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9、雨的形成(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潘海杰
教材与学情分析
《雨的形成》是四年级下册第9课内容,是《物质的状态》单元中的第四课,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能力,尝试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雨的形成”是一个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开放性较强的探究活动,但同时雨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学生有一定的兴趣。我的设计力求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的基础上,了解雨的形成过程,使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锻炼。
教学目标:
1.通过听下雨的声音和教师讲故事导入,使学生有探究雨的形成过程的兴趣,提出问题,并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2.通过小组讨论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4.了解人工降雨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教学过程:
多媒体导入,引入课题
师:嘘!(播放一段下雨的音频片段),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生:雨声
师:雨是怎么形成的呢?你们想过吗?我奶奶的奶奶说,雨是天上的雨神婆婆变出来的,我爷爷的爷爷说,雨是法力无边的龙王爷造出的。他们说的对吗?(不对)当然这都是古老的神话传说,因为那时的人们还不能用科学的方法解释雨的形成过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雨的形成。(板书课题)谁能试着说说雨是怎么形成的呢?真的是这样吗?今天你们就是小雨神,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就在我们的实验室里下场小小小小雨,亲自去感受雨的形成过程,你们愿意吗?
二、设计实验方案
1.师:上节课我们做了小水珠形成的实验,怎样形成的小水珠大家还记得吗?(找生答)那么这节课我们想多形成一些小水珠,让它们像小雨一样落下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老师在实验报告单上给大家提供了器材超市,下面我们就发挥小组的聪明才智,设计最佳的实验方案,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最为独特!
2.小组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方案?
3.提出疑义,进行修改。
三、完善实验方案
1.师:刚才大家听得十分认真,也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下面我们就来修改完善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案。
2.师:为了保证实验的严密、科学,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有请小博士给我们带来的温馨提示。
小博士温馨提示内容:
1.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
2.操作时要小心,用酒精灯加热前把石棉网放在三脚架上,先组装好实验器材,再点燃酒精灯。实验完后,不要急于拿下石棉网,以免烫伤。
3.从实验一开始到结束都发生了哪些现象,要认真观察,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把实验报告单填写完整。
4.做完实验后要整理好实验器材。
四、模拟实验
1.师:说的真好,下面我们就开始实验,同学们可以根据你们小组的需要,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实验,请负责人有序领取实验器材。
2.分组实验,师巡视
五、汇报交流
1.师:同学们做得很认真,现在你们一定有了更多的收获,谁先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2.师适时板书
六、拓展研究
1.师:同学们观察细致,描述得有条有理,刚才我们在实验室里下了一场小小雨,那么,自然界中的雨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谁来说说
师:自然界中的水蒸气是怎么来的?(由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出来的)真的有酒精灯给它们加热吗?(没有)是(太阳)给它们加热的。在实验室我们是用冰使水蒸气受冷,天上真的有一个大冰块吗?(没有)那水蒸气是怎么受冷的?据老师了解,每往空中升高100米,气温就降低0.6摄氏度,那么几万米的高空气温会怎么样?(非常冷)
2.师:现实中和我们想的一样吗?让我们来看段视频。
3.自然界中的雨会下完吗?(下不完)为什么?(找生说)就像同学们说的这样,水的这三种状态之间可以发生循环往复的变化,我们把像水这样的变化过程称为可逆的。
4.你知道哪些物体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七、人工降雨
师:现在我们国家水资源十分匮乏,经常会有干旱发生,学了雨的形成,你能不能给他们下场及时雨呢!(能)大家信心十足,我们现在的水平只能在实验室里下场小小雨,如果下场及时雨,我们还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呢!有请小博士给我们介绍人工降雨的相关知识。
小博士介绍人工降雨的相关知识:
人工降雨的原理是让积雨云中的水滴体积变大掉落下来,目前人工增雨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飞机把干冰等冷却剂撒播到云中,使云内温度显著下降,细小的水滴冰晶迅速增多加大,迫使它下降形成降水。而另一种是利用火箭、炮弹把化学药剂打向高空,轰击云层产生强大的冲击波,使云滴与云滴发生碰撞,合并增大成雨滴降落下来。有效地使用人工降雨,可以解除或缓解农田干旱、增加水库灌溉水量或供水能力,或增加发电水量,还有灭火等作用。
八、总结
师:谢谢我们的小博士!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真棒,大家通过动手实验揭开了雨形成的奥秘,原来这个世界上并没有雨神婆婆,也没有龙王爷,只要你善于发现,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附:
《雨的形成》实验报告单
年级 班 第 小组
研究的问题:雨是怎样形成的
根据实验选器材:(在所需器材前面方框内打√)
需要的条件
器 材 超 市
吸热
热水 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 蜡烛 其它
遇冷
冷水 冰块 其它
聚集
金属盘 塑料薄膜 培养皿 瓷盘 其它
其它
烧杯 金属罐 皮筋 火柴 其它
设计方法和步骤:(写或画下来)
先看到
再看到
水吸热变成 , 遇冷凝结成 ,小水珠越聚越 ,降落下来形成 。
《雨的形成》说课
今天我授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9课《雨的形成》,本课教学目标是:1.通过听下雨的声音和教师讲故事导入,使学生有探究雨的形成过程的兴趣,提出问题,并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2.通过小组讨论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3.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4.了解人工降雨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我安排了如下的环节:(一)多媒体导入,引入课题(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听声音和教师的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二)激发兴趣,设计实验(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设计实验,激发每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三)自主探究,动手实验(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表情上,可以看出学生对亲手实验看到雨的形成的惊奇与兴奋)(四)探究自然界雨的形成过程(设计意图:通过猜想、播放视频等环节,了解自然界雨的形成过程)(五)了解人工降雨的相关知识(设计意图:通过“小博士”的讲解,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六)教师总结,升华情感(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总结和提升,引领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科学探究式教学中,问题的形成是整个活动的起因,问题的好坏决定探究活动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决定着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此,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科学实验课中重要的策略之一。所以我们组确立的主题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下面我就刚才所授这节课说说我在这节课中是如何体现的。
1.生活现象——激发疑问
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而生活又促使科学不断发展。只有让学生接触到生活中的科学,才能使他们体会到科学的价值,从而饱含热情地去从事科学学习活动。在导入中,我让学生听雨声,同学们一下子来了兴趣,并进行猜想雨的形成过程;在实验后,猜想自然界中雨的形成过程,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由实验室走进大自然,学生理解起来容易轻松。
2.媒体应用——直观形象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学生猜想自然界中雨的形成后,我播放了一段雨的形成的视频,通过直观形象的视频,学生对雨的形成过程一目了然并加深了印象。
3.科学实验——探究实践
科学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问题情境,科学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精心设计的科学实验,往往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在本节课中,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交流合作,选择不同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交流修改,进行实验,实验成功后的兴奋,溢于言表。
课后反思:在这节课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师缺乏激励性的语言,语言不够生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涨,教师驾驭课堂能力有待提高。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时间紧,教师没有对每个小组的活动都了如指掌,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