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不会做的事,只有不想做的事。-----弗罗姆(美国)
必修四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记住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3、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2、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学法指导
诵读法
学习过程
1、 知识链接
1、作家与作品
埃里希?弗罗姆(1900~1980),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从人本主义出发,力图将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种学说融合起来,并以此来考察、分析当代世界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人性异化”是弗罗姆以人性为标准,透过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繁荣和生活富裕的表象,考察其内在矛盾而得出的结论。他对这一社会中的人性异化问题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与批判。
同时,弗罗姆也是当代西方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他探索了心理学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问题,他提出所有已知的社会结构均不能适应人类的基本情绪需要。他认为将精神分析的原则应用于病的治疗,人类便能设计出一个心理平衡的 “健全社会”。弗罗姆一生著述甚丰,内容广泛,主要著作有《逃离自由》《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随笔》等。
2、《爱的艺术》基本观点
《爱的艺术》中所谓的“爱”与人们普遍认为的那种“一个人偶然幸运地体验并陶醉的一种纯粹的快感”不同。弗罗姆认为,爱与其说是一种情感,毋宁说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如果用最通常的方式来描述爱的主动特征,那么,它主要是给予,而并不是接受。爱的艺术》这本书主要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 人的 能力 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 行为艺术 。
二、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文,了解《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填写下列空缺。
(1)婴儿时期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 温暖 ,就是 食物 。这一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 自恋 阶段。
(2)婴儿阶段过后,孩子开始了对爱的体验,认为“我被人爱是因为 我是我 ”,母爱对他来说是一种 祝福 ,是一种 和平 ,不需要通过努力获得。母爱的体验是一种 消极 的体验,因为母爱是 无条件 的。这种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它不仅 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 ,而且也 根本无法赢得 。
(3)八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他对被爱的反应是 感谢 和 高兴 。儿童发展到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感情,那就是要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
(4)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阶段,这个时候他懂得了 给比得 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 爱比被爱 更重要。
(5)孩子失去一部分与母亲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与父亲的关系重要起来是从幼儿 学走路 、 说话 、 认识世界 开始的。
(6)母爱与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 无条件的 。父爱就其本质来说是 有条件的 ,具体点说父爱的本质就是 顺从 是最大的道德 , 不顺从 是最大的罪孽 ,不顺从者 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 。
(7)同父亲的关系完全不同,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 大自然 , 大地 和 海洋 。父亲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 思想 的世界,人所创造的 法律 、 秩序 和 纪律 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 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8)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 符合我的要求 ,因为你 履行你的职责 ,因为你 同我相像 。”
(9)父爱也有其消极的一面,那就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 失去父爱 。
(10)从 同母亲的紧密关系 发展到 同父亲的紧密关系 ,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三、合作探究
1、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年龄段 人的情感变化特征
刚出生(婴儿期) 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8岁以下(幼儿期) 有被爱的意识,“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
8—10岁(童年期)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少年时期(过渡期) 克服自我中心阶段,懂得爱比被爱更重要,“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成熟时期 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2、从上述表格中,我们发现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从上面表格不难看出,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能感受爱—感受被爱—有了爱人的意识—创造爱”的过程,是爱由无到有,由幼稚到成熟,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正如《爱的艺术》这本书所述: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3、弗洛姆认为父爱和母爱的特点以及积极面、消极面
?父爱与母爱的特点以及积极面、消极面:
类别 特 点 积极面 消极面
母爱
父爱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是有条件的。
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
4、文中提到两种爱的原则,一种是“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另一种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这两种爱的原则区别是什么?
第一种:“被人爱”是原因,“爱人”是结果。以自己为中心,强调先获得再付出,是幼稚孩童式的爱的方式,也是一种不成熟的爱的方式。
第二种:“我爱人”是原因,“被人爱”是结果。先付出再获得,是对爱成熟的理解。
童稚的爱是单向的、简单的、自我中心的,而成熟的爱是双向的、相互的,更加复杂,也更加美好。
5、如何理解文中的“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 ?
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具备的做人的两种素质是必须具备“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
“母亲的良知”就是“对别人的仁爱之心”,即通常所说的“人应关爱他人,善待他人” ;“父亲的良知”就是“对别人的仁爱问题的理性的判断力”,即在适应社会过程中有正确判断是非的愿望和技巧。作者认为,这两者缺一不可,也不能偏废;否则,走向一面,既危害自己,也危害社会。
6、弗洛姆认为怎样的状态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
成熟的人不依赖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两个良知,建立两个形象: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之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独立、温和——来自母亲
自信、理智——来自父亲
四、当堂训练
1、读了文章,对母爱、对父爱,你一定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父母说点什么?
2、学习本文后,请你结合对母爱父爱的理解,完成下列仿句。依照例句的格式,根据提供的开头,仿写一个句子。
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
母爱是一丝轻风,让你的心灵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能感到清爽柔软;
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干涸的沙漠,也能感到清凉爽快 。
父爱是一条严鞭,让你的步伐即使在遇到挫折时,也能永远向前;
父爱是一座山峰,让你的身心即使承受风霜雨雪,也能沉着坚定;
父爱是一片大海,让你的灵魂即使遇到电闪雷鸣,也能仁厚宽容。
五、总结课文
本文不是简单的父爱与母爱的颂歌,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弗洛姆对于“爱”的理解,是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的。他将“爱”放到人类存在的本质的高度去对待与认识。所以,他在文章中将爱看成是维系社会的根本所在,“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同时也将爱看成自己付出的一种回报。全文分析鞭辟入里,说理有条不紊,深入浅出,把读者领进了他所醉心营构的爱的艺术的理论大厦。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节节过关达标检测
班级 组名 姓名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
A、自恋(liàn) 孪生(ruán) 诞生(dàn) 涎( xián)皮
B、烫手(tàng) 熨帖(wèi) 乳汁(zhī ) 家什(shí)
C、赢得(yíng) 羸弱(lěi) 依赖(lài) 水獭(lài)
D、罪孽(niè) 分蘖(niè) 履行(lǚ) 颠覆(fù)
(A、 孪生luán B、熨帖yù C、 水獭tǎ)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B )
A、辩认 撕粹 想像 辜负 B、贻误 安详 描摹 嘉勉
C、渲泄 贪脏 阴凉 铭记 D、股份 修炼 化妆 奉迎
(A辨认,撕碎,想象;C宣泄,贪赃;D逢迎)
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C )
①在国有企业整改过程中,各级执法部门要防止个别企业和个别人借改革之机______国家资产。
②在特殊情况下,那些不同层次的球迷往往失去理智,借故______甚至大打出手。
③减负工作要想落到实处,必须大力改革现行高考体制,这是无可______的事实。
A、鲸吞 起轰 质疑 B、侵吞 起轰 质疑
C、侵吞 起哄 置疑 D、鲸吞 起哄 置疑
(鲸吞:像鲸鱼一样地吞食,多用来比喻侵吞土地,也表示食量异常的大。
侵吞:①暗中非法占有(别人的东西或公共的财物、土地等):~公款。②用武力吞并别国或占有其部分领土。
起轰:犹起哄,现在很少使用。
起哄:①许多人故意胡闹;捣乱,如,干什么起哄;②一群人取笑或嘲弄某一个人,如,大家起哄,要他请客。
质疑:利用证据,提出疑问,请人解答。
置疑:怀疑,用于否定,如毋庸置疑。)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D )
A、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弗罗姆认为: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
B、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C、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义。
D、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
(A书名号改引号;B句末的句号放在引号内;C顿号改逗号。)
5、下列句中空缺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C )
⑴8岁以下的孩子还不会爱,他对爱的 是感谢和高兴。
⑵“政协”和“人大”两会备受全国人民的关注,因为两会的议题与国计民生 。
⑶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 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A、反映 休戚相关 阻止 B、反应 息息相关 阻碍
C、反应 休戚相关 阻碍 D、反映 息息相关 阻止
(反映 :①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这部小说~了现实的生活和斗争。②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把情况~到县里ㄧ他~的意见值得重视。③指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反应 : ①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②化学反应。③打针或服药所引起的呕吐、发烧、头痛、腹痛等症状。④原子核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化:热核~。⑤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他的演说引起了不同的~。
休戚相关只能指人,息息相关可以指物 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的密切。 区别:①“休戚相关”含有同甘共苦、厉害一致的意思。“息息相关”不含。 ②“息息相关”适用的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休戚相关”适用面比较窄,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不能指无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 ③“休戚相关”含有褒义色彩,“息息相关”则是中性的。
阻止:使不能前进:使行动停止;阻碍:①基本义:(动)使不能顺利通过或发展。~交通|~生产力的发展。(作谓语) ②(名)起阻碍作用的事物。毫无~。作宾语)
6、下列句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该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机床制造业一些有实力的集团为向国外市场渗透,采取了更加咄咄逼人的收购策略。
B、发展学生的智力,还必须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因为两者是休戚相关,紧密相联的。
C、小李在学习上很有一股钻劲,不管遇到什么疑难都要归根结底,弄个明白。
D、欧洲人何以对千分之零点五的转基因稻米惶恐不安,这让美国人实在无法理解。
(C应改为“寻根究底”。归根结底,是归结到根本上的意思;而寻根究底,是寻求根由,追求底细)
7、下列一段话选自埃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一书中的《爱的理论》一章里的一节,顺序已被打乱,请你重新调整。正确的排列顺序是(A)
①“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并不是因为“给予”是丧失、舍弃,而是因为我存在的价值正是在于给予的行为。②“给予”是潜力的最高表现。③对于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人来说,“给予”是完全不同的意思。能力。④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力。⑤我感到自己精力充沛,勇于奉献,充满活力,因此也欢欣愉悦。⑥这种增强了的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使我倍感快乐。
A、③②④⑥⑤① B、③②①⑥⑤④
C、②③④⑤⑥① D、②③①⑤⑥④
8、根据语意续写两个运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整个语段构成一组排比句。
夜的寂静和幽暗,使我一下子回到了自然母亲的怀抱。我的兄弟姐妹是这样众多,这样令人怜爱:
石头哥哥坐在路边冥想着远古的故事,缅怀着女娲和愚公的风采;
松树弟弟在年轮里写着成长的日记,述说着对土地和阳光的感恩;
小河姐姐躺在浅沙床上哼唱着慢板的夜曲,回味着险滩与坦途的意蕴;
喜鹊妹妹在白杨枝头仰望着悠远的夜空,编织着对土地和庄稼的祝福。
9、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人类要想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当然不能脱离物质性和功利性的活动。中国古代学者对这一点是有认识的。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中就曾引用了一句谚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看到,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必有物质的需求,人类就要有生产活动和流通活动,并在生产和流通活动中追求自身的物质利益。所以,司马迁认为,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人类从事物质性和功利性的活动,是完全合乎规律的。但是另一方面,人作为人,又不能只满足于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除了物质的、功利的需求之外,人还有精神的需求。儒家学者所强调的就是这种精神的需求。因为在儒家看来,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所在,也就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所在。
除物质、功利需求外,人还要有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