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课件(2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三国鼎立课件(20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20 20:4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三国鼎立《三国演义》可谓家喻户晓,但那毕竟是文学作品。而在历史上,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的局面是怎样的呢?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又是如何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呢?第16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1.了解官渡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经过、结果、影响。
2.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经过、结果、影响。
3.识记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入物、都城,知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4.认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渐走向统一的。三国鼎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官渡之战
背景时间
影响
交战双方200年曹操与袁绍5.影响: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1)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人才。在农业生产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2)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结果
4.结果:曹操偷袭袁军的粮囤,迅速歼灭袁军主力。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
时间
影响
交战过程208年
(1)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曹军占领荆州后,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口。他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
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结果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由黄盖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曹军大溃北撤。因果探究(1)赤壁之战当晚刮起东风,为孙刘联军火攻曹军提供了方便。
(2)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曹军大多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服南方水土,很多士兵得了疾病,埋下失败的祸根。
因此,曹军的失败是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三国鼎立三国鼎立背景发展形成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
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重点探究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说说你的想法。《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其中作者为了增强小说的趣味性,会适当地进行文学创作,这些内容当然不会见于史书记载。但是,这些内容在另一方面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某些史实。我们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了解真实的历史。例如对曹操的评价,历史上的曹操统军30余年,登高必赋,长于诗文,生活节俭。但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却被描写成为反面人物的代表。三国鼎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过程时间作用经过时间形成发展作用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年孙刘联军采用火攻,曹军大溃北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国
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
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巩固练习1.曹操军队在官渡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军队,这一战
役发生在(
A.200年
B.208年
C.220年
D.222年2.追忆三国历史,曹操领导了以下哪一次以少胜多的
战役,为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A.赤壁之战
B.肥水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AD巩固练习3.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一场以少胜多的决战,这场战
争参与兵力之庞大、人物关系之复杂、政治影响之
深远都是非常惊人的。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曹操和袁绍
B.曹军和孙刘联军
C.孙权和刘备
D.袁军和孙刘联军4.东汉末年决定“天下三分”的著名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城濮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BC巩固练习5.三国时期,都城在建业的政权的国号是(
A.魏
B.蜀
C.吴
D.汉6.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
洲是今天的(
A.澎湖列岛
B.海南岛
C.金门
D.台湾CD课后活动
朗读曹操的诗句,回答问题。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1)结合《蒿里行》一诗,思考诗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蒿里行》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
原因在于东汉末年州牧郡守拥兵割据、战乱不断。
课后活动
朗读曹操的诗句,回答问题。
老骤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步出夏门行》
(2)结合《步出夏门行》一诗,分析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
他(作者)实现了吗?原因是什么?
A《步出夏门行》诗中“壮心”指的是曹操想要统一全国的愿望。B最终曹操并没有实现这一愿望。
C因为随着刘备、孙权势力的上升和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失败,最终形成的是三分天下的局面。
这两个战役的胜败,主要原因在于交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指挥者心态等方面。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议一议:这两个战役胜
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课后活动谢谢观看