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
语文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
?
学习目标??
1、 能说出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背诵课文。
2、 能大致说出孟子的王道思想,并认识其现代意义。?
3、 能说出本文运用比喻、排比等句式,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学习重点
能大致说出孟子的王道思想,并认识其现代意义。?
学习难点
能说出本文运用比喻、排比等句式,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学习方法
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孟子》简介: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3、写作背景: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夺域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域以战,杀人盈域”;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问题十分突出。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也不例外,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便以此为话题,宣传施仁政与行王道。
4、孟子的名言名句: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6)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0)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1)尽信《书》,不如无《书》。 (12)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二、自主预习
1、????字音认读?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养生丧(sàng)死无憾??????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
2.通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
3.古今异义?
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凶年。今义:指人和动物暴躁,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者。)?
是亦走也(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4.词类活用情况?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词作动词,吃。?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作动词,为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植、栽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5、一词多义?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
穷兵黩武?成语?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
草木皆兵?成语?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
6.文言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3)固定用法??
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
是亦走也(是……也:这也是……啊。)?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
则何如(何如:怎么样)?
7、梳理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2--4)、?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7)、阐述使民加多的措施。?
三、合作探究
(一)第一部分
1、梁惠王提出了什么疑问?
民不加多。
2、他为什么有疑问?
觉得自己比邻国国王多做了很多事情,“于国尽心”,但结果并不如意。
3、他治理国家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4、他这样做的结果结果怎样??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二)第二部分
5、梁惠王拿自己与邻国进行比较,孟子是怎样回答的??
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6、孟子又作了什么比较?为什么要这样比较??
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
孟子这样比较的目的是,诱导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从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梁惠王的说法,暗示了梁惠王与邻国的统治者没有区别。?
7、“五十步笑百步”是什么意思?孟子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成语在这里是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孟子这样说的目的是要让梁惠王明白,移民移粟的做法与邻国国王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
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行王道。?
(三)第三部分
8、孟子向梁惠王描述了怎样的理想社会?
“不违农时……不可胜用也。” 三个排比句,从三个方面描述了“养生丧死无憾” 的理想社会, 这是保民的思想,即“王道之始”。
9、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社会,孟子又提出了哪些措施?并希望达到什么目的?
“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四个排比句,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措施,希望达到“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前三个排比是养民的思想,第四个排比是教民的思想。
在这四个排比中,孟子把自己的思想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也就是要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10、最后一段使用对比手法,目的何在?
指出魏国的现实: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下层百姓)。
委婉地批评梁惠王并奉劝舍霸道而行王道。
四、总结全文
1、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即仁政主张,也就是反对战争,发展生产,重视教化,铲除虐政,?让民众有休养生息的机会。
2、写作特色
一、结构严谨。文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连缀全文,各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紧密。
二、善用比喻。善用比喻说理,显得从容不迫。如“五十步笑百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三、气势充沛。使用排比句式,音节铿锵有力,气势雄辩充沛。如叙述王道之始时的三组排比句、王道之成时的四组排比句。
五、讨论拓展
孟子的王道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
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
2 、开发自然资源,要做到不滥不竭,也就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
3、表达了人民渴望统一、安宁的美好愿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实现中国梦,我们可以借鉴孟子的思想。
六、当堂检测
1 、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D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2 、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 )
A.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B. 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
C. 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 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⑤/③/④/② B.①③⑤/②/④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⑤/③④
4、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C )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语文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节节过关达标检测
班级_________ 组名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
一、基础题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 )
A.孝悌(dì) 鸡豚(tún) 养生丧死(sāng) 不可胜食(shēng)
B.数罟(gǔ) 庠序(xù) 畜牧(xù) 弃甲曳兵(yè)
C.洿池(k uā) 颁白(fēn) 粟米(lì) 衣帛食肉(jǐn)
D.饿莩(fú) 狗彘(zhì) 撼动(hàn) 然而不王者(wáng)
2、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⑤/③/④/② B.①③⑤/②/④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⑤/③④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
①养生丧死无憾 ②不违农时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5、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6、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7--9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④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8、对下面每组句子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②或五十步而后止
③河东凶亦然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也相同
B.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也不同
D.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
9、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三、?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0--12题。? ???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10、给划线的句子断句。
? ?
11、用一个成语归纳短文主旨,并说明该成语现在的引申意义。?
12、简要说明文章着重赞颂舜的哪些美德?
? ??????????????????????????????????????????????????????????????????????????
???????????????????????????????????????????????????????????????????????????
《寡人之于国也》节节过关达标检测参考答案
1 D 2 A 3 B(都是宾语前置) 4 B 5 B(“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不当)
6 B 7 B ( 以:介词,按照/介词,用。之:代词,代人/助词,的)
8 B 9 C(“表明害民的是荒年”有误)
?10、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11、与人为善。善意地帮助别人。??
12、①处处吸取别人的长处??②和别人一同为善?
译文: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便高兴。禹听到了善言,便恭敬地向人行礼。伟大的舜又超过了他们,他不独自行善,而能与人沟通,抛弃自己不正确的意见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