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4
《窦娥冤》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 能说出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体会其艺术特色。
2、了解作家作品。
3、通过窦娥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认识当时阶级尖锐的阶级矛盾。
重点难点
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学法指导
诵读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一)初步了解中国古典戏剧
中国古典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剧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二)认识元杂剧
1、什么是元杂剧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剧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剧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2、 元杂剧的结构
元杂剧的结构形式:主要是四折,即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有五折、六折
或多折连演。
元杂剧的“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
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3、 元杂剧的角色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主要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末:男主角称正末;旦: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 bó )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4、 元杂剧剧本的构成
通常由唱词、宾白、科介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宾白:即说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即现代戏剧中的“舞
台提示”。
二、认识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杂剧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 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 ? 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杂剧的语言历来有“文采派”和“本色派”之分,关汉卿是本色派的代表。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这是关汉卿独特的语言风格,也是《窦娥冤》的语言特色。关汉卿杂剧的语言,是在人民大众口语基础上提炼加工的文学语言,清新质朴,通俗自然,明白如话,大量地使用方言、俗语、谚语、成语,“不工而工”,很少典故的堆砌和字句的雕琢,适合于舞台演出,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三、了解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四、初知剧情
《窦娥冤》全剧四折和一楔子。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窦娥冤》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
《窦娥冤》四折的内容分别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课文节选的是前三折。
五、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楔子(xiē) 盗跖(zhí)嗟怨(jiē) 罪愆(qiān)看覻(qù) 前合后偃(yǎn)
浣纱(huàn)错勘(kān)亢旱(kàng)田畴(chóu)埋怨(mán)湛湛青天(zhàn)
尸骸(hái) 恓惶(xī) 鳏寡孤独(guān)
2、下列词语中加线的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D )
A、磨(摇)旗 只合(应该) 错勘(判断)定 罪愆(罪过)
B、糊突(混淆) 则(只)被 亢(极)旱 餐(吃,挨)刀
C、枷纽(拘束) 天道(规律) 生埋怨(深深地)
D、笑科(动作) 哥哥行(行走) 着做公的(语助词)
3、下列戏剧术语分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⑴外(外末) ⑵端正好 ⑶云 ⑷正宫 ⑸滚绣球 ⑹一煞 ⑺唱 ⑻正旦 ⑼科(介) ⑽倘秀才 ⑾花脸 ⑿耍孩儿 ⒀鲍老儿 ⒁卜儿 ⒂快活三 ⒃净 ⒄白
A、角色名 ⑴⑻⑾⒁⒃ B、角色表演指示 ⑶⑺⑼⒄
C、宫调名 ⑵⑷ D、曲牌名 ⑸⑹⑽⑿⒀⒂
六、合作探究
1、文中《窦娥冤》共三折,概括楔子和每一折的主要内容。
楔子(序幕):??交待背景,写出窦娥的悲苦身世。?
第一折(开端):赛卢医为躲债欲杀蔡婆,蔡婆为谢恩引狼入室。???
第二折(发展):张驴儿为逼婚误杀亲父,窦娥在公堂屈打成招。?????
第三折(高潮):赴法场窦娥指斥天地,明冤屈发下三桩誓愿。??
2、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哪些?
①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主)
? ②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③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主)
3、窦娥“冤”是什么?课文中哪一首曲词可以说明其“冤”?
冤,即无辜受屈。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4、从文中找出最能说明窦娥“冤”悲剧根源的一句话,并分析其作用。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贪官污吏草菅人命,这是造成窦娥悲剧的社会根源。
5、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这折戏可以分为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
①解赴刑场——哭诉
②婆媳相见——诀别
③临刑三愿——发誓
6、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她为什么要发出哪三桩誓愿?
①血溅白练:冤深,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昭示冤情)——不屈(应验)
②六月飞雪:感天,希望上天会作出相应的反应,昭示自己的清白(伸张正义)——坚强(应验)
③亢旱三年:动地,不但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斗争锋芒直指贪赃枉法的昏官污吏。“亢旱三年”,楚州自然是颗粒无收,那些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自然就无可搜刮(惩治邪恶)——反抗(第四折应验)
7、窦娥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8、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这是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首先,是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需要。因为在腐败、黑暗
的社会中,窦娥是无力辩白自己的冤屈的,她的故事到她被斩就结束了。这样,她强烈的反
抗精神便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为了突出窦娥的反抗精神及其巨大力量,作者安排了这样的超
现实情节。其次,这种安排也符合普通百姓的审美心理。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被毁灭的
主人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强大的力量的例子屡见不鲜,这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的、进步
的事物的肯定和支持,也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再次,超现实的情节使作品既洋溢着浓郁
的生活气息,又富于奇异的浪漫色彩。
这又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结合。现实主义:由于政治黑暗,吏治腐败,致使孤苦无告的窦娥惨遭杀戮,蒙此奇冤。浪漫主义: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实是因冤而怨。这样,天遂人愿,一一应验。
9、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
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不可颠倒。另外,从监斩官的反应(“依你”、“胡说”、“打嘴”)也可看出层层深入。
10、窦娥发的那三桩誓愿化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1)“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说明窦娥死得冤枉、悲惨。
(2)“六月飞霜”,表明窦娥冤冤情深重,足以动天。
(3)“东海孝妇”,不仅表明窦娥奇冤天地不容,更衬托出窦娥的反抗精神。
七、全文总结
1、简要分析窦娥的性格特点。
窦娥基本的性格特征是善良,安分守己,有主见,刚毅顽强,她的反抗精神是在外界迫害下激发出来并迅速高涨的,是人物性格合理的发展。
(1)善良,安分守己。
①对于自己凄苦的身世,年轻守寡的窦娥以为这是命中注定的,为了来世的幸福,她要侍养婆婆,为丈夫服孝,听婆婆使唤。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善良与安分。
②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可是一听说要对婆婆动刑,她不忍心婆婆受苦,更担心婆婆屈打成招,于是赶紧阻拦衙役,招认是自己药死了“公公”。
③被押赴法场的路上,她央求刽子手绕过前街从后街走,因为不愿让婆婆看见了伤心。
(2)有主见,刚毅顽强。
①窦娥冤窦娥坚决抵制蔡婆含糊应允的婚事。蔡婆胆小、怕事、怯弱,她眼看难以将张驴儿父子打发走,又感念他们的救命之恩,就想干脆答应和他们成亲了事。这样窦娥的处境就比较孤立,可是她毫不退让,反复劝告蔡婆,使蔡婆不能贸然行事。张驴儿父子一时不能如愿。
②张驴儿的父亲被药死后,张驴儿进行要挟,她毫不畏惧,情愿和张驴儿对簿公堂。
③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血肉模糊,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仍辩白自己的冤屈。
(3)敢于反抗。
①窦娥反抗精神之强烈,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她誓死不放过张驴儿,被判处死刑的她唱道:“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
②前往法场受刑时,她埋怨天地、质疑天地、责骂天地。对于窦娥这样的封建社会里没有什么见识的妇女来说,“天地”包含有王法、官府、天理、公道等意思。因此表面上看,窦娥是在斥骂天地,实际上是对一整套用以维护人心、统治百姓的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骂。
③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向世人申明自己的冤屈。
2、概括窦娥形象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安分守己,同时又有主见,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3、分析窦娥悲剧原因
流氓地痞横行,贪官污吏草菅人命。窦娥悲剧是社会悲剧。“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那个无赖逞凶,官吏枉法的黑暗社会,是那个弱小百姓血泪横流的非人社会。这是一出典型的社会悲剧。
4、分析窦娥形象意义
窦娥是封建社会里受压迫的下层劳动人民的代表,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表现了作者对在封建制度下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窦娥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八、课后反思
附节节过关检测答案
1.答案:C
解析:A项,“角”应读jué;B项,“愆”应读qiān;D项,“埋”应读mán。
2.答案:A
解析:B项,“膊”应为“搏”,“壁”应为“碧”;C项,“炼”应为“练”;D项,“激”应为“急”。
3.答案:C
解析:②行动些:走快些;③刑宪:刑罚;④生:甚、深;⑤行:那边。
4.答案:A
解析:A项,举案齐眉:形容夫妻互敬互爱。B项,前合后偃:跌跌撞撞,站不稳。文中是说她言行前后不一,可改为“出尔反尔”。C项,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可改为“参差不齐”。D项,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此处可用“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5.答案:C
解析:A项,“收购”与“运输”中使用……物质,不合逻辑;B项,句式杂糅,去掉“影响高校建设”;D项,成分残缺,可在“安排”后加“的通知”。
6答案:曲中通过窦娥“魂魄想尽孝而不能”的矛盾冲突,表现了窦娥的淳朴、善良,对婆婆的体贴孝顺、至死不变的性格特征。
7.答案:后者仅揭露贪赃枉法的现象,而前者则进一步揭露了贪赃枉法的严重后果,指出元代黑暗社会无官不贪、无案不冤的社会现实,《窦娥冤》就是典型的一例,它进一步引向对封建吏治的 鞭挞与谴责。
8.答案:这表现了关汉卿对变革黑暗现实、改造吏治的渴望,但却把这一理想寄托在皇帝身上,这表明关汉卿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无法超越历史。
高二语文必修4
《窦娥冤》导学案(学生版)
班级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体会其艺术特色。
2、了解作家作品。
3、通过窦娥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认识当时阶级尖锐的阶级矛盾。
重点难点
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学法指导
诵读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一)初步了解中国古典戏剧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二)认识元杂剧
1、什么是元杂剧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剧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剧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2、元杂剧的结构
元杂剧的结构形式:主要是四折,即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有五折、六折
或多折连演。
元杂剧的“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
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3、元杂剧的角色
元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主要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末:男主角称正末;旦: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 bó )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4、元杂剧剧本的构成
通常由唱词、宾白、科介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宾白:即说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即现代戏剧中
的“舞台提示”。
二、认识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杂剧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 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 ? 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杂剧的语言历来有“文采派”和“本色派”之分,关汉卿是本色派的代表。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这是关汉卿独特的语言风格,也是《窦娥冤》的语言特色。关汉卿杂剧的语言,是在人民大众口语基础上提炼加工的文学语言,清新质朴,通俗自然,明白如话,大量地使用方言、俗语、谚语、成语,“不工而工”,很少典故的堆砌和字句的雕琢,适合于舞台演出,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三、了解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四、初知剧情
《窦娥冤》全剧四折和一楔子。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窦娥冤》四折的内容分别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课文节选的是前三折。
五、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楔子( ) 盗跖( ) 嗟怨( ) 罪愆( ) 看覻( )
前合后偃( )浣纱( ) 错勘( ) 亢旱( ) 田畴( )
埋怨( ) 湛湛青天( )尸骸( )恓惶( ) 鳏寡孤独( )
2、下列词语中加线的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磨(摇)旗 只合(应该) 错勘(判断)定 罪愆(罪过)
B、糊突(混淆) 则(只)被 亢(极)旱 餐(吃,挨)刀
C、枷纽(拘束) 天道(规律) 生埋怨(深深地)
D、笑科(动作) 哥哥行(行走) 着做公的(语助词)
3、下列戏剧术语分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⑴外(外末) ⑵端正好 ⑶云 ⑷正宫 ⑸滚绣球 ⑹一煞 ⑺唱 ⑻正旦 ⑼科(介) ⑽倘秀才 ⑾花脸 ⑿耍孩儿 ⒀鲍老儿 ⒁卜儿 ⒂快活三 ⒃净 ⒄白
A、角色名 ⑴⑻⑾⒁⒃ B、角色表演指示 ⑶⑺⑼⒄
C、宫调名 ⑵⑷ D、曲牌名 ⑸⑹⑽⑿⒀⒂
六、合作探究
1、《窦娥冤》共四折,概括楔子和每一折的主要内容。
2、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哪些?
3、窦娥“冤”是什么?课文中哪一首曲词可以说明其“冤”?
4、从文中找出最能说明窦娥“冤”悲剧根源的一句话,并分析其作用。
5、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这折戏可以分为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
6、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她为什么要发出哪三桩誓愿?
7、窦娥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8、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9、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10、窦娥发的那三桩誓愿化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七、全文总结
1、简要分析窦娥的性格特点
2、概括窦娥形象
3、分析窦娥悲剧原因。
4、分析窦娥形象意义
八、课后反思
《窦娥冤》达标检测节节过关
班级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角色(jiǎo) 盗跖(zhí) 嗟怨(jiē) 前合后偃(yǎn)
B.枷锁(jiā)? ? 罪愆(yǎn) 衔冤(xián)? ?湛蓝青天(zhàn)
C.寒暄(xuān)? ?错勘(kān) 亢旱(kàng)? ? 苌弘化碧(cháng)
D.煞尾(shā)? ? 埋怨(mái) 尸骸(hái)? ? 杳无音讯(yǎo)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煞尾 寒暄 两全其美 引吭高歌
B.脉膊???? 造孽???? 身首不全???? 苌弘化壁
C.誓愿???? 白炼???? 揠苗助长???? 湛湛青天
D.亢旱???? 伏状???? 激流勇退???? 不明不暗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
①刽子磨旗、提刀 ? 磨旗:摇旗
②行动些? ? 行动些:行动起来
③不提防遭刑宪? ? 刑宪:拷打
④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 生:产生
⑤向哥哥行有句言? ? 行:排行
⑥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 葫芦提:糊涂
⑦兀的不是我媳妇儿? ? 兀的:这,这个
⑧只当你亡化的孩儿荐? ? 荐:祭,超度亡灵
A.①③⑤⑦ ? B.②④⑥⑧
C.①⑥⑦⑧? ? D.②③④⑤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世难举案齐眉,实指望,天长地久永相爱。想不到,棒打鸳鸯两分排。”这是琼剧《梁祝》中祝英台的经典台词。
B.虽占有备位“总统”的位置,但她言行一向前合后偃,不仅失去了主导局面的先机,还沦到各方都不讨好的境地。
C.各国的环保标准与技术水平良莠不齐,贸易摩擦近年来因为环保包装引起的争端日趋尖锐。
D.况且参与者的身份难以保证,人员鱼目混珠,彼此都不知底细,所以交友需谨慎,防止受到其他更多的伤害。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九部门强调,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在食品生产经营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任何化学物质,严禁在农产品种植、加工、收购、运输中使用违禁药物或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B.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清华人应将目光从论文、课题、经费这些指标,转向全面理顺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解决存在于我国高校中的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影响高校建设,切实重视人才培养。
C.如何让富人不再只想着投资移民,让穷人尽快摆脱贫困,让全国的百姓真正走向“共同富裕”,这显然需要国家从宏观政策方面做出调整。
D.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2012年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提出今年要细化“三公”经费的解释说明,中央部门要公开车辆购置数量及保有量。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梅花酒】你道是咱不该,这招状供写的明白。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第一要素旗枪鲜血洒,第二要三尺雪将死尸埋,第三要三年旱示天灾。咱誓愿委实大。
【收江南】呀,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痛杀我娇姿弱体闭泉台。旱三年以外,则落的悠悠流恨似长淮。
【鸳鸯煞尾】从今后把金牌 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云)我可忘了一件:爹爹,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我便九泉之下,可也瞑目。(窦天章云)好孝顺的儿也。(魂旦唱)嘱付你爹爹,收养我奶奶。可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再将那文卷舒开,(带云)爹爹,也把我窦娥名下,(唱)屈死的招伏罪名儿改。
[注] 这是《窦娥冤》第四折后部分,也就是全剧的结尾部分。这是窦娥的冤魂向其父窦天章——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诉说冤情后的三段唱词,它带有总结全剧、揭示主旨的意味。
6.细读【鸳鸯煞尾】曲中窦娥的唱词,分析此段唱词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7.【收江南】曲中“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是将俗语“衙门从古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改造而成的,前者比后者反映的现实更深刻,结合《窦娥冤》简析之。
8.你如何理解作者借窦娥之口为当时社会开出的药方——“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