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
主备:六年级语文教研组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4.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5.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2.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图片引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2.走近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主要作品:《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3.写作背景:《浪淘沙(其一)》是刘禹锡这首诗写于夔州,是民歌体的政治抒怀诗,是《浪淘沙九首》的第一首。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突写得出神入化,与李白《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后两句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二、出示学习目标1.读懂《浪淘沙(其一)》,体会感情,感受意境。(重点)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重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古诗,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5.理解词语。6.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涯:“厂”要窄长,里边两个“土”上下排列,要匀称。四、品读释疑1. 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2.诗意:弯弯曲曲的黄河中裹挟的无数砂砾,随同滔滔河水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冲洗和狂风簸荡,从天边一直来到这里。如今好像又要直直地飞上高空,飞向浩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1)九曲:“九曲”点明黄河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2)万里:“万里”写出黄河河流绵长。(3)“簸”字,写出了黄河水翻滚腾跃的样子。(4)“自天涯”三字将黄河的源远流长突显的出神入化,与李白的《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句有异曲同工之妙。(5)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气势雄伟4.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直上银河”、“同到牵牛织女家”寄托了作者怎样情怀?诗句采用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5.阅读方法解密:通过典故理解诗意(1)古诗中运用典故,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以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不知道所用典故,势必影响对古诗的理解把握,所以要多阅读、多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历史故事,多记忆一些古诗名句,这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很有帮助。运用:查一查本课三首诗中运用到的典故,仔细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6.指导朗读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7.说说《浪淘沙(其一)》是怎样写出了黄河的雄伟气势的。(课后第2题)诗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九曲黄河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九曲”写黄河曲曲折折。“浪淘风簸”写出大浪淘沙之势,“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写得出神入化。后两句运用了典故,驰骋想象,将视线从眼前现实一下拉升至天上的神仙世界,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五、结构主旨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2.课文主旨《浪淘沙(其一)》是一首借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诗人豪迈气概和奋发有为精神的诗篇。诗人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形象。3.课堂小结这首诗作者借黄河雄壮美丽的景象,抒发自己豪迈的气概和奋发的精神。同时让我们感受到祖国河山的美丽,让我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吧。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江南春》作者:杜牧走近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散文家。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主要作品:《赤壁》《山行》《秋夕》《江南春》《泊秦淮》等。二、出示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江南春》。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重点)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重点)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理解词语。4.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古诗,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5.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莺:中间是“冖”,横钩的横要长;“鸟”竖折折钩第一个折长,最后一横要长。四、品读释疑1. 江南春【唐】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2.诗意:辽阔的江南,到处是各种鸟儿婉转啼鸣,到处是绿树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村寨城郭,酒旗迎风招展。南朝遗留下来的,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地矗立在风烟云雨中,朦朦胧胧的,若隐若现。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千里”一词,不仅表现出江南的辽阔,还表现出江南的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不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铺展在大地上的,处处都是这样,令人心驰神往。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得思想感情?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描绘了一幅朦胧迷离的画面。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之情。5.时代背景南朝统治者笃信佛教,广建佛寺。据说有五百多座,这里说的是四百八十可能就是当时存留下来的概述。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茫茫烟雨中呢!6.这首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画面?(课后第3题)《江南春》这首诗抓住了莺、树、花、村寨、城郭、酒旗、庙宇、楼台、烟雨等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诗的前两行,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描绘晴天的景象。在诗的后两行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突出江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的特点,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7.指导朗读江南春【唐】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五、结构主旨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2.课文主旨《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3.课堂小结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美丽动人的江南春景: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遍野绿树红花。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镇,酒旗在迎风飘展,行人在不断来往。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建立的寺院,在蒙蒙细雨和淡淡薄雾中隐约可见。诗人以简练的手法,艺术地概括了整个江南地区的景物风光,把江南春景写得有声有色,动、静皆美,使画面显得鲜丽而有生机。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一、激趣导入《书湖阴先生壁》作者:王安石1.走近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梅花》《元日》《登飞来峰》等。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广为世人传诵。2.背景资料: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 (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二、出示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书湖阴先生壁》。 (重点)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重点)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重点)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古诗,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理解词语。四、品读释疑1. 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2.诗意:茅草房的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3.指导朗读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4.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成畦”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 )5.从前两句可以看出主人什么性格?朴实勤快、爱好洁净、兴趣高雅、热爱生活。6.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后两行诗句有什么特点?这两行诗句,上下相对应的语句,字数相同,结构相同,表达的意思相关联,这里诗人采用了对偶的句式。7.从后两句可以看出主人什么性格?“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8.读下面的诗句,你发现了什么?(课后第4题)一水 护田 将绿绕,两山 排闼 送青来这两句诗,诗人运用了对偶修辞,就是指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许多诗里都有这样的诗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等。五、结构主旨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2.课文主旨《书湖阴先生壁》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新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3.课堂小结黄河的磅礴气势,江南的美丽春色,乡村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4.主题延伸这三首诗都抓住了景物进行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学完后我们组织一次以“美丽景色”为主题的诗歌诵读会吧!建议如下:(1)自己收集不少于3 首写景的诗;(2) 做好朗诵的准备,形式多样:可以诗配画,可以表演(跳舞、歌唱),也可以做成PPT 配上音乐诵读……六、课堂拓展推荐阅读:《浪淘沙》《钱塘湖春行》七、当堂检测板书设计: 复备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