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
主备:六年级语文教研组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
20.三黑和土地【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把握课文主要观点,了解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感受土地与生命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把握课文主要观点,了解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感受土地与生命的密切联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土地,是劳动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三黑是怎样对待土地的。2.走近作者:苏金伞:(1906-1997)1906年2月17日生,河南睢县人,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多种。二、出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把握课文主要观点,了解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感受土地与生命的密切联系。(重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3.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本文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侍弄土地,种上荞麦,等到丰收的事。4.想一想: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小节):总写热爱土地。拥有土地的农民无比喜悦,将土地视为生命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第4-8小节):精耕细作。三黑极其高兴地在土地上精耕细作,同时突出三黑的勤劳。 第三部分(第9-14小节):美好憧憬。三黑对明天的美好生活充满希望。 第四部分(第15小节):心如蜜甜。三黑高兴地耙地。四、品读释疑1.诗歌塑造出的三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翻身做主人的农民形象。2.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比喻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将农民面对土地的那种迫切的心情和扑进土地怀抱的激动地举止表现出来。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句话统领全文,开宗明义,表现出拥有土地农民,对土地的炽热之情。3.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給细细打碎。 这一小节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三黑怎样的情感? 作者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手法。先概括写出三黑翻地,然后围绕这一层意思,运用简洁的语言从不同角度表现三黑翻地的样子,表达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珍惜与热爱之情。4.三黑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今天准备好了,叫麦籽儿睡上。 为什么说“三黑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通过自己的劳动,土地变得平整、松散,在三黑看来“简直是一张软床”,为麦籽儿准备“这么好的床”,是幸福的,而三黑以前不曾拥有自己的土地,虽辛勤劳作却不曾拥有这份幸福,所以说“三黑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5.三黑耙过地,坐下来歇一歇。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1)这句话表现了三黑渴望丰收,他似乎看到了成片绽放的荞麦花,强调土地是农民的希望。(2)通过想象,由主人公三黑眼前的待种的松软的土地,想象到麦花雪白的美丽景象,表现三黑的对丰收充满希望。6.阅读方法解密:品析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虚实相生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物、实事、实境等;“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来的虚物、虚事、虚境等。7.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 呼应开头,突出翻身的人儿无比喜悦。 三黑是广大劳动人民的代表!五、结构主旨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2.课文主旨这篇课文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塑造了三黑这一因获得了自己的土地而勤劳耕作,憧憬美好生活的农民形象,表达了翻身的农民的无比喜悦之情和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的感情。3.课堂小结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4.主题延伸学习了这篇课文, 我们知道了“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想一想,面对广袤的土地,三黑还会有怎样的打算。请仿照第13小节写一写。示例:他又在打算:明年要开始种树,让树长得壮壮的,让荒原变绿洲。六、课堂拓展推荐阅读:《我爱这土地》《这个奇妙的世界》板书设计: 复备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