”指谁?他想把都城迁到哪儿?

(2)材料二体现了“魏主”哪一方面的改革?“北语”指哪一民族的语言?

(3)除了材料二中的措施外,“魏主”还推行了哪些汉化措施?

(4)“魏主”进行的这次改革有何历史作用?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华民
族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案见课件
统编版 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题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单元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习
目标
1、掌握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
2、从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中,体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培养全面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
3、学习本课后,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重点
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北方民族交融。[来源:学+科
难点
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拓跋鲜卑早期发展》,思考: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起了强大的政权。是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当时黄河流域的许多民族和他们长期生活在一起,相互影响,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思考问题,踊跃回答,感受少数民族,引入学习情境。

知识前后的联系,激起探究兴趣,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讲授新课
一、淝水之战
观看视频《淝水之战》,提取重要历史信息:背景、时间、双方、过程、特点、结果。
东晋建立的同时,北方地区重新陷入了混乱的局面,出现了十六个不同的政权,统称十六国。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是何时结束的?
过渡:苻坚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带兵南下,与东晋政权大战于淝水。
(1)任务:依据视频内容,在教材上找出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作战双方、兵力、结果、影响。
(2)阅读自由阅读:苻坚和“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利用依图说史等史料梳理淝水之战的大致过程。
师生共总结:
(1)时间:公元383年。
地点:淝水。
交战双方:东晋——前秦。
兵力:东晋8万,前秦80万。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
影响: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从以少胜多方面考虑,淝水之战同此前哪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讲述: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姓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
过渡:在北方的民族融合趋势中,假如你是北魏的皇帝孝文帝,你会怎么做?
北魏建立与统一北方
识读依图说史、史多一点和材料研读,总结出北魏建立与统一北方的内容。
材料一: 登国元年春正月戊申,帝即代王位,郊天建元,大会于牛川┅ ┅夏四月,改称魏王┅ ┅(天兴元年)诏曰:“昔朕远祖总御幽都,控制遐国,虽践王位,未定九州。逮于朕躬,扫平中土,凶逆荡除,遐迩率服,宜仍先号为魏。”秋七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 ——《魏书》卷二《太祖记》
材料二:“世祖聪明雄断,威灵杰立,藉二世之资,奋征伐之气,遂戎轩四出,周旋险夷。扫统万,平秦陇,翦辽海,荡河源,南夷荷担,北蠕削迹,廓定四表,混一戎华,其为功也大矣。遂使有魏之业,光迈百王,岂非神睿经纶,事当命世”。——《魏书》卷二《世祖记》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观看视频《孝文帝改革》、史多一点、整体感知、史料研读等提取重要历史信息,总结迁都洛阳、汉化措施和影响。
材料一:
平城,今山西大同,地位偏北,北方少数民族经常南下骚扰,常年发生自然灾害,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加之北方均为少数民族贵族居多,保守势力强大,不迁都不改革将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发展。
材料二:
洛阳,位于今河南省西部,地处中原地区,洛阳汉文化浓厚,物产富足,其地理条件优越,四季分明。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农耕经济基础较好。“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成为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之地。
依据材料分析,孝文帝为何迁都?
讲述:从迁都洛阳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很大。在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采取措施,实行改革。
(2)阅读史料和图片,提出问题: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哪些措施?
材料一 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城内有很大的市场,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字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有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在洛阳城定居下来,从事着商品买卖的活动。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师生共同总结:
孝文帝改革措施:
迁都洛阳,有利于统治中原地区。
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北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 我心目中的孝文帝
从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熏陶的孝文帝,一心要破除鲜卑族落后的典章制度、生活陋习,大刀阔斧的进行了一场改革创新。通过本课对孝文帝的有关学习,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孝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学习他勇于改革、开拓创新的精神。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的融合
1、观看视频《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提取民族交融方式的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民族心理及意义等重史信息。
2、观看视频《龙门二十品》,体会刚劲有力、气势雄浑的精品魏碑书法艺术后的同时,你从民族角度得到哪些启示?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创造了非凡的作品,丰富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3、识读依图说史后思考:北方民族的坐具引入内地,对汉族的发展有何影响?
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
生生共同总结: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方式:生产生活:相互学习;政治制度: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社会习俗: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意义: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在一起,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也就是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
情感升华
1、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增强法律意识,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维护国家利益和
民族团结大局。
3、文化上互学互鉴互赏,在发展中互促并进共融。
4、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巩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
融的思想根基。
5、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夯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质基础。
6、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识,各民族间要相互
交流,取长补短。
观看视频、阅读史料,讨论分析问题。
利用视频,自由阅读:苻坚和“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及依图说史等史料梳理淝水之战的大致过程,让学生真实感受历史的真实,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回忆已学的内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阅读史料,分析总结问题。
思考、分析、在组内讨论、总结出答案。
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回答问题
总结出原因,在班内展示
通过阅读第一手材料,提升古文翻译能力,同时有理有据,做到论从史出。
学生分析材料,概括改革的措施及目的;合作交流:学生出示收集的史料,补充改革的措施。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和他起到的历史作用,认识到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从而学习勇于改革和创新的精神。
学以致用,以史为鉴,在学习中升华自己、完善自我。
培养从视频和文字中获取有用历史信息,用自己语言表达历史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提炼和总结能力。
利用史料,便于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培养合作探究能力,以史为鉴,升华认识。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培养从文字中获取有用历史信息,用自己语言表达历史信息的能力。
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升华学生情感。
阅读材料并进行讨论,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以材料为依据发散思维。
对史料进行必要的概括、总结。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史料的能力。
利用谈谈你对民族关系发展的认识,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
认识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